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官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士们每人携带七天份的羊肠炒面,拌点生水就能吃。但是王贤在京城时,还给每个十人队购置了一具小炭炉,木炭则用雨布包裹,装在有车厢的马车上,这会儿把炭炉搬到营帐里,添上一点都没受潮的木炭,用火折子一引就着。

于是幼军的各处营帐中,都有了点点光明和温暖,虽然这小炭炉做饭不成。每个小队分的炭,也仅够给每人烧一碗开水的,但已经足够让每个官兵,吃一海碗热腾腾、香喷喷的糊糊了。

朱瞻基又献宝似的,将炭炉和炒面献给了皇爷爷。不管情况多恶劣,朱棣自然都能吃上热汤热饭,但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深深知道与官兵同甘共苦的重要性,是以当晚也只吃了点干粮,唯一比官兵优待的地方,就是有点热水喝。

见了朱瞻基端来的炭炉,朱棣有些生气,自己带他出征,就是想让他体会带兵的不易,这小子却搞起特殊来了。但听说幼军的将士每一队都有个小炭炉,可以喝到热水后,皇帝立刻转怒为喜道:“孙儿有心了,这个增加不了多少负担,却能保证将士们喝上热水……可惜,太小了点,做饭怕是不行吧。”

“这种天气不必做饭,”朱瞻基又把炒面献上,当着朱棣的面,用热水一冲,激起浓郁的香气,朱棣笑问道:“这又是什么?”

“炒熟了的粮食碾成粉,再加上盐,肉末,干吃也可以,冲泡更好吃。”朱瞻基说着抓一把塞到嘴里,“也是我们在军演之后,想出来的玩意儿。”

“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朱棣端起碗来,边上侍奉的太监忙小声道:“皇上,这不合规矩。”按规矩,皇帝的一应饮食,都应该由鸿胪寺进献,吃之前还得有太监试吃,以防不测。

“荒唐,要是连朕的太孙也要害我,那朕也太失败了。”朱棣却不在意地端起碗来,大口喝了一口,顿觉满口生香,腹中暖意洋洋,不禁大赞道:“好喝,这吃食叫什么名字?”

“还没有起名,”朱瞻基笑道:“皇爷爷不如赐个名儿,也让这玩意儿能在青史上有个印记。”其实这面分明叫羊肠炒面,但朱瞻基故意想不起来,好让皇帝赐名。

“好!”朱棣略一沉吟道:“就叫得胜面吧,吃着这个面打胜仗,讨个好彩头!”

“皇上真是睿智,微臣听到这名字,马上想到两层意思,一个是旗开得胜,”胡广马上开捧道:“一个是以德取胜,皇上这次出征,以德服人,已经得到了蒙古各部的人心,我军焉有不胜之理!”

朱棣笑着听胡广吹完,便对朱瞻基道:“你这得胜面还有多少?”

“还有六天的量。”

“能分给友军一点么?将士们饥寒交迫,朕寝食难安啊!”朱棣用商量的口气道:“再用小炭炉烧点热水,让他们吃一碗热乎乎的得胜面,全军将士都会感念太孙的恩德的。”

“皇爷爷哪里话?即为同袍,责无旁贷!”朱瞻基正色道:“我这就回去让他们准备!”

“好好,好气度,果然是朕的好孙儿。”朱棣见孙儿如此痛快,不禁赞道:“告诉你的部下们,不用心疼,待雨停了,朕会让他们加倍偿还的。还有,发明这得胜面的人,要记上一功。”

“是。”朱瞻基被皇爷爷一称赞,浑身骨头都酥了,赶忙屁颠屁颠出去,回营把皇帝的要求跟王贤一说。王贤不禁叹气道:“这就是爱显摆的结果。”

“这也是结好将士的大好机会,皇爷爷还称赞我有气度呢,”朱瞻基笑嘻嘻道:“对了,还给你记了一功。”说着装模作样地拱拱手道:“恭喜军师了,这才几天,就立了两功,就算现在回去,说不定也能实封个千户了。”

“是么?”王贤登时笑道:“那好吧,责无旁贷,责无旁贷!”两个没节操的损友,便下令分发木炭,命将士们烧水冲得胜面等友军来吃。一直忙到半夜,所有的得胜面告罄,有将近十万人吃到了热食。虽然友军感激的对象是皇帝和太孙,但所谓吃人嘴短,至少他们以后提到幼军,不会再怪话连篇了……

待到十二日放晴后,几十万大军第一件事,就是全军将士按照幼军的法子做炒面,待七八天的口粮装进羊肠布袋里,再上路时,将士们的心里踏实多了。十三日大军继续进发,虽然天上还是飘着毛毛雨,但官兵不再为伙食发愁,感觉脚下泥泞的道路,都不那么难行了。

随后几日放晴,道路依旧难行,但皇帝陛下的兴致非常高,事实上,从回到北方之后,他的情绪就明显比在南方好,大军出塞后,皇帝更是兴致勃勃,一边前行一边对太孙和众臣讲述沿途山川的历史传说、得名的由来,就像是回到了故乡一样。

路过灵霄峰时,朱棣带着朱瞻基登上绝顶,眺望漠北,只见万里萧条。他回头对太孙道:“元朝盛时,这里都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现在却如此荒凉。王朝兴替、沧海桑田,为君不可不察。”

朱瞻基忙肃容记下,他知道皇爷爷是在培养自己帝王的气概,也只有来到这广阔无垠的塞外,才能激发出男儿心中的无限豪情吧!

其实这次北伐,和四年前那次亲征的路线十分相似,所以对大明皇帝来说,就是在故地重游,还有那么多他曾经命名的地方……诸如在全军缺水时,找到的‘神应泉’;比如在广武镇上赐名的‘清流河’,还有河边勒石为碑,御笔亲书的‘于铄六师、用歼丑虏、高山水清、水彰我武’……找寻这些记忆,无疑是一件愉快的事。

但对王贤他们来说,这纯粹是一趟磨难之旅,初入草原,天高云淡、一望无垠的新鲜感,早被日复一日的艰苦行军耗光,尽管每行十日便休整两天,而且与上次北征一样,大军每进军一段路程便驻扎在预先筑好的城寨里,以保持军队的战斗力,但疲劳依然积聚如山,就连玉树临风的闲云少爷,都蓬头垢面、胡须散乱、两眼无神、臭气哄哄,更别说王贤他们了。

“咱们走了多少天了……”王贤直勾勾地望着前方,一面机械地拖着腿,一面嘶声问道。他不是不能骑马,但是官兵都疲累不堪,他这个军师也必须以身作则,和大家一起步行。

“出塞已经三十八天,若按离开京城算,整整五十天了。”吴为内功深厚,比别人能撑得住,但也从白白胖胖变得又黑又瘦,终于实现了减肥的心愿。

“竟然走了五十天……”王贤倒吸口冷气道:“咱们到哪了?”

“擒胡山。”吴为道。

“哦。”王贤点点头,过了半天方喃喃道:“原来已经出了国境了。”

第三百二十章敌踪

王贤虽然在军事上不算内行,此次出征的地图还是烂熟于胸的,擒胡山位于后世的蒙古国境内。而据说马哈木的老巢是在更加遥远的忽兰忽失温,就是蒙古国的首都乌兰巴托。后世连坐飞机都觉着遥远的一个地方,五十万大明军队却要靠步行过去,还要击败强大的敌人,光想想,就觉着不可思议!但这一近似疯狂的举动,却被大明的军人们一次次的重复,已经不下五次了!

没有这样超越史诗的长征篇章,没有这种万里直捣黄龙的气魄,如何能压服桀骜不驯的蒙古人?让外兴安岭变成大明朝的奴儿干都司?!

朱元璋的将士们做到了,朱棣和他的将士们也做到了,所以大明朝才有如今这万邦来朝、四海归一的昂昂盛世!

“皇上上次北征的时候,在山上还留下石刻御制铭,‘翰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胡尘,永清沙漠’,气魄雄浑,殿下应该去瞻仰一下。”说话的是个公鸭嗓子的宦官,太孙身边是不缺宦官的,但这位与其余的宦官很是不同,他身材高大,铜皮铁骨,穿着战袍,威风凛凛,将近两个月的征途,似乎对他没有一点影响。除了没有胡子,简直比王贤他们还男人。

“是么,那一定要去看看。”朱瞻基悠然神往,笑道:“保叔,咱们这就上山去吧。”

堂堂太孙竟称这太监为叔,放在哪个朝代都是不可想象的,唯有在大明朝,在朱瞻基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太监是朱棣的潜邸旧人,原叫保儿。从小看着他长大不说,在靖难之役中,还与郑和、王彦一样将兵打仗,立下赫赫战功。待到坐了江山后,郑和当了内官监太监,王彦为尚宝监太监,这位保叔李谦则当了御马监太监。

在永乐朝以前,御马监就是养马的,但到了永乐朝,朱棣下令从各地卫所、及蒙古诸部挑选精壮之士组成支羽林军,职责是‘更番上直’,担任宿卫!这支禁兵中的禁兵!不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也不隶属于亲军都指挥使司,而归御马监管!

皇帝将自己的贴身卫队,交给太监管,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朱棣最信任的不是文官,不是跟他打天下的大臣,甚至不是他的儿子,而是这些忠心耿耿的宦官。这次带太孙出征,虽然有心历练他,但朱棣终究知道太多的战场黑幕,怕自己的继承人有什么闪失,特意派了最信任的太监来幼军当监军,以防有人坑了太孙。

李谦一到军营,就取代王贤成为幼军的二号人物,而且这老太监可能和王贤八字相克,跟他特别不对付。凡是王贤说的话,都被他批得一文不值,王贤见太孙明显更相信这个老太监,加上自己确实对军事不在行,所以凡事干脆闭嘴,让他们去做决定,自己只一心一意照料好将士们。

这会儿朱瞻基被李谦勾起爬山的兴致,兴冲冲地对王贤道:“同去同去?”

“我可没殿下这么好的身板,还是一动不如一静。”王贤苦笑道。

话音未落,就见李谦阴森森的目光扫过来,王贤无奈问道:“我又说错什么了?”

“谁教你的规矩?可以在殿下面前自称‘我’?你应该自称‘臣’,”李谦冷声道:“还有在咱家面前,你也不能自称‘我’,而是‘小人’。”

“好吧,小人错了,臣累了,殿下和公公去爬山吧。”王贤已经被他整得没了脾气,只好有气无力地认错。

李公公这才放过他,和朱瞻基去爬山了,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王贤无奈摇头。

“军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