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质深深看了张谊一眼,又看了李屿一眼,忽然已完全明白对方的意图。张李二人论名望还上不了定论国是的大台面,但张谊是桑维翰的打手,李屿是李崧的弟弟,李崧是略亲契丹的,桑维翰是极亲契丹的,对方连续两炮,就是要给天策大唐扣上“胡人”的帽子!将张迈去比冒顿、魏孝文帝,那可都是胡主,听起来是称赞,里头却包藏祸心!

在这件事情上,可是丝毫退缩不得的!

范质正要反驳,一个声音已道:“冒顿匈奴也,以胡攻胡,而统一漠北、东胡;魏孝文帝鲜卑也,以胡而入汉!虽皆雄主,但张龙骧乃是汉家苗裔,以汉骑而略胡地,此比恐是不当。”

范质一听大喜,这话他虽也能说,但自说自话,总不如晋廷内部的人出来说来得有力!循声看去,却是冯道的儿子工部员外郎冯可。

这里是冯道的相府,冯道既是宰相,又是东道主,他的儿子这一出声明显是帮着张迈,场面登时诡异起来。

桑维翰哼了一声,道:“何为胡,何为汉?”

这个问题可就大了,而当下这个场合名为宴会,其实却是晋廷高层知识分子来了十之七八,又有外国使节在场,如此重要场合,只要错了一句便是留下终身污点,日后都可能会前途尽毁!李屿、张谊一听,马上敛袍后退,冯可也不敢答。

冯道捻了捻胡须,道:“胡汉者,代称也。汉高建汉,极富极强,而后吾华夏子孙遂以汉自称。胡者,北之异族也,自汉以后而泛为异族之称。胡汉者,犹华夷也!”

范质见冯道竟肯出口,心中大喜。

桑维翰道:“若依冯老,何为华夷?”

眼看两人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刘昫呵呵笑道:“华者华夏,夷者蛮夷。千古共识,何须一辩?”这是要打打和场。

桑维翰却好像不领情:“那如何甄别华夷?”

冯道说道:“《左传正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章为外,礼仪为内,以内以外,以礼以服。便分华夷。”

这话说的文绉绉的,其实就是说“礼仪”是华夏的内核,“服装”是华夏的外表,从礼仪和服装这两个方面,就可以分辨出一个民族是华夏还是蛮夷了。

桑维翰道:“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其是华是夷?”

冯道说道:“胡服骑射,用于征战,战场权宜之计罢了。即其日常起居,则未变也。《汉书》云:‘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逐草随畜,射猎为生。’赵人以胡服利于战场而用之,日常则何尝披发?何尝左衽?风俗何尝有异?饮食何尝有变?言语何尝不通?谋生之手段。仍以农耕定局而非畜牧射猎也。”

桑维翰道:“契丹改国号为辽,其上京城内。设三教为庙,以儒居尊,二韩制礼,群臣遵循,朝堂上下,咸从仪礼。服章之美,不逊中原。自其天皇帝以下,咸学汉语,以能唐言者为尚。虽有牧场,农耕亦重。潢水之河畔良田何止万亩?如此则辽之为华耶?为夷耶?”

赵莹一听。大怒道:“契丹禽兽也!《左传》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就是变个一千年也不是华夏!”他倒不是亲天策的人,甚至算是这个场合中少数忠于石敬瑭者,然而作为一个大儒,华夷之辨十分看重,见不得桑维翰如此为契丹张目!

桑维翰道:“岂不闻韩昌黎作《原道》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契丹既进于中国,则何尝不能为中国也?”

赵莹笑道:“耶律就是一个胡姓!他们就算穿上汉家衣裳,也不过沐猴而冠,欺瞒不了天下人!我对张龙骧也不尊崇,也无好感,但至少他是姓张的!总算是华夏之苗裔。”

桑维翰笑道:“一个张字,如何就能作为华夷之辩!若依此,大辽也是中国。”

“哦?”赵莹道:“这是什么道理?”

桑维翰道:“大辽之帝族姓刘,后族姓萧,此大汉帝、宰二姓也!如何不是中国!”

原来耶律阿保机很崇拜汉朝,便给自己取了汉姓,以耶律一族为刘,以配刘邦,以述律一族姓萧,以配萧何。若按这个传统,耶律德光应该叫耶律尧骨,或者刘德光,字德谨,称耶律德光那是胡姓汉名,十分混乱——但汉人无法接受他们改姓为刘,而尧骨这些胡名又十分拗口难记,因此普遍叫他做耶律德光。

赵莹倒也知道此事,笑道:“假姓罢了!天下谁不晓得!”

“原来赵相也知道假姓一说!”桑维翰道:“然则张龙骧起自西北,来源成谜,其自称姓张,请问谁知真假?”

他说到这里,目视范质!

不但是他,所有人都望向范质,要看他如何回答。

到了这时,范质也彻底洞明了桑维翰的真正目的。以桑维翰的智商,还不至于真的在这儒生满堂之地堂而皇之地为契丹辩护说它是华夏,那只会被众儒群起而攻,他之所以要将契丹拉进来说,最终的目的还是天策!

他就是要把水搅浑:契丹不是华夏,但天策也不是!

如果桑维翰能在舆论上成功定下此论调,那时契丹南下是入侵,天策如果东进,也一样是入侵!

若只是江山易姓,则臣民可以坐观其成,除了少数死忠,对大部分人来说换个皇帝无所谓。但如果是外族入侵,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虽是到明末才总结出来的,但华夏两千年来面对蛮夷入侵时的抗争史,却足以为这八个字做上亿万倍的注解!

若天策唐军真的被定义为外族,那么天策未来所要面对的,将是十倍百倍的压力!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见拔刀,不会流血,但其凶险之处,却犹在临潢府将要进行的那场胡汉决战之上!

——————————

第二六一章取之于敌用之于民

张迈的来历是什么,实际上没人知道。就算是和张迈关系最亲密的郭杨鲁郑四姓,最得张迈信任的石拔石坚,也都不知,更别说后来才加入的范质魏仁浦。

对于张迈所谓“大唐使者”的身份,其实当初郭师道杨定国都是“选择相信”,郭洛杨易和张迈情同兄弟,已经根本不计较他的身份了,对于安西旧部的底层来说他们是真的相信,那么对于后来归顺者呢?

如河西之曹家、慕容家,其实张迈是否真实大唐使者的后裔对他们来说已不重要,而河西张家更曾想要让张迈“认祖归宗”,在张毅看来这是一个双赢的打算——河西张家可以通过张迈的认祖而攀龙附凤,而张迈认河西张氏为祖也能得到一个传承有序、庞大稳固的宗族,何乐而不为呢?不过彼时张迈不知出于什么缘故,也未作回应。

而对更后加入的中原士人来说,张迈的来历实在是充满了神秘性。

“奉旨西行,中途身故,子孙传递,历经一百五十年,而后找到安西四镇流落在西域的旧部……”

对底层民众来说,他们很喜欢这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但对有理智的儒生来说——这tm的就是一个神话!连魏仁浦第一次听到这个传说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想爆粗口了。但是那道圣旨是真的存在,而且如今已成为天策政权最重要的文物之一,由郭汾密密收藏,等闲不得一见。

范质和魏仁浦是见过的,他们都是有大知识的人,自然可以分辨出唐朝圣旨的真假,但圣旨是真的。不代表张迈的来历,也是真的。

范质和魏仁浦都曾细细打探过张迈祖上的过往,甚至向张迈本人咨询过,他们打探这些的动机倒是很纯粹,中国没一个传统知识分子都有为史学贡献自己力量的觉悟,范质和魏仁浦都知道以自己的身份地位。他们的笔记将来肯定会成为后世修《天策唐史》的重要依据,所以会细加作打听。

但张迈对这些却不肯多说。

因为那一切都是谎言!

当初为了带领安西旧部走出新碎叶城,安西唐军需要那个谎言,但如今时过境迁,这个谎言已经变成天策政权合法性的基石之一,张迈也不会吃饱了没事干自己扒出来推翻,但也不想亲口重复那个谎言了。

于是,范质只能通过他周边的人,特别是安西旧部的老兵。去细细询问这段历史,但得出来的结果,却和高祖斩白蛇的神话也差不多了。更麻烦的是,张家祖上的历史传承不明确!

虽然他本人也觉得把一千多年后的老爸老妈的姓名拿出来供古人凭吊十分荒谬,而且张迈心中也一直固执地认为父母“都还活着”!至少在另外一个平行时空还好好地活着,所以不大愿意干出类似于凭吊的事情,但又没办法不说,因为按照儒家的传统。自己的父母先祖将来都是要入祖庙的!

张迈当然知道他老爸叫什么,他老妈姓什么。他爷爷他奶奶外祖父外祖母的名字也知道,但再往上,曾祖也知道名字,曾祖母就说不清楚了。而现在的张迈,也不想去给自己的祖宗捏造名字。

一百五十年,以三十年一代算是五代。以二十五年一代算是六代,但张迈只能上溯三代,中间还缺两三代人呢!更何况再往上呢?

书读到一定程度,都会有着史学考据癖,范质也不能免俗。因此一想到这个,他心中就有些发虚。

——————————

这时被桑维翰盯着逼问,范质脸上自然不能显露任何退怯,还是保持着镇定,挂着一副外交家的微笑,说道:“桑枢使莫非是怀疑,我们张元帅不是汉人?”

这个反问,就显示了范质在应对之际的智慧。有些事情,真的就是真的,越辩会越明,假的就是假的,越掩盖越露馅。

张迈的来历,是范质魏仁浦自己都有所怀疑的,若要就此辩护,只怕说着说着都会露出马脚。

但张迈是汉人,则是范质魏仁浦都确切无疑的!只要见过张迈的人就不会怀疑!不但是因为他的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更因为他的行事,还有他的语言。

凡是在语言上没有过人天赋、而又已经习惯一种体系复杂的母语的人,再接受其它语言都会有障碍,而张迈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