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人,致使巫术得以广泛传播。
同样,氏族公社初期就已萌芽的图腾崇拜此时也得到很大发展。图腾主
义宗教认为,每一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图腾是自己的共同祖先和保护神。
图腾的强大或衰微,分别象征氏族的强大与衰微。一般说来,氏族的图腾多
系某种特定的动物、植物及其它无生命物品或某种自然现象。例如,大洋洲
的毛利人在住宅门前的柱子上雕刻蛇、鱼、鸟等动物作为图腾,日本的阿伊
努人和西伯利亚的一些氏族以熊为图腾,奥斯蒂亚克人也把熊当作圣兽加以
崇拜。氏族的名字多以图腾动物为名,如大洋洲巴布亚人、斐济人和马克萨
斯人等的氏族都以自己的图腾命名。中国的氏族以动物命名的也很多,如黄
帝的氏族有蟜氏,神农的氏族神龙氏,尧的氏族有骀氏,舜的氏族穷蝉氏以
及曾与炎帝交战于阪泉之野的熊、罴、貔、虎,都是氏族图腾的记号。
共信同一图腾的氏族成员属于一个图腾集团,集团内部因亲属关系禁止
相互通婚。在这里,禁止族内婚的道德观念同图腾崇拜紧密纠缠在一起,谁
违反道德观念,就等于违反了图腾禁忌,就将受到严厉惩罚。每一个图腾集
团都有自己共同的图腾神话和图腾仪式,并有一个神圣的图腾中心保存图腾
圣物和举行各种图腾仪式。氏族成员都有保护图腾的责任,图腾集团内的氏
族成员互相帮助,谁受到伤害,全体成员便有责任为他复仇。这种血族复仇
的古老习俗在后来世界各洲的原始部落中都很流行。
图腾崇拜是对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人类现实经济生活的反映。从母系
氏族制过渡到父系氏族制之后,图腾崇拜就逐渐减弱,或只保留一些残余形
式了。
这一阶段的宗教同时出现了祭神仪式。起初,每个氏族成员都可参加这
一活动,在祭祀仪式趋于复杂化后,主持仪式就越来越要求有一定知识和经
验。这样,一些最重要的祭神仪式便开始脱离一般的氏族成员而逐渐由酋长
执行,到后来则完全由妇女组成的专人负责。
(3)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恩格斯曾经指出:“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
类的制造品主要是用作这种采集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业和
①
农业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类的活动增加天然产物生产方法的时期。”新石器
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表明人类社会已由蒙昧时代进入到了野蛮时
代。新石器时代属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在此期间,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得
到了空前发展,母系氏族公社转入了繁荣时期和全盛阶段。
①原始农业、畜牧业的产生及村落的出现。劳动工具在新石器时代得到
了进一步发展,人们已经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并能使用木锄和石锄栽培
某些可供食用的植物,原始农业便逐渐从采集经济中产生出来。这种农业还
处于最初的锄耕农业阶段。原始畜牧业是由狩猎发展而来的,到新石器时代,
绵羊、山羊、狗、猪和牛等动物都驯养成了家畜。人类居住的许多地区在新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选集》第4 卷,第23 页。
… Page 18…
石器时代都已产生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其中农业较早地产生于西亚、东亚、
中美洲和秘鲁等地区,畜牧业则最早产生于西亚。
劳动工具的改进,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以及陶器的发明,使经常
性的食物贮存成为可能,为定居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原先半定居
的生活方式逐渐为比较永久性的定居生活所取代了,原始人类从此进入完全
定居的生活阶段。人们的住所有了很大改进,并各具地方特色,如东欧的敷
土木屋,瑞士的水上建筑和美洲易洛魁人的长形房子。与此同时,村落也开
始形成,通常是一个母系氏族构成一个村落,如氏族人口太多,就分居在相
邻村落。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完全定居生活的出现,以及村落的形成,极
大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当时的实际情况,可
以从世界各地的考古材料中窥见一斑。
在西亚,伊拉克北部的萨威·克米·沙尼达遗址和沙尼达东南的贾尔摩
遗址、巴勒斯坦的耶利哥遗址、小亚细亚的沙塔尔·休于遗址、伊朗的阿里
库什遗址、以及约旦的贝得哈遗址等地,都发现有定居的遗迹。其中贾尔摩
遗址已经是农业村庄,估计有500人居住。耶利哥遗址是一个居民可达2000
人的村落居址,居址围以石墙,有砖建的塔楼高8。15米。从遗址还可看出当
时已有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此外,中美洲的墨西哥河谷和坦马利帕斯遗址,
非洲上埃及的法尤姆遗址,欧洲希腊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遗址、南斯拉夫的
斯达利塞沃遗址和保加利亚的卡拉诺沃遗址等多处的考古发现都说明,新石
器时代世界上许多地区都已进入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的定居生活阶段,
氏族制度走向其发展顶峰。
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极为丰富,解放以来发现的文化遗址数以千
计,遍布全国各省区。其中,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发达
地区,母系氏族公社较早地进入繁荣阶段。
黄河流域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有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河北省武
安县磁山、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陕西省华县老宫台、北京市东胡林村等遗
址。黄河流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因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
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在年代上约为公元前5000年到前3000年,至今发现
的仰韶文化遗址约有1000多处,主要有陕西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
岭、邠县下孟村、华县元君庙,河南陕县庙底沟、安阳后冈、洛阳王湾、渐
川下王冈等,大多分布在河流两岸适宜发展农业和渔猎的地方。当时人们有
了固定居地,建起了村落,过着定居生活。其中的西安半坡遗址总面积约5
万平方米,位于西安市东郊10余里的浐河之畔,是一处比较完整的母系氏族
公社遗址。半坡遗址中房屋建筑的密集分布和多层叠压,表明人们在此定居
时间很长。根据已发掘区域的房屋数量推测,整个村落同时存在的房屋有100
多座,可住400—500人,是一个大村庄。在半坡遗址的窖内发现厚达18厘
米的腐朽的粟,可见种植面积和收获都有相当数量了。遗址中还发现两座饲
养家畜用的圈栏遗迹,并有猪的骨胳,可见原始畜牧业已经开始。与仰韶文
化同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还有黄河上游甘肃、青海东部的马家窑文
化,代表遗址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其遗址发现了大量的住房遗迹,反映的当
时的氏族制度发展情况与仰韶文化基本相同。此外,黄河流域下游山东省兖
州县也发现一处早期大汶口文化遗址——王因遗址。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嘉兴县马家浜、江苏
… Page 19…
吴县草鞋山、上海崧泽(下层)等处,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和走向繁荣
的阶段。其中的河姆渡遗址有四个文化层,下层文化就是距今约7000年前新
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有大量骨耜和人工栽培的水稻遗物,
还发现大量家猪的上下颚骨,可见当时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已达到相当的水
平。遗址有大片的木构建筑,是迄今已知最早的干阑式木构建筑。这里出土
的带有榫卯的构件,说明我国古代建筑上的榫卯技术在六七千年以前就已达
到相当高的水平。
除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代表主要还有黑
龙江昂昂溪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南海西樵山遗
址、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以及在台湾分布很广的大岔坑文化遗址等多处,
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阶段氏族公社的生活和氏族制度的发展情况。
社会关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并未立即产生大规模的社会分工,
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存在的仍然是简单的自然劳动分工。当时以园艺式农
业为主的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主要还是依靠妇女劳动。原始畜牧业出现后,
驯养牲畜也通常由妇女承担。另外,此时已萌芽的一些纺织棉、麻等的原始
家庭手工业也都由妇女负责。总之,妇女在氏族的社会生活中仍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在社会中的突出地位也得以继续保持和巩固。仰韶文化遗址的墓
葬中,女性墓的随葬品普遍比男性墓的随葬品多。如姜寨墓葬,女的平均每
人有六件多,男的只有四件左右。其中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墓是随葬品最丰
厚的一个墓葬,有骨管1个,玉石耳坠2个,骨珠8577颗,小石珠12颗,
陶器4件,石刮削器1件。表明当时女子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
在新石器时代,氏族的集体所有制仍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不仅土地、房
屋、舟楫、劳动产品归氏族公有,而且连氏族成员所用的生产工具、武器甚
至日常用具都是公共财产,死后不能由子女继承,必须留在氏族内。墓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