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台湾作家研究丛书]第三卷冰山底下绽放的玫瑰--杨逵和他的文学世界 作者:石一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斗争精神发生了潜在的影响。还有布袋戏、歌仔戏,带着乡土台湾的民间趣味与戏剧精神,经常让杨逵沉浸其中,流连忘返。透过《济公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这类戏,剧中那些英雄、神仙将他带到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幻想世界里。农闲时节,乡下常有车鼓锣、采茶歌、驶犁歌等民间游艺;偶尔有马戏团到来,更是童年杨逵兴奋不已的“节日”。 
  杨逵的双亲虽是文盲,未能直接给孩子传授知识;但是他们开通明理,在贫穷的境遇中苦苦支撑,坚持让三个儿子都上学,这在当时的大目降街是很少见的。好学的杨逵藉由民间渠道所获得的知识启蒙和文化传统教育,不仅将他的幻想气质与最初的文学兴趣结合在一起,也使他的童年时代与府城台南一带的文化底蕴和民间风情,有了密切的联系。 
  真正让杨逵为之钟情的,还是在学校读书的时光。1915年,杨逵进入大目降公学校读书。体弱多病的杨逵,虽然每天要忍受朝会时诵念日本天皇诏书的难堪,耳边经常回响着教师斥责台湾子弟“小清国奴”的骂声,而且亲眼目睹了台湾公学校与日本小学校之间的巨大差别,他还是非常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杨逵一直到小学毕业,都基本上保持了班级第一的成绩,在家乡一带被称为少年才子。杨逵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林允是大目降本地人,他对好学的桑梓子弟喜爱有加,常常给予杨逵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杨逵真正对文学发生兴趣,是在小学六年级。当时的级任老师沼川定雄,是杨逵生命史上第一个可纪念的日本人。年轻的沼川定雄刚刚从学校毕业,怀抱一腔热情来台湾从事教育,对杨逵这个瘦小勤奋的学生十分疼惜。他主动邀请杨逵到家里,免费讲授将来上中学时要读的英语、代数、几何,还提供了许多文学名著,这令爱读书的杨逵流连忘返,眼界大开,由此进入了文学的启蒙期。 
  然而,在日本殖民统治下长大的孩子,是不可能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去幻想和描画人生理想的。现实风雨的严厉抽打,让小小年纪的他们和家乡父老一起体味到殖民地人民的痛苦。杨逵十岁那年,在家乡台南一带发生的噍吧哖事件,就成为他心中永远的创伤。 
  1915年5月,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迫袁世凯卖国政府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背景下,台南人余清芳秘密结社,以“斋教”作掩护,发动了噍吧哖起义,后人也成为称西来庵起义。这是台湾武装抗日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一次起义,它遭到了日本殖民者的残酷镇压。当时,义军祭旗兴师,袭击日警派出所,焚烧敌人的军火粮食仓库,缴获多数枪械物资,一路声势浩大,附近农民志愿参加革命军者达到三千多人。是年8月6日,义军攻占通往台南的交通要冲噍吧哖庄(今玉井乡),遂修筑阵地于噍吧哖附近的虎头山。台湾总督急调重兵镇压,枪炮齐发。义军寡不敌众,死伤惨重,退居山中。日军乘胜追击,与警察合围搜山。义军或遭枪杀,或自杀,或被捕。日军又放火烧毁民房,百姓纷纷走避。8月22日,余清芳余部八个人在中央山脉被捕;1916年4月16日,躲入深山的义军首领江定,中了日本人的诱降之计,率部二百七十人归顺,却不料于5月18日被殖民当局全部抓捕。从台南监狱到临时法庭出庭时,余清芳等人皆以篓子罩头,宣判后即遭处决。 
  在日军的大屠杀中,被捕的义军将士有一千九百五十七人,而一次被判为死刑的竟多达八百六十六人!另外还有四百五十三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一时间,血流成河,哀鸿遍野。杨逵的家乡人苏有志,一位很有名望的大目降人,因为资助了义军而被一同处死,留下了有志竟未能成功的惨痛记忆。至今台湾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云:“王爷公无保庇;害死苏有志。”噍吧哖大屠杀是世界史上一件最残酷的案件,由于死刑人数创下世界审判史上的纪录,引起日本国内舆论界的责难,连台湾总督府法院的检察官上内恒三郎也不得不承认:“处死刑者超过千人,为世界裁判史上未曾有之大事件。”上内恒三郎:《台湾刑事司法政策论》,第29页,转引自汉人《台湾革命史》,第83页。 
  更有甚者,那些在噍吧哖之战中伤亡惨重的日本军警,事情过后,大泄怨毒,竟对噍吧哖一带的三千二百多名平民百姓施以集体屠杀。据目击者追述,这些居民“经临时检查局简单讯问后,以台人一百为一次被屠杀集团,依次屠杀,除妇女外,男子不分少壮老幼,皆就缚俯卧。……由特选精壮之日兵约三十人手持锋锐长刀,肆情挥舞,竞相斩杀。”汤子炳:《台湾史纲》,第183页,转引自陈碧笙《台湾地方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8月版,第224页。遇害百姓身首异处,血肉模糊,头颅则盛以十七牛车运往台南,沿途滚落,惨不忍睹。浩劫后的噍吧哖庄人口大减,户籍一空。直到二十五年后,才勉强凑足当时遭屠杀之人数。 
  噍吧哖事件发生的那段时间,因为大目降街是台南市通往噍吧哖庄(今玉井乡)的必经之路,整个街镇上的每一家都关门闭户,气氛非常紧张。杨逵家是老房子,门缝很宽,当日本炮车和武装部队浩浩荡荡经过时,杨逵紧握双拳,从门缝里目睹了这一切。他后来回忆说: 
   
  我十岁时,噍吧哖抗日事件发生,我亲眼从我家的门缝里窥看了日军从台南开往噍吧哖的炮车轰隆而过,其后,又亲耳听到过我大哥(当年十七岁)被日军抓去当军伕,替他们搬运军需时的所见所闻。其后,又从父老们听到过日军在噍吧哖、南化、南庄一带所施的惨杀。每谈到“搜索”两个字都叫我生起了鸡皮疙瘩。所谓“搜索”就是戒严吧。站岗的日军每看到人影就开枪,一小队一小队地到每家每户,到山上树林里的草寮、岩窟去搜查,每看到人不是现场杀死,便是用铁丝捆起来:承认参加的则送到牢狱,不承认的便送到大坑边一个个斩首踢下去。杨逵:《“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与抗日运动”座谈会书面意见》,写于1974年10月30日;收入《杨逵全集》第10卷(诗文卷·下),(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388页。 
   
  经由目击大屠杀者的叙述,不满十岁的我对日人杀害台人的残酷手段,在心灵上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痕。往后几年也陆续得到更多关于这场大屠杀的叙述,在我当时的心灵中,除了引起仇恨的反应外,还有难以磨灭的恐怖印象。它在我后来的一生当中,起了相当大的影响。杨逵:《我的回忆》,原载《中国时报》1985年3月13日至15日;收入《杨逵全集》第14卷(资料卷),(台南)国立文化资产保存研究中心筹备处2001年12月版,第52页。 
   
  后来,杨逵到台南读中学时,仍念念不忘小时候目睹以及听到的噍吧哖事件。在噍吧哖曾被夷为平地的村庄里,在空旷而萧索的田野上,跃入杨逵眼帘的是一片苍凉的景象:当年残存的老弱妇孺踽踽独行,成年男子则一扫而空,从而印证了传说中的大屠杀确有此事。 
  还有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不合理的事,也给杨逵深深的挫伤和震动,不断加深他与现实社会的冲突。十四岁那年,就在大目降街上,一直受父亲照顾的单身走贩杨傅,一个非常本分的小生意人,因为莫须有的罪名,竟被日警活活殴打致死。目睹了这幕惨状的杨逵,感觉十分凄惨,耳边总是回响着杨傅的哀号声,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童年杨逵对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仇恨,也越来越强烈。 
  事实上,在日据时期长大的孩子,他们永远无法掠过被异族压迫的惨痛历史,幼小心灵曾经遭遇的惊恐、创伤和震撼,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正因如此,“噍吧哖事件对杨逵以后的政治路线、文学内容有着根源性的影响” 
          。(林梵:《杨逵画像》,(台北)笔架山出版社1978年9月版,第56页。) 
  1921年,十六岁的杨逵从大目降公学校毕业,依照沼川定雄老师的建议,只身北上,到台北投考高等学校的初级部。由于当时教育制度的不平等,公学校的入学考试题目皆以小学校的教材为主,旨在录取日人子弟,排斥台人子弟。公学校毕业的杨逵,虽然一直成绩名列前茅,在此却只有望题兴叹了。考学失利后,杨逵遂到大哥服务的新化糖业试验所做了一年工友,负责搬东西、扫地、泡茶、抄写资料之类的杂务,工钱每天三角八分,仅够糊口而已。某日,因为被试验所里一个名叫高桥的日本人戏称为“杨贵妃”,杨逵非常生气。在他看来,杨贵妃不过是皇帝的花瓶罢了,他从小看不起这类人。于是,杨逵和高桥狠狠吵了一架,第一次对自己的本名有了不满。这期间,杨逵一边当工友,一边准备考试,常常靠着一盏煤油灯,蜷缩在自家的小阁楼里读书,一读就是三更半夜。 
  1922年,杨逵前往州立台南二中,投考这所新开设的开始实施日台共学制的中学。前往应试的家乡同学很多,最终却只有杨逵一人考中,成为该校的第一届新生,并担任了副班长。中学三年,杨逵对正常的课业没有太大的兴趣,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看课外读物。他常常泡图书馆、逛旧书店,见到好书,总要一口气连夜读完,白天上课免不了打盹。有一次,杨逵竟然在校长的“修身”课上肆无忌惮地睡觉,从走廊走过的代数老师,笑着说他是“豪杰”,因为上代数课时睡觉的人很多,但是敢在校长课上睡觉的人,一定要有过人的胆量。杨逵后来说,这与胆量无关,只是挑灯夜战留下的后遗症。那时主要为了兴趣与好奇而读书,对于说教的书籍特别反感。白天上课打瞌睡,晚上过着猛烈的乱读生活,这使杨逵在台南二中颇有些知名度。所幸的是,他的成绩依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