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施設的。
以上將圖表作了一個概略的說明,下面再詳細地分開來講。
大乘以佛為本:大乘法即佛自證法,亦即依佛本願力以教化眾生的法。所以只要
說到大乘法,就應本佛能證所證之心境為本伲7ㄈA經上說:「三世諸佛皆以一大事
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為令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又說:「諸法實相,唯佛
與佛乃能究竟」。所謂佛之知見和諸法實相,就是佛的自證法界,亦即大乘法的本。

此處所講的佛,即佛法界或佛陀的自證法界,也可說是三種身土法性身、法
性土,受用身、受用土,應化身、應化土。二身、十身,減少增多都可以。如果再分
類來講,可以分為無上涅槃與無上菩提;但綜合起來說,只消一個佛字。
涅槃是梵語,意譯為「圓寂」。在中國,一般人把圓寂二字亂用於人的死亡,這
是一個絕大的錯铡A寂的本義,是功德圓滿、過患寂滅的意思;此已不但是三乘的
涅槃寂滅,而是無上圓滿的大寂滅。菩提譯為覺,無上菩提即無上「妙覺」。此種無
上菩提無上涅槃的轉依果,即名為佛。佛、是從二轉依的總相來講。若分開來說,即
如上面所說的菩提與涅槃。關於這方面講得較詳細的,如佛地經上的五法:第一清淨
法界,即此中所講的無上涅槃;無上菩提,即是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
察智、成所作智。就是說,妙覺或無上菩提,是此四智的總體;此即所謂佛,也就是
大乘法的根本。這在密宗的教義裹,講五方佛或五智法身,亦即此五法,不過將清淨
法界的名字改為法界體性智而已。此五法也可以配三身來講:清淨法界為四智之真實

性,即法性身。所成四智真實功德,就是自受用身;依四智中之平等性智與妙觀察智
,成他受用身;合自受用與他受用曰報身。依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成應化身。五法與
三身相攝如此,但總括而言之曰佛。
依大乘根本佛法來教化眾生時,就要所化的眾生是否有與佛法相通的共同性? 有
此共同性,又是否可以領受佛法教化,乃至有否成羅漢與成佛的可能? 這種共同性,
即是可以教化成佛之可能性,亦即佛性。眾生與佛雖有相通的共同性,但在相通的共
同性之上,仍各有不同的相用和德能;所以眾生與佛,又是截然不同的。
就佛與眾生的共同性說,即顯示:佛原也是由眾生而成的,他不過是已成佛的眾
生;猶未成佛的眾生,未來也可以成。有此共同性,不但可以接受佛法,而且還有一
種成佛的可能性,若只有共同性而無可能性,眾生仍不能轉變成佛。譬如說茶壺中有
空,房屋中也有空,空與空是共同性,但因茶壺與房屋德相和業用各各不同,所以雖
有共同的空性,而牠那德相和業用仍不能轉變。然而眾生不同,它不但有與佛的共同

性,且有轉變成佛的可能性。
關於共同性可作幾點說明:第一、如說眾生是因緣生法,佛亦是因緣生法。在這
同一因緣生法的意義上,佛與眾生是共同的。第二、佛與眾生既同是因緣生法,因緣
生法是空無自性的,這空無自性的意義,也是佛與眾生的共同性。再就我們的言說分
別上講,佛與眾生,都是假名安立,此假名安立亦是佛與眾生的共同性。由於這共同
性的緣故,佛將自所證法,說給眾生聽,也可以說是眾生法;故眾生可以領受。
但佛與眾生究竟有否不同的地方呢?有。如佛是清淨的,眾生是雜染的;佛是明
覺的,眾生是昏迷的;佛是安樂的,眾生是苦惱的;佛是自在無礙的,眾生是纏俊
礙的。佛與眾生有此種種的不同,但亦有無異的共同性。如壺中的空不異房中的空,
雖不異但仍有不同。所以眾生轉變成佛的可能性,並非離共同性之外而有的,他在變
化無窮的活動中,如如不動的佛性恆時存在。
從圖中的佛性為中心,牠兩邊有兩條線通空與識,如上面以佛為中心,旁邊有圓

寂和妙覺。原來空識是不二的,不過為說明起見,故分別說之。
通無上涅槃是「如實而無可取」之空,這是說明佛與眾生的共同性。此性即諸法
的空性,通於有情無情。所以如實而無可取之空性,是諸法圓滿究竟的如實性,它遍
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品、是無少法可取的。因為可取之法都由於見聞覺知自識分別
,或思想言語等上對待假立的。不是恆常不變普遍圓滿的真實性。由言識所起的可取
之法,還可以用言識來否定他。所以都無可取; 只可說是空。
另一面是「極空而無可捨之識」。一張因緣生法的桌子,可以看得見、拿得著,
而因緣生法的心識,卻拿不著、看不見。因其眾緣所生剎那即滅,又拿不著、看不見
,所以說他是極空。雖然極空、但卻捨不掉。如唯物論者說,宇宙現象的本源是物伲
的原子,未生動物以前,僅有物伲鵁o心識。但認識未有動物以前的原子,還不是識
? 所以唯物論立在認識上面還不是捨不了識。又如說一切法皆空,「空」還不是在「
空的這個念頭」上起說? 法國哲學家笛卡兒說:我們要以懷疑的態度觀察宇宙萬有,

但他那個「疑」總是離不了。以疑否定宇宙萬有,而疑的本身竟成了一個最後的實在
。實在的疑,當然也可疑,但疑仍在,此疑就是思,也即心識。所以無論你如何否定
一切物,而能否定的心識作用,終是不能否定的。此心識的明了覺知性,極其活動臁
變,剎那生滅而相續遷流。所以極空而無可捨之識,有其轉變可能性,就是說眾生都
有很大的轉變可能性,由眾生可以轉變成佛。
眾生既有成佛的可能性,即有「佛性」。此佛性可分為三種: 一、眾生與佛的共
同性,即理佛性。二、耄芊鹦裕蔷鸵蚓壣ㄉ辖⒌摹R蚓壣ǎ际欠謩e假立
的名相,同時又有臁钷D變的心識。意思說,眾生雖然雜染,而清淨的佛性,卻耄
地藏在其中。此耄艿姆鹦裕蛎鐏聿亍H⑹路鹦裕丛谑掠蒙嫌蟹N種的功能,
可能令眾生轉化而成佛。這是著重在可能性上講,可能性即如唯識論講的第八阿賴耶
識中含藏有解脫生死趣向涅槃的佛性種子,這種子的功能,就是事佛性。此佛性是心
佛眾生三法中的心法。

平常講「一切有情界」,包括三界五趣的依正二報,若廣言之,亦可包括三乘拢
者而為九法界。如二乘人雖證得無學果位,但在未入無餘涅槃前,他那先業所感的報
體,仍屬人天。至於菩薩,他的功德雖已超過二乘,然報體仍在三界中,所以菩薩最
後成佛還是在色究竟天。故言一切有情界,可包括三乘而成九法界。九法界中之佛性
,菩薩已部分證得、部分開顯,而二乘亦偏證少分。人天雖未證得,但對佛性善法比
較接近。因此,整個佛法有聲聞、緣覺、人、天與菩薩之五乘教法,化導眾生。不過
這化導眾生所施設的教法,從大乘法的教理上講,可以分為三宗,這三宗是從教理行
果的理上分立:一、為「法界圓覺」宗。這直從佛法界及約眾生可能成佛之佛性而言。
二、為「法性空慧」宗,這是約如實而無可取之空而言。三、依種子功能的開發與未
開發而立的「法相唯識」宗,這是約極空而無可捨之識而言。佛法通過佛性、適應機
宜而成此三宗之教理。有佛性之眾生,一受教理之薰陶,就可發生信解行證的心行,
而成為「菩薩道」。所以在三宗下受化者即為菩薩,菩薩修習所應做之種種行,即為

菩薩道。此菩薩道共有十種波羅蜜,就是:「施」、「戒」、「忍」、「進」、「定
」、「慧」、「方」、「願」、「力」、「智」。此十波羅蜜中,有通二乘及人天乘
的:二乘依菩薩道之戒、定、慧,稱之為「聲聞道」。此聲聞道只是菩薩道中的戒、
定、慧的一分。聲聞道中之慧,可通法性空慧中的慧,由此慧而達我空之道理,但也
只是部分的。「人天乘」依於菩薩道中的施、戒、定三法,由施可以濟貧拔苦,由戒
可以止惡行善,由定可以靜心開慧。然此三種又可分為人乘重施戒,天乘重戒定。但
無論如何,都只是菩薩道中之一部分。
圖表中的一切有情界上有「人間」,人在一切有情界中、特別臁畡优c聰明。他種
種的活動力,都超過其他一切有情而顯出特別的殊勝,因此佛陀現身於人間說法。在
一切有情界中,修得完人的地位,依人乘法先做一個完全的人,再利用人的上進心而
修天乘法生天。世間一切宗教或哲學,都有完成人格而生天的主張。聲聞乘法的產生
,是因佛悲憫一班出家修苦行求解脫的人,或眾生中迫於生死流轉等苦的而說。先由

在家的人,再出家求證四沙門果,此沙門果為出家之果。要證此果,故有比丘戒的受
持,而比丘戒要人類方可以受。因此,聲聞法雖超過人天乘,但也要從人乘做起。
菩薩於十波羅蜜中最關要的是慧,如他要通達大乘法,從初發心乃至達到成佛,
全靠他那智慧的力量。其次是方便,方便是菩薩利他的大行,如行四無量心(慈、悲
、喜、捨)與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法是。菩薩若無此等方便行,即不成其為
菩薩。還有一種是願,願是發願普度眾生和成無上佛道,總合而為大悲菩提心。故願
字下有一線相通,表示上求下化的意思。菩薩度生,以一切眾生為對相,而眾生又都
可能受菩薩之化導而發大悲菩提心,成為菩薩。所以大乘法說菩薩是普遍一切眾生界
的。以上講明菩薩於十波羅蜜中,特別著重智慧、方便、與願心三種。
菩薩,如平常說「般若為母; 方便為父」;那末此願心可以說是業識種子。如菩
薩胎要依三緣和合而有,由有此胎,方可以繼續長成菩薩身。菩薩要有大悲菩提心為
業識種,依方便及慧為父母而成胎,否則即不成其為菩薩。所以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