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七)心理自控力
  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
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
觉罢了。精神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是与自控能力有关的。
    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
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
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出某种印象,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健康指标。
    (八)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这
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
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信心过高
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
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
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
  (九)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
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
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
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
也可以十分热情地倾谈并表现得十分兴奋,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
环境。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但是,人尽管有积极主
动性,但终究是不能脱离开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
关系等等。
    在人的一生中,这些环境条件是在变化着的,有时变动很大。人虽有主动性,但有时
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时,所谓消极适应也是很重要的,起码在某一
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下来
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三标准论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许又新(1988)提出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三个标准。他认为应该包括体验标准、操作
标准、发展标准三个标准,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条标准,要把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
加以考察和衡量。第一,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
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第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
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
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第三,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
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
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
实可行的行动措施。衡量心理健康时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
三、心理健康七标准论
马建青(1992)从临床表现方面考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基本标准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智力正常是
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无论是国际疾病分类体系,美国
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还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都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
和异常行为。事实上,智力的异常,常导致其他心理功能出现异常。
    (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情绪在心理异常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
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具有调节
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
    (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
    意志是人类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意志品质往往具有如
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
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
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四)人际关系和谐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
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二是
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
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五)能动地适应环境
  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对
现实环境的能动适应和改造,是很积极的处世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晰正确的认识,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勇于改造现实环境,以达到自我
实现与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六)保持人格完整
  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
性,培养健全人格。    ’
    (七)符合年龄特征
·  与人生各阶段生理发展相对应的是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
行为模式。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
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这意味着心理发育有问题时的自我调节,这就是人
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的健康水平。
    这七条衡量标准,均大致可取,但有一处,即智力的高低能否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评
估标准,似乎值得商榷。因为尽管智力不正常的人伴有心理问题与障碍,但很多有心理问
题和心理障碍的人,往往智力商数在正常值以上甚至很高。可见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商数
各有自己的评估条件和方法,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在逻缉上不能彼此包容的概念。我们
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也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
就越低,这就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为此
将一个与心理健康无关的因素去衡量心理健康,不足取。
第三单元.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依据不同作者的各种意见,大致将这些
原则归纳如下:
    (一)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
    人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大脑的细胞构筑和工作强度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但脑的功能
特点和以脑功能为基础的认知策略与能力,却是在一定生存环境(教育)中,与环境(教
育)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人的认知特征又制约着情绪和行为,为此,人要获
得健康的心理,只能本着三种因素并重的原则行事。
    (二)人与环境的协调原则
    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能否取得动态协调平衡的过
程。特别是人际关系之间的协调。由于日常生活牛,·到处都有打破这种平衡的条件和境遇,
因而,学会应对和协调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人对环境的适应、协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顺应,而更主要的是积极意义上的能动的
改造,使之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身心统一的原则
    由于心理健康和生理的紧密相关,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因此,通过积极的体
育锻炼、卫生保健和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这将有助于促进心理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Jb理咨询师
健康。
    (四)个体和群体结合的原则
    生活于群体之中的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群体的影响,因此,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亦依
赖于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需要创建良好的群体心理卫生氛围,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
康。同样,个体心理健康亦对群体产生着影响。
    (五)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心理健康的发展既依赖于相应的知识,更取决于把理论付之实践的行动。这里理论是
指导,而实践是归宿,离开了理论,行动就缺乏方向和方法;可没有行动,再好的理论也
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反过来,生活实践又将鉴别认知与行为的正确与否,能不能“吃
一堑,长一智”,认识和总结经验教训,又是知与行能否达到平衡的关键。另外,在知与行
的过程中必然伴有情绪和情感,它既是知与行的动力,但若调节不好,又是阻力,甚至是
破坏力量。为此,将上述知、情、行调适平衡,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则。
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途径
    美国《人类行为百科全书》指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活动,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
会三方面的内容。生理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