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摹⒕傻梅夯频陌驼拼蟮男卣赂钦呖础R桓鎏匦淳低钒研卣路糯罅耍壹彼俚卦焦厦娴谋嗪牛舳⒆畔旅嫘彰焕福仪宄乜吹搅恕奥炅取崩∥钠匆舻牡谝桓鲎帜浮癕”,镜头一闪而过。她又说胜利那年她只有14岁,那么算来她今年整整64岁。不错,她就是玛莲娜!

  她就是50年前的那个苍白瘦弱的小姑娘玛莲娜吗?我不敢相信历史会这样制造着巧合。然而当时的集中营内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同样年龄、同样特征并都叫玛莲娜的女孩。

  往事如烟。这一夜我失眠了,模糊、黯淡的记忆逐渐鲜活起来:

  当年潍县的乐道院,是美国利用庚子赔款修建的,它占地近千亩,是集医院、学校、基督教会于一体的封闭式的建筑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把分散在华北的英、美侨民及教会神职人员都囚禁在这里,成为闻名国内外的华北惟一的外侨集中营。这里戒备森严,围墙上扯了电网,四角建起了高高的岗楼,大门前岗哨密布,警犬窜跳着发出凄厉的叫声。这里是严禁中国人靠近的,我一直把这里看作是神秘而又恐怖的地狱。

  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诏书时,我正在读小学四年级。一天,同学小陈告诉我集中营围墙的电网已被撤掉了,岗楼上也没有日本兵了。但在南大门还有日本岗哨,因为同盟国暂时还没有接管这里。侨民在院内有了自由,也可从墙头与外部世界接触了,但不能走出大门。侨民们为了改善恶劣的伙食,就在墙头用他们仅存的有限衣物与外面的小贩换取蔬菜,据说最受欢迎的是西红柿。

  日寇侵华期间,潍县绝大多数居民都处在极度贫困之中,我们同学都穿着七长八短打了补丁的衣服,能用西红柿换件没有补丁的衣服,对我们是不小的诱惑,再说能走近亲眼看看曾经与世隔绝的洋人,也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一个星期天,我和母亲商量后买了15个西红柿,和小陈相约,准备去从事平生第一次与外国人的“易货贸易”。母亲为了犒赏我,特别为我煮了一个鸡蛋。能吃鸡蛋在当时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舍不得吃装在口袋里,提起篮子与小陈上路了。

  我们是在集中营西面一段矮墙下开始贸易的。方法是买主在墙里站在用什么垒起的高台上,从墙头探出身来把物品给站在墙外的卖主看,卖主再把货物给买主看,双方同意后,就从墙上递下一个用绳子拴着的竹篮,把衣物送下来,然后把西红柿提上去。

  小陈先做成了第一笔交易,他用20个西红柿从一个穿着花褂子的老太太那里换了一件西服上衣和一条裙子。老太太身旁站着一个看来年龄与我相仿的小姑娘。她长着一头金发,苍白消瘦的脸上一双大而忧郁的蓝眼睛,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在她右嘴角长着一颗显眼的黑痣。她扬起手里拿着的一件紫色衣服和一双大而尖的黄皮鞋。这里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因为双方拿着的都是手里仅有的商品。她把衣服和皮鞋用竹篮递下,我把15个西红柿放到竹篮里,当她伸手向上提时,我突然看见她那裸露着蓝色脉管的瘦骨嶙峋的手臂,心底猛地涌上一股怜悯之情。当竹篮提升到一半时,我急忙把放在口袋里舍不得吃的鸡蛋迅速放了进去。女孩把西红柿提上去忽然发现了一个鸡蛋,她把鸡蛋抓起用手高高举起喊了一句什么,对我注视了片刻,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她对身旁的老太太说了几句什么就从墙头消失了。

  老太太灰白色的头发,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她对我说:“小姑娘谢谢你送给她的鸡蛋,让你等她一会儿,她要送给你一件礼物。”

  也许是与世隔绝的时间太久的缘故,老太太竟和她面对的两个穿着破衣服的中国男孩倾吐起自己的痛苦。

  她说女孩子和她都是美国人,女孩子叫玛莲娜(我对这个怪名字感到好笑,因为在家乡田野里有一种叫马蔺棵的野草,她的名字使我想起了马蔺棵),14岁了,因在集中营长期营养不良,所以长得这样瘦小。玛莲娜的父亲是石家庄教区的一个牧师,她们一家三口都被抓进了集中营。她父亲因抗议日本人供应面包太少而经常挨饿,组织大家反抗,结果在半年前就被日本人押走了,直到现在没有音讯。玛莲娜的母亲又生病,她拿到的鸡蛋就是要赶快送给她母亲……

  说着,玛莲娜回来 了,她把一件东西放到竹篮里递了下来。这是一把一尺多长的小木琴,是用两根横梁上面镶嵌着14块长短不同的木板做成的,还有两把圆头木槌。老太太告诉我这是玛莲娜用很长时间做成的,她自己也很喜欢这把琴,但为了感谢我,就把它当做礼物送给了我。

  她为了回报一个鸡蛋的馈赠,把精心制作的陪伴她消磨苦难生活的木琴送给了我,这是何等纯朴善良的感情,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是喜欢音乐的,当我看到这把生平第一次见过的木琴后,激动得手都震颤起来。我用木槌试敲着木琴,耳边响起了悦耳的叮咚的美妙音响。我激动得眼里噙着泪水,把这陌生而又精致的乐器抱在胸前,不住地抚摩着。

  人类的感情是超越国界的,它甚至不需要什么语言就可彼此相通。玛莲娜为自己的木琴给一个中国小孩带来的巨大快乐,也被感染了,她笑了,笑得那样动人。她两手把柔软蓬松的金发向后拢着,苍白的面颊泛上一层红晕。玛莲娜是美丽的!

  我和小陈离去了,我走出好远回头望去,玛莲娜仍旧向我招着手。我心里念叨着:马蔺棵——玛莲娜,我永远记下了这个名字了!

  我回到家里,母亲对换来的衣服和皮鞋并不满意。因为衣服是一件紫色镶白边的雨衣,虽然质地很好,但颜色太艳,在人前穿不出去,当补丁布都不行。皮鞋太大太尖,根本没法穿。木琴却受到弟弟妹妹的欢迎。随着我对木琴音阶的熟练,不久我就能弹奏出几首好听的曲子了。在我贫困、寂寞的少年时代,这把木琴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半个世纪人生旅途可谓“路漫漫兮”,少年时代所经历的人事变迁也纷繁杂陈,但真正牢记心中的是那些曾拨动你感情琴弦的、撞击过你灵魂的大苦、大悲、大喜、大悟。

  度过了岁月悠悠的半个世纪,凭借现代传媒——电视屏幕重新见到玛莲娜,这是多么充满戏剧性的巧合啊!

  如果不是在电视屏幕上,而是真的见到玛莲娜,我一定会急切地问她:当年你那被日寇抓走的父亲最后命运怎样了?你是美国人为什么跑到遥远的南非去了?……可是,当我从电视屏幕上看到玛莲娜时,说不定她已踏上了归程。

  人海茫茫,就像天上的星空,每个星星都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有时两个星星也会擦肩而过,然后又飞向无际无涯的苍穹。

  希望世界和平永存,我们的后代不再遭受战争带来的劫难。我心里永远珍藏着玛莲娜给予我的人生启迪和美好回忆,并遥祝玛莲娜晚年生活幸福。

 

Number : 9285 

Title :现代家庭

作者 :冯骥才

出处《读者》 : 总第 179期

Provenance :中华散文珍藏本·冯骥才卷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我有一对澳大利亚朋友,结婚三年,住在墨尔本的城区与郊区的交界处。照他们的话说,安家在此,为了好选择——去哪边儿都方便。他们并不富有,里外两间小屋,外屋是斜顶,窗子在斜顶上,据说下雨时最好看。他们的钱大都用于旅游。屋里几面墙贴满他们周游世界时的“留影”。人间的一切都不属于自己,只有自己的见闻属于自己,这是他们的财富观。因此他们从来不说“穷”这个字。

  他们没有电视机,并非缺钱,而是因为他们憎恶电视。电视不必用大脑,只需用眼睛;电视是满足懒人的,慢慢会使人类变得愈来愈被动、低能,只会对着荧屏傻笑或傻叫。他俩都嗜书如命,在他们的枕头下、椅子后、大衣口袋里都能找到书;为此他们各争取到一份出版社的编辑工作。下班回家,怀着未尽的兴致,每人抱一本书,陶醉其中,沉浸在不同的世界里。女的说她先生关心书中的女主人公胜于关心她。男的反驳当然是同样的话,只是换了个性别。

  他俩各自有一些朋友,如果也能接受对方的朋友,这便是他们共同的家庭的朋友。我作为他们家庭的朋友,看得出谁是家庭的主人。男的说,主人是上世纪的概念。主人只对客人而言。

  俩人还各有自己的嗜好。女的嗜烟,男的怕烟。女的上了烟瘾,就到屋外大吸。

  男的说,人在社会上,个性很难发挥,惟有在家庭中能体现本色。她爱吸就去吸,何况她尽量不妨碍我,如果相互限制,家庭就毫不可爱了。

  女的说,别听他的道理。他吻我时,从来不管烟味儿。

 

Number : 9286 

Title :两只有历史价值的胃

作者 :艾达

出处《读者》 : 总第 179期

Provenance :新民晚报

Date :1996。2。27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以前人们以为,胃是个磨子。古人杀死豺狼虎豹和野鹿、野牛时,常 常发现在它们的胃里,吃进去的肉块、骨头或粮食、草料,都变成了稠粥一样的东西,于是认为是胃把食物磨碎的。

  一件意外的事,使人们对胃有了新的认识。1822年6月,有一位法国籍的加拿大皮货商圣马丁,在美国和加拿大边境附近的交易所,被走火的猎枪击中了。陆军医生鲍曼闻讯赶来。经过精心治疗,圣马丁虽然死里逃生,但左腹却留下一个很大的洞,从皮肤、肌肉一直通向胃。平时,圣马丁只能用几层纱布把这个洞口盖起来。后来,鲍曼说服这个皮货商,让他从洞口对胃的活动进行观察。

  通过圣马丁的“窗口”,鲍曼看到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