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间偏方大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g;关节红肿热痛者加秦艽、忍冬藤各30g,生地20g;大便脓血者加白头翁30g、黄连10g;小便涩痛者加滑石30g,竹叶10g,扁蓄、瞿麦各15g。
3、余热期
此期指病程日久,邪恋正虚阶段。证见夜热早凉,或持续低热,手足心热,体弱乏力,口干舌燥,神疲欲睡,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治宜益气养阴、清泄余热。方用自拟“生脉增液汤”:党参15g、太子参、麦冬、五叶子、沙参、玄参、生地各12g,知母、竹叶各10g,生甘草6g。本方是在《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基础上加味而成,方中以党参益气健脾补肺以生津;麦冬、沙参、太子参甘寒养阴;玄参、生地、知母滋阴退蒸;竹叶清心除烦;五味子酸收敛阴,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清退余热之功。
药物加减:骨蒸劳热者,合清骨散;少寐多梦者,加酸枣仁、百合各10g;盗汗较多者,加煅牡蛎、浮小麦各30g,麻黄根、黄芪各15g;若热已退而仍觉全身乏力、少气懒言,可服用补中益气丸、生脉口服液等成药缓缓图之,俟机体渐次康复。中医辨证各类型呕吐 
其他 中医常识 【证候特征】
呕吐临床证候特征不尽一致,或干呕,或无声而呕吐,或声高而呕吐,甚或呕吐如喷;或食后即吐,或良久复出,或不食干呕;或呕吐新入之食,或呕吐不化之宿食,或呕吐诞泳;呕吐之物或多或少。呕吐常有诱因,如闻及特殊气味,饮食不节,情志不遂,以及寒暖失宜等因素,皆可诱发呕吐,或使呕吐加重。本病常伴有脘腹满闷不舒、厌食、反酸嘈杂等,呕吐多偶然发生,但亦有反复发作者。其证候特征尚由于寒热虚实之异,而有不同的表现
【辨证施治】
1.外邪犯胃
症状:突然呕吐,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胸腔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疏邪,和胃降逆。
方药:霍香正气散。方中藿香、紫苏、白芷芳香化浊,疏解表邪;大腹皮、厚朴理气除满;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北湿;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共奏疏解表邪,和胃止呕之功。若风寒偏重,寒热无汗,可加荆芥、防风以疏风散寒;若暑湿犯胃,身热汗出,可用新加香薷饮解暑化湿;如秽浊犯胃,呕吐甚剧,可吞服玉枢丹辟秽止呕;若风热犯胃,头痛身热,可用银翘散去桔梗之升提,加橘皮、竹茹清热和胃;若兼食滞,脘闷腹胀,嗳腐吞酸,可去白术、甘草,加神曲、鸡内金、莱菔子以消积导滞;若暑热犯胃,壮热口渴,可用黄连解毒汤。
2.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方中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化滞,陈皮、半夏、茯苓和胃降逆,连翘清散积热。若积滞化热,腹胀便秘,可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使浊气下行,呕吐自止;若食已即吐,口臭干渴,胃中积热上冲,可用竹茹汤清胃降逆;若误食不洁、酸腐败物,而见腹中疼痛,欲吐不得者,可因势利导,用烧盐方或瓜蒂散探吐祛邪。还可辨证选用枳实导滞丸、积术丸等。
3.痰饮内停
症状:呕吐多为清水痰诞,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头眩心悸,或呕而肠鸣有声,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方中生姜、半夏和胃降逆,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温牌化饮。若气滞腹痛者,可加厚朴、枳壳行气除满;若脾气受困,脘闷不食,可加砂仁、白豆蔻、苍术开胃醒脾;若痰浊蒙蔽清阳,头晕目眩,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若痰郁化热,烦闷口苦,可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甘遂半夏汤等。
4.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方药: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方中柴胡、枳壳、白芍疏肝理气,厚朴、紫苏行气开郁,半夏、茯苓、生姜、甘草和胃降逆止呕。若气郁化火,心烦口苦咽干,可合左金丸清热止呕;若兼腹气不通,大便秘结,可用大柴胡汤清热通腑;若气滞血瘀,胁助刺痛,可用膈下逐瘀汤活血化瘀。还可辨证选用越鞠丸、柴胡疏肝散等。
5.脾胃虚弱
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谈,苔薄白,脉濡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砂仁、木香理气和中,陈皮、半夏和胃降逆。若脾阳不振,畏寒肢冷,可加附子、干姜,或用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若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可用旋覆代赭场降逆止呕。若中气大亏,少气乏力,可用补中益气汤补中气;若病久及肾,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冷汗出。可用附子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等温补脾肾。还可辨证选用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等。
6.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但呕量不多,或仅唾涎沫,时作干呕,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方中人参、麦冬、粳米、甘草滋养胃阴,半夏降逆止呕。若阴虚甚,五心热者,可加石料、花粉、知母养阴清热;若呕吐较甚,可加橘皮、竹茹、批把叶;若阴虚便秘,可加火麻仁、栝蒌仁、白蜜润肠通便。还可辨证选用益胃汤、竹叶石膏汤等。
【转归预后】
一般来说,实证呕吐病程短,病情轻,易治愈,虚证及虚实夹杂者,则病程长,病情重,反复发作,时作时止,较为难治。若失治误治,亦可由实转虚,虚实夹杂,由轻转重,久病久吐,脾胃衰败,化源不足,易生变证。所以,呕吐亦应及时诊治,防止后天之本受损。呕吐在其他各种病证过程中出现时也应重视。
【预防与调摄】
避免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的侵袭,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进食腥秽之物,不可暴饮暴食,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贫血 其他 
中医常识 小儿贫血健脾补血
小儿贫血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孩子是由于缺铁而导致的;因为造血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及铁。小孩出生后的饮食主要是奶类;所以蛋白质不会缺乏。而铁元素在奶类中含量很少并且有些食物中的铁由于有草酸盐,碳酸盐和植物酸盐等;会干扰铁的吸收利用,因而造成缺铁性贫血。刚出生的孩子由于有母体留下的储备铁,一般不会发生贫血,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这些铁储备一般半年左右就消耗净了,所以6个月以后的儿童易出现贫血。这个阶段的婴儿生长发育很快;一般到l岁时体重已是出生体重的3倍血液循环中具有携带氧能力的血红蛋白增加2倍;需要更多的铁元素来合成血红蛋白。这些铁元素怎样补充呢?
合理喂养是保证小儿获得铁元素和营养物质所必须的,也是防止缺铁性贫血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乳食的调配要根据小儿年龄的不同,选择适当的饮食。如出生后6个月的小儿就要注意添加辅食,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可以适当选用鸡蛋黄、瘦肉末蔬菜汁、水果汁、蔬菜泥、猪肝泥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一旦罹患了缺铁性贫血的小儿会出现易倦怠、乏力、烦躁不安,厌食,腹胀、腹泻、营养不良和易感冒。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很不利,如果化验检查血色素低于11g/分升;就属于贫血;应积极治疗纠正贫血。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运化功能较弱,多食则伤胃,过饥则伤脾,水谷精微无从运化气血津液不能化生;而形成贫血。另外,如果能进食充足;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很弱;也会出现贫血。所以,中医对于小儿缺铁性贫血主张用健脾益气养血的方法来治疗。中成药可选用小儿健脾丸、启脾九、健脾消食丸等治疗。汤药可选用经验方:
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黄芪10g
当归10g赤芍10g黄精10g生阿胶10g
扁豆10g山药10g
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00ml。
还可以取:
当归10g黄芪10g山楂10g神曲10g
麦芽10g陈皮10g鸡血藤10g红花5g
鸡内金10g生地10g枸杞子10g何首乌10g
人参10g白术10g山药10g大枣20枚
蜂蜜50g
上药水煎3次;去渣浓缩至20oml.加人蜂蜜调匀。日服3次,每次10—20ml。此方法,简便易行,患儿极易接受,疗效可靠。
除了药物治疗外,也可采用食疗的方法.因为中医所用的许多具有补益功效的药物,本身就是食物,即所谓的“药食同源”。可以用薏苡仁、山药、大枣、花生、莲子、黑芝麻、赤小豆、龙眼肉、蜂蜜等制成营养食谱
1。糯米300g,薏仁米50g,大枣20枚,莲子20g.山药30g,白扁豆30g,煮烂粥服食。
2。黑木耳3g.红枣30g;煮熟后加少量红糖服用。
3。黑木耳259,瘦肉100g加水炖煮;加盐调味;食肉服汤。
4。龙眼肉10g.花生米12g,薏苡仁30g,红枣109,同煎服汤。
以上方法可以辅助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
人们日常生活中在给小儿增加辅食时应注意增加含铁量高且易吸收的食物例如动物的肝脏、瘦肉、鱼肉、鸡蛋黄等等。另外再加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橘子、橙子西红柿、猕猴桃等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利用。还要提倡用铁制炊具如铁锅、铁铲来烹调食物可以增加铁的吸收。
另外,幼儿时期许多疾病,如消化不良、长期腹泻、肠道寄生虫病、结核病等,都会引起贫血的发生。因此,及时地治疗这些疾患,也是预防小儿贫血的积极措施。怎样从笑容观察病情 
其他 中医常识 
正常人的笑,是心情愉快的表露。医学家们发现,许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