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间偏方大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称石头和尚,九十一岁时无疾而终,谥号天际大师。希迁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无瘥。切忌言清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德高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与人为善”的助人行为中,会唤起他人对自己的感激、欢喜和热情,由此而产生的温暖的感觉,将有助于彻底免除精神紧张。医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与别人在一起,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比缺少社会关系,无交往的孤独者长寿2。5倍。
德高者正直、富于爱心,遇事出于公心,宁静处世,不为世俗势利所动。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谈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养生重养德是传统养生理论的一大代表,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知足常乐 其他 中医养生 知足常乐
“知足者常乐”一语,出自《论语》。意思是说,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有一客观的认识,从各方面感到满足而又无过多的、不切实际的奢望,并能始终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和情绪上的安定。
但是,人生在世,不可能对工作和生活没有一点追求和期望,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因此,“知足”在某种程度上是衡量一个人在对待客观物质和精神追求上的认识水平。
“知足”,实际上讲的是心理健康。其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要有自我控制能力。无论周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诱惑亦不为所动,以保持精神上的节制和坦荡。其二,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对各种外界影响,不想入非非,不过度思虑,以保持人体的形与神统一。其三,常使内心处于平衡的满足状态。即对自己的经济、名誉、地位等都能随遇而安、内心平衡。讲得再具体些,就是要知足于当前的生活条件。生活上的追求与享受是永无止境的。所谓“人心不足”、“贪得无厌”,就是指那些盲目攀比、对生活条件永无满足的人。要知足于当前的工作岗位,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机遇以及文化水准不同,就决定了他们之间工作性质的不同,但无论从事哪一行,都是为社会服务。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至于见异思迁。要知足于家庭生活的和睦,在现实生活中,再好的家庭也会有不协调的时候,作为家庭中的一员,要主动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无论谁的过错,也要最大限度地做到宽容和理解。感情的交流从来都是心心相通的,在相互谦让、理解、大度等姿态的促进、影响下,定会使家庭关系和谐、融洽,更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望、从而保证每个人以愉快轻松的心绪来从事各项工作。
不过,“知足”不等于满足现状,停滞不前。人总是要有进取心的,对待事业永无“知足”可言,对待物质追求,则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只有这样,才能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情绪上的稳定。
保持清心寡欲 其他 中医养生 保持清心寡欲
所谓“清心寡欲”,其目的就是要控制私欲,心要清正恬静,不作非分的妄想。
人的欲望是无究的,如果私心杂念太多,非分之想太杂,当你求之不得时,就会产生忧愁、悲伤,为之思虑过度而伤神至病。
孟子曾经指出,不动心——寡欲——收心,最后达到“养吾浩然之气”,不以一得为喜,不以一失为忧,以保持内心的清静。反之,心不静则神躁动,神不安则心气乱,精神必然耗散,精气亦必亏损,邪气当乘虚而入,以使百病萌生。
清心寡欲,恬淡虚无,原是道家的养生要旨。但我们所说的恬淡虚无是与一个人浑浑噩噩、无所作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朱丹溪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为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从心理养生的角度来说,则应不妄贪求、寡欲恬情,以保存阴气。也就是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追名逐利,不任情使性,视金钱、地位、美女于身外之物,把心思用在正常的事业和工作之上。
心境坦荡,心气调合,工作才能有所展开,事业才能有所建树;心情舒畅,情志通达,七情才能不受干扰,脏腑功能才能协调健康,生命才能蓬蓬勃勃,经久不衰。
烹调怡乐 其他 中医养生 烹调怡乐
学习烹调,不管是青年人还是老年人,都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一日三餐的安排,周末假日的聚会,逢年过节的欢宴;如果你能拿出点烹调本事,献上几道色、香、味、美具佳的拿手好菜,让全家老小环坐品尝,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从事烹调,学习制作,则是美的创造。
要想做出几道拿手好菜,就得钻研菜谱,向行家请教。我国素有“烹饪王国”的美称,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素问》中就曾提出了“五谷的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论,说明了食品原料是人民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强调“食有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尝”,指出了烹饪技术十分重要,对烹饪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制作出的菜肴味美纯正,绚丽多彩,在菜肴成品的色、香、味、形、器等方面,显示出高超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我们学习烹饪三鲜美,调合五味香,就要掌握煎、炒、烹、炸、爆、熘……等每一个环节,且每一个环节都有每一个环节的讲究。再有就是菜色的搭配,刀法的粗细,佐料的投放,火候的掌握,留心处处皆学问。
人们在一次次看似重复的操作之中,有心之人常常产生新的体验,一次次新的创造,一次次新的成功,一次次均有欢乐可尝,一次次均有美食可享。调和七情,和悦人生 其他 
中医养生 调和七情,和悦人生
我国古代医学认为人有“外感”与“内伤”之说。“外感”指的是“风、寒、暑、温、燥、火”,用现在的话来说,当然也包括微生物的感染。“内伤”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也就是人的情绪。人对周围的事物,在态度上总会有一定的反应,或者是好感,或者是反感。这种心理活动,叫做情绪。
对不良情绪进行调摄,不使其失控,是养生之道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生命活动本于阴阳,只有协调阴阳,使其保持平和,才能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而且事物的发生发展及变化始终都贯穿着阴阳二气的作用。生命活动是以阴精阳气为基础的,人的生理功能虽然复杂多变,但都可以概括为阴精和阳气的矛盾运动。因此,生命活动无一不是阴精与阳气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生、长、壮、老整个生命过程,都是由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阳气,和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阴精共同作用的结果。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能健康无病,不易衰老,益寿延年。因此,七情不协调,甚至失控,就会精神不正常,引起阴阳失去平衡而导致各种疾病。所以,清朝的养生家石成金主张“说七情,和悦人生”,以防患七情失调于未然。说七情,就是不以外界的刺激而使七情波动起伏,使七情始终保持平和的状态。和悦人生,就是以平和愉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际遇和人际关系,以求使自己的七情始终处于平和的情态,不使体内阴阳失调。由此看来,对七情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摄,使其保持平和,是养生的重要方法。
祖国的养生之学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了七情调摄方法,它不仅有现代医学的心理疗法,而且还有七情互相调摄的独特方法。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子和认为:“以悲治怒,以怆恻尖楚之音成之,以喜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师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之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自目,易之视之。”七情互相调摄的实际医案在历代医案中都有所见。通过对七情的不同刺激,可恢复体内阴阳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
淡七情,和悦人生,就可避免“七情”过度所导致的各种疾病,有益于健康长寿,这是我国养生之道中的重要内容。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摄生十二少:“少思,少念,少欲,少高,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并说,“此十二少者,养性之要契也”。这十二少中,对于情绪的调摄占了绝大部分,可见,调摄七情在养生之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防止乐极生悲 其他 中医养生 防止乐极生悲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屡试不第的穷秀才范进,当他突然得知自己中了举人,高兴得不得了,以致突发癫狂病。这个故事所描写的情节是有其科学道理的人,人在快乐的情绪到了极点的时候就会转为悲痛,也就是俗言所谓的“乐极生悲”。同时,这个医案也说明“喜”情可以用“悲”情来调摄的道理。因此,在遇到特别高兴的事时,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的心态平衡。以悲来调节喜,这是利用情绪之间的对抗来调节喜情过极的一种方法,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五行相胜的说法。运用起来要灵活多变,不要机械照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有一段医话又记述了“恐胜喜”的例子:记有一个病人,由于喜乐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