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谈艺录-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说理。苏轼《三朵花》序称房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诗称:“两手欲遮瓶里雀,四条深怕井中蛇。”王文诰注:“佛经,人身如瓶,神识如雀。”两手欲遮,即欲阻止神识不飞出去,是办不到的。“佛书,人有逃死者,入井,则遇四蛇伤足而不能下。四蛇以喻四时。”这是说,要求神识保持在身内,四时无害,不可能。这两句不是通过景物来寓意,是用佛教的说法来讲的,是理语不是理趣。又引杜甫诗:“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江山花柳待人去欣赏,指出大自然是无私心的。又:“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说明环境影响的重要。又:“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说明看到水流云在,争竞的心停滞了。都是理趣,是诗。宋代邵雍的诗:“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冬至一阳生,冬至节一个阳气开始发动处,万物还没有生长的时候。这是理学家在说理,是理语,不是理趣。
  袁枚《随园诗话》驳沈德潜诗无理语的说法,卷三:“或曰:诗无理语。予谓不然。《大雅》:‘于缉熙敬止’,‘不闻亦式,不谏亦入’,何尝非理语,何等古妙。”按《诗·大雅·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这是说,美好的文王,啊,光明而尊敬,固守啊天命,抚有商朝的子孙。穆穆,美好。于,叹美辞。缉熙,光明。止,助词。假,固守。“于缉熙敬止”,赞叹文王的光明敬慎,是感叹句,是说明文王的光明敬慎,不是说理。《诗·大雅·思齐》:“不闻亦式,不谏亦入。”指文王不闻善言,也自敬慎;不听见谏劝,也入于道德。这两句说明文王的德行,不是凭空说理。诗写形象,可以叙事,可加说明,以上的话,属于说明部分,不是凭空说理。袁枚这话是不确的。
  《瀛奎律髓》卷四十七,卢纶《题云际寺上方》:“空门不易启,初地本无程。”纪昀批:“不好处正在言禅。诗欲有禅味,不欲着禅语。”空门两句指佛门不易开,即出家做和尚不容易。“初地”当指初禅地,指佛家修禅定是没有程限的。这是佛家语,是禅语,好比理语,不是理趣。再像唐代张说:“澄江明月内,应是色成空。”从澄江明月交辉中,感到水月空明,写出一种境界,是理趣。“应是色成空”是对景物的说明,理趣中可以用说明句。李白:“花将色不染,心与水俱闲。”从花的不染色里减到色(指色、声、香、味、触五境)的不染,从水的闲引起心的闲,即从景物中引起感触,是理趣。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从山光引起鸟悦,从潭影引起心空,也是借景物来引起感触。朱湾的“水将空合色,云与我无心。”从水空一色,引出云与我都无心的感想,也是借景物来抒感,是理趣。再像王维的“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天眼指佛家能看到一切人们看不到处。法身指佛家所称佛法所成的身。即山河在天眼里,世界在法身中,即山河世界都在佛法笼罩之中,即讲佛法。孟浩然的“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从理和空来说,知道无我,讨厌有形,是说理。刘禹锡的“法为因缘立,心从次第修”,是说理。白居易的“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是说理。顾况的“定中观有漏,言外证无声。”佛家在禅定中观察有烦恼,言外之音证明是无声的,是说理。李嘉祐的“禅心起忍辱,梵语问多罗。”佛家禅定的心,起于忍辱,佛教的梵语问多罗树叶,即贝叶,写佛经用,即问佛经,也是理语。曹松的“有为嫌假佛,无境是真机。”有所作为,嫌于假借佛事,没有心境才是真的机缘。也是说理。这节用了不少具体例句,说明理趣与理语的不同。
  《谈艺录》读本(一三)婉曲和理趣解
  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之著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其所言者情也,所写者景也,所言之不足,写之不尽,而余味深蕴者,亦情也、景也。试以《三百篇》例之。《车攻》之“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写两小事,而军容之整肃可见;《柏舟》之“心之忧矣,如匪浣衣”,举一家常琐屑,而诗人之身分、性格、境遇,均耐想象;《采薇》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景而情与之俱,征役之况、岁月之感,胥在言外。盖任何景物,横侧看皆五光十色;任何情怀,反复说皆千头万绪;非笔墨所易详尽。倘铺张描画,徒为元遗山所讥杜陵之“珷玞”而已①。挂一漏万,何如举一反三。道理则不然。散为万殊,聚则一贯;执简以御繁,观博以取约,故妙道可以要言,着语不多,而至理全赅。顾人心道心之危微,天一地一之清宁②,虽是名言,无当诗妙,以其力直说之理,无烘衬而洋溢以出之趣也。理趣作用,亦不出举一反三。然所举者事物,所反者道理,寓意视言情写景不同。言情写景,欲说不尽者,如可言外隐涵;理趣则说易尽者,不使篇中显见。徒言情可以成诗;“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是也。专写景亦可成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也。惟一味说理,则于兴观群怨之旨③,倍道而驰,乃不泛说理,而状物态以明理;不空言道,而写器用之载道。拈形而下者,以明形而上;使寥廓无象者,托物以起兴,恍惚无朕者,著述而如见。譬之无极太极,结而为两仪四象④;鸟语花香,而浩荡之春寓焉;眉梢眼角,而芳悱之情传焉。举万殊之一殊,以见一贯之无不贯,所谓理趣者,此也。如心故无相;心而五蕴都空⑤,一尘不起,尤名相俱断矣。而常建则曰:“潭影空人心”,以有象者之能净,见无相者之本空。在潭影,则当其有,有无之用;在人心,则当其无,有有之相。洵能撮摩虚空者矣。又如道无在而无不在,王维则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见随遇皆道,触处可悟。道无在者,“莫向虚空里钉橛”是也,见《传灯录》卷十⑥。道无不在者,“将无佛处来与某甲唾”是也。见《传灯录》卷二十七。道非云水,而云水可以见道,《中庸》不云乎:“诗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道之上下察也”⑦;《传灯录》卷十四载李翱偈,亦曰:“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此理固儒释之所同窥也。(227—228页)      ①杜陵之“珷玞”“珷玞(wǔfū武夫),像玉的石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珷玞。”元稹(微之)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里,称赞杜甫诗的排比铺张,元好问认为元稹不识杜甫诗的真正好处,赞美似玉的石块。
  ②人心道心之危微:《书(伪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注:“危则难安,微则难明。”云一地一之清宁:《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注:“一,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
  ③兴观群怨之旨:《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集注》.“兴,感发志意。”观:“考见得失。”群:“和而不流。”怨:“怨而不怒。”
  ④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周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无极是产生太极的,太极是天地未分以前的一团元气;两仪是天地,四象是四时。
  ⑤五蕴:佛家称色(形相)、受(情欲)、想(意念》、行(行为)、识(心灵)为五蕴。
  ⑥《传灯录》:宋释道原撰《景德传灯录》的省称,专记禅宗各家语录。
  ⑦《中庸》:《礼记》中的一篇,宋儒把它抽出单行,为《四书》之一。“鸢飞戾(至)天,鱼跃于渊”,《诗·大雅·旱麓》篇句,注:“言上下察也。”
  这一则先讲诗的婉曲格,再讲理趣。所谓婉曲格,言情写景,在情景外有言外之音,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闹人春色不须多。”写的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但从这一点红中已经衬出满园春色来了,所以说“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像《诗·小雅·车攻》,写的是马鸣萧萧,旗子悠扬飘荡两件小事,但从中看出军中肃静无喧哗,士兵不乱动,极写军容的整肃。又如《诗·邶风·柏舟》,写心的忧伤,如穿了不洗的污垢衣裳。讲的是一件小事,但诗里写的是一位正妻,正妻有这样感觉,正说明她的身份没有得到尊重,她的性格柔弱受欺,她的处境可悲,即有言外之意。再像《诗·小雅·采薇》,写从前出去参军时,杨柳依依,含有亲人依依不舍的送别的感情。现在归来,大雪纷飞,含有行旅的艰苦,从怀念亲人,到征役的情况,岁月的感慨,都在言外。因为人事是复杂的,所以诗人只选择人事中某些留有印象的事来写,通过这些小事来反映出没有说出的情意,这就构成诗的婉曲格。要是对所经历的事,都加以铺张描绘,在短篇中,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不美了。在长篇中有些铺张描绘,别有作用。如杜甫《北征》,写他在安禄山作乱时,从凤翔回到鄜州的家里,到家时,看到“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当时是闰八月,他的娇儿没有袜穿。他的两个小女,衣裳破裂,用旧的刺绣布剪下来打补钉,弄得绣花布上的天吴水神和紫凤花纹,颠倒在短衣上。这样琐碎地写,是有作用的。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说:“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他是士大夫,可以免交租税,免去服兵役,还这样穷困,那当时的平民百姓,还要交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