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笑泪生涯中的女明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4 年元月的一天晚上,我们10 个记者聚集在丰台双发盛饭庄,筹划
一个后来被国内一些新闻媒体列为1994 年中国重大文化新闻之一的行动:向
社会公开出售我们的社会纪实书稿。

我们拟出了10 本书的内容和题目,决定在报纸上自费刊登广告,下决心
为正在发育的中国文化市场,做一回投石问路人。

为了鼓舞自己,我们喝掉了一瓶白酒、一瓶白葡萄酒和若干扎啤。

于是,9 个月后,就有了这套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北京十记者
社会纪实丛书》。



“剖析当今世象,反映社会热点,揭示世间隐情,描绘百态人生”,这
就是这套丛书的社会性。

中国正处在一个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年代。改革开放给中国城乡
带来了宾馆、歌厅、舞厅、酒吧、咖啡馆、美容院、高尔夫、台球、跑马场、
私人轿车、花园别墅。。带来了证券交易所、外汇市场、劳务市场、股票、
公司、出国、外企。。这些都是社会的表层的变化。中层,是新的行业、新
的职业和新的阶层的生成。而深层,则是社会结构的调整,不同集团不同阶
层间的利益的再分配,以及中国人的观念、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改变。

这一切使中国当代社会出现了层出不穷的新现象和新课题,我们追踪着
这些现象和课题,沉入杜会的海底,透视它们,分析它们,在纸上留下我们
的观察和思索。这套丛书是纷繁的大千世界的纪录,是形形色色“小人物”
的纪录。许多是市场经济催生出来的新的人物类型,另一些则是在市场经济
冲击下的“传统”的人物。我们写了在这个急剧变化着的社会中他们的希望,
他们的失落;他们的欢乐,他们的苦恼;他们的孤独,他们的躁动;他们的
升扬,他们的堕落;他们为自身的生存自身的发展所进行的正当的和不正当
的挣扎、奋斗。他们正是诸多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主角,此起彼伏的
社会热点的构成者。

十本书,十个领域,勾勒出一幅变革时代中国社会的“清明上河图”。

十个人,十种文字风格

杨菊芳笔下充沛细腻真挚的情感;

曹志前、艳齐更浓郁的文学色彩;

刘一达的“京味儿”;

连继民“信手拈来”的诙谐,严肃的主题包藏在貌似调侃的文字里;

郝在今简洁跳荡的句式中含而不露的幽默与敏锐;

王崇理流畅冷静的论述;

毛磊和王灵书平淡下的奇诡和丰厚;

张维国是十记者中唯一以人物构成全书的,他写女明星可说别具特色,
有其独到之处。

十颗心,沉甸甸的,当我们将自己的作品交给市场和“上帝”——广大
读者检验的时候。




这是一个需要纪实并且有实可记的年代。

当我们踏进我们的采写空间时,却发现,那里面有许多东西都是不完美
的、有争议的,甚至是丑陋的。

我们也不禁问自己:社会纪实与“主旋律”相违背吗?我们的某些作品,
会不会变成“暴露阴暗面”,甚至,播扬丑恶?

然而,当我们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细细地审视历史、现实以及
人世间的许许多多事物后,我们释然了;

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物,没有不存在矛盾的社会。

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为公共所关注的社会现象、热点和问题,无一不
是滋生于体制的边缘,今天与昨天的交界处,新旧观念的冲突中,新事物的
生长点与旧事物的衰亡点,因而必然是美好与丑恶,光明与黑暗,正确与谬
误,理想与现实,合理与不合理的共存。

真的记者,敢于直面纷纭的社会,能够把握笔下的众生。

铺开纸墨,我们追求客观和冷静。我们努力揭示社会现实和社会中的人
与政策、法律、秩序、道德、观念的历史性冲突。我们承认社会多元评价的
客观性,并努力反映各个利益集团和不同阶层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评价,努力
揭示一种现象,一个事物,一种特定人生对社会不同方面的不同影响,尽可
能做到全面的展示、剖析和评价。在一些篇目里,虽然没有直接的议论,但
这一剖析和评价,却蕴含在作者导向鲜明的记述和描写中。

社会责任是神圣的,尤其是对于以“纪实”为己任的记者。

我们决不单纯“暴露黑暗”。我们所批判的,正是我们党和政府努力加
以制止和清除的。我们在鞭挞假恶丑的同时,示人以真善美。也许,我们的
高层领导能够从这套丛书中,了解到从报告、汇报、文件、纯新闻中难以了
解到的社会的脉搏,而我们希冀广大受众通过我们的作品,能更广阔更全面
更深刻地理解身处的时代,理解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理解党和政府为大
众渴望的富裕美好的中国所做的努力,树立起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信心。

因为首先,我们就有这样的信心。



社会纪实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近10 年的历程。
它从一二家青年报刊发端,到风行了全国大小报纸、杂志以至图书出版界,
现在,到了该进行总结和提高的时候了。

且把这套丛书,当作这一新兴文体的一个阶段的成果的一个展示吧。

如同世界上其他事物一样,这套丛书也非尽善尽美,各本的水平也不尽
相同,而且,它也不能囊括社会纪实的所有类型所有领域。但是,从这套丛
书中,人们至少可以看到社会纪实的题材和体裁的某些特点,以及某些带规
律性的东西。

我们感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对这套丛书的执著和付出的辛勤劳动。从我
们策划出售文稿起,他们就关注着这件事情。而在出售开始时,出于价格承
受力等方面的考虑,我们并没有想卖给国内的出版社,最后的结果却是以版
税形式卖给了中国最“正统”的出版机构。也许,这是一个标志,昭示了中
国文化市场已经走过了它的充满骚动、奇诡,以超常行为来博取社会轰动效


应的启动期,开始进入常规发展的轨道。
杨菊芳
1994、8、16


笑泪生涯中的女明星


晴子


母亲眼中的女儿

“许晴处在动与静的两极,安稳时,她可以一整天不动,斯斯文文地坐
在那儿看书;疯起来,则又笑又蹦,把家里搞得天翻地覆。她的性格是活泼
的,多样的,在我的眼里,她又是多彩的。”母亲说起女儿来,全部的情爱
都漾在了她那张生动的脸上,抑扬顿挫的声调里,带着一种欣赏,一份温馨。
从她娓娓的倾诉中,我窥见了一个青春女孩的人生轨迹和艺术辙痕。。

小“猴尾巴”顽皮活跃,两岁就会“恶作剧”,
曾因淘气摔成骨折,卧床3 个月。

许晴生于1969 年的农历除夕。她总说,要是再晚生一天,她就是报晓的
金鸡了,可偏偏当了个“猴尾巴”。我用自己名字“明清”中的“日”和“青”,
给她取名“晴”,意为“太阳之光”。孩子都是妈妈心中的太阳。这颗“小
太阳”很讨全家人的喜欢,我们都亲昵地叫她“晴子”。

当时,我是总政歌舞团舞蹈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团党委委员,还要负
责共青团工作,连演员的鞋子、袜子都要管,却无暇照管我的晴子。我欠了
她太多太多的感情债。在我的记忆里,晴子只是“梦中的微笑”。早上,我
要带队员们去出操,走的时候,晴子还在床上睡觉;晚上回来,她依旧是头
枕着梦,两只笑靥里盛满了生命的欢欣。我痴痴地看着晴子,总也看不够,
又俯下身去,亲着她粉润润的小脸蛋儿,那深深的吻,是我对她的爱的补偿。

在晴子的意识中,“妈妈”就是墙上的画片——穿着黄军衣、梳着两只
小辫儿、有着一张圆圆的苹果脸的文工团员。有一回,我从外地演出归来,
进了门,直奔晴子的卧室,她姥姥见了,惊奇地招呼道:“晴子,妈妈回来
了,快叫妈妈!”晴子躲在姥姥身后只管哧哧地笑,小手指着墙,那双扑闪
的大眼睛好像在说:“我的妈妈在墙上,你怎么会是妈妈呢?”好一会儿,
她才跟我亲热起来,可还是把我当做阿姨。

我尽可能地抽出一些时间来陪晴子,加深我们母女间的感情。渐渐的,
她开始亲近我了——一个活泼的会跳舞会唱歌会讲故事的妈妈。晴子平常住
在姥姥家,星期天我把她接回来,动物园总是要去的。晴子顶喜欢长脖鹿,
昂着头,像个绅士,它身上的花纹,奔跑的姿态,吃食的动作,都让晴子好
一阵痴迷。在她儿时的照片里,和长脖鹿照得最多。当然,照片上也总少不
了我这个妈妈。

我随团赴朝演出时,接到了母亲的一封信,老人家在信上向我描述了晴
子的一次“恶作剧”——她问姥姥:“我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呀?”姥姥指着
台历告诉了她,还在上面画了记号。姥姥去厨房烧水,等做上壶再进屋一看,
可不得了了,只见晴子把画了记号前面的日历都扯了下来,撕得粉碎,像雪
片一样撒了一地,拍着小手兴奋地又嚷又叫,“噢,妈妈今天要回来喽!妈
妈今天要回来喽!”姥姥又生气又疼爱,被她弄得哭笑不得。那一年,晴子
两岁。

晴子喜欢画画,虽不免幼稚,但她的艺术感觉很好,画得生动、传神。
1985 年,我去新疆演出,时间很长,中间接到了晴子寄来的一幅画,画面上
画着个穿蓝点点裙子的小姑娘,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滴滴从胸前流到地
上,流成了一条河,下面写着:“我想妈妈”。我的心一酸,眼泪也扑簌簌


地滚落下来。

晴子的性格中,有些男孩子的特点,淘气,马虎,蹿高上树的事没少干,
丢头巾丢手绢的事也常有发生。很小的时候,我给她买了辆三轮童车,美得
她什么似的,耀武扬威地骑在上面,在家里横冲直撞,不是碰掉了桌上的茶
杯,就是撞坏了椅子腿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