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2-儒门事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肺,脉痿属心,筋痿属肝,肉痿属脾,骨痿属肾。总因肺受火热,叶焦之故,相传于四脏,痿病成 
矣。直断曰痿病无寒。故痿之作也,五月、六月、七月,皆其时也。午者,少阴君火之位; 
未者,湿土庚金伏火之地;申者,少阳相火之分。故痿发此三月之内,以为热也。故病痿之人,其脉 
浮而大。 
今之行药者,凡见脚膝痿弱,难于行步,或一足不伸,便作寒湿香港脚治之,骤用乌、 
附、乳、没、自然铜、威灵仙之类,燔针、艾火,汤煮、袋蒸,痿弱转加,如此而死,岂亦天乎!夫 
治痿与治痹,其治颇异。风寒湿痹,犹可蒸汤灸燔,时或一效。惟痿用之转甚者,何也?盖以痿, 
肺热为本,叶焦而成痿,以此传于五脏,岂有寒者欤?若痿作寒治,是不刃而杀之也。夫痿 
病不死,死者用药之误也。陈下一武弁宋子玉,因驻军息城,五、六月间,暴得痿病,腰胯 
两足,皆不任用, 而不行,求治于予。察其两手,脉俱滑之而有力。予凭 
《内经》火淫于内,治以咸寒,以盐水越其膈间寒热宿痰。新者为热,旧者为寒。或宿食 
宿饮在上脘者,皆可涌之。 
宿痰既尽,因而下之。节次数十行,觉神志日清,饮食日美,两足渐举,脚膝渐伸。心降 
肾升,便继以黄连解毒汤,加当归等药,及泻心汤、凉膈散、柴胡饮子,大作剂煎,时时呷之 
。《经》曰∶治心肺之病最近,用药剂不厌频而少;治肾肝之病最远,用药剂不厌顿而多。此法人皆怪 
之。 
然余治痿,寻常用之,如拾遗物。予若以此诳人,其如获罪于天何?此宋子玉之证,所 
以不得不书也,且示信于来世。故《内经》谓治痿之法,独取阳明经。阳明经者,胃脉 
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养宗筋。宗筋主束骨。束骨在脐下阴毛际上是也。又主大利机关。机关者 
,身中大关节也,以司曲伸。是以阳明虚则宗脉纵,宗脉纵则大脉不伸,两足痿弱。然取阳 
明者,胃脉也。胃为水谷之海,人之四季,以胃气为本。本固则精化,精化则髓充,髓充则 
足能履也。《阴阳应象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味也 
。五味调和,则可补精益气也。五味、五谷、五菜、五果、五肉,五味贵和,不可偏胜。又曰∶ 
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若用金石草木补之者,必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 
而久,夭之由也。所以久服黄连、苦参者,而反化为热,久服热药之人,可不为寒心哉?余尝用 
汗、下、吐三法,治风痹痿厥,以其得效者众,其敢诬于后人乎! 
厥之为状,手足及膝下或寒或热也。举世传香港脚寒湿之病,岂知《内经》中无香港脚之说? 
王太仆亦云∶本无香港脚,后世广饰方论,而立此名。古之方谓厥者,即今所谓香港脚者也。然 
厥当分两种,次分五脏。所谓两种者,有寒厥,亦有热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 
为热厥。热厥为手足热也;寒厥为手足寒也。阳经起于足指之表;阴经起于足心之下。阳气 
盛,足下热;阴气盛,足下寒。又曰∶阳主外而厥在内,阴主内而厥在外。若此者,阴 
阳之气,逆而上行故也。夫春夏则阳多阴少;秋冬则阴壮阳衰。人或恃赖壮勇,纵情嗜欲于秋冬 
之时,则阳夺于内,精气下溢,邪气上行。阳气既衰,真精又竭,阳不荣养,阴气独行,故 
手足寒,发为寒厥也。人或醉饱入房,气聚于脾胃,主行津液,阴气虚,阳气入,则胃不和 
,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四肢不荣,酒气与谷气相搏,则内热而溺赤,气壮而 悍。肾气 
既衰,阳气独胜,故手足热,发而为热厥也。 
厥亦有令人腹暴满不知人者,或一、二日稍知 
人者,或卒然闷乱无觉知者。皆因邪气乱,阳气逆,是少阴肾脉不至也。肾气微少,精血奔逸 
,使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助,令身不仁,又五 
络皆会于耳中,五络俱绝,则令人身脉皆动,而形体皆无所知,其状如尸,故曰尸厥。有涎 
如拽锯声在喉咽中为痰厥;手足搐搦者为风厥;因醉而得之为酒厥;暴怒而得之为 
气厥;骨痛爪枯为骨厥;两足指挛急,屈伸不得,爪甲枯结为臂厥;身强直如椽者为肝厥;喘而 
者,狂走攀登为阳明厥,皆气逆之所为也。 
今人 
HT着掠着,此是何等语也?非徒其名之谬,因其名之谬,而乖其实也。既言HT 着、中着、掠着,必归 
之风,此清心、灵宝、至宝,又为先驱矣!鼻中嗅药,身上 火。岂知厥之为病,如前所说者耶?顷西华季政 
之病寒厥,其妻病热厥,前后十余年。其妻服逍遥十余剂,终无寸效。一日,命余诊之,二 
人脉皆浮大而无力。政之曰∶“吾手足之寒,时时渍以热汤,渍而不能止。吾妇手足之热,终 
日以冷水沃而不能已者,何也?”余曰∶“寒热之厥也,此皆得之贪饮食,纵嗜欲。遂出《内 
经·厥论》证之。”政之喜曰∶“《内经》真圣书也!十余年之疑,今而释然,纵不服药,逾过半矣。”仆曰 
∶热厥者,寒在上也。寒厥者,热在上也。寒在上者,以温剂补肺金;热在上者,以凉剂清心 
火。分处二药,令服之不辍。不旬日,政之诣门谢曰∶寒热之厥皆愈矣。其妻当不过数月而 
有娠,何哉?阴阳皆和故也。凡尸厥、痿厥、风厥、气厥、酒厥,可一涌而醒,次服降心火 
,益肾水,通血和气之药,使粥食调养,无不瘥者。若其余诸厥,仿此行之,慎勿当疑似之间,便作风气,相去邈矣。 

卷一
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
属性:春之温病,夏之热病,秋之疟及痢,冬之寒气及咳嗽,皆四时不正之气也,总 
名之曰伤寒。人之劳役辛苦者,触冒此四时风、寒、暑、湿不正之气,遂成此疾。人之伤于寒 
也,热郁于内,浅则发,早为春温;若春不发而重感于暑,则夏为热病;若夏不发而重感于湿,则 
秋变为疟痢;若秋不发而重感于寒,则冬为伤寒。故伤寒之气最深。然而伤寒及温热,但发 
必先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者,一日在太阳经故也。《内经》中虽言一日太阳者,传受 
常也。亦有太阳证,至了不传者,止可汗之,如升麻汤、解肌汤、逼毒散、五积散之类,发散则 
愈也。盖病患热甚,更以辛温,则病必转加。今代刘河间先生,自制辛凉之剂,以通圣散、益元散相 
合,各五、七钱,水一中碗,入生姜十余片,葱须头二十余根,豆豉一撮,同煎至五、七沸,去 
滓,分作二服,先以多半服之,顷以钗股于喉中探引,尽吐前药。因其一涌,腠理开发,汗出周 
身,复将余药温热而服之,仍以酸醋辛辣浆粥投之,可以立愈。 
解利、伤寒、温、湿热病, 
治法有二。天下少事之时,人多静逸,乐而不劳。诸静属阴,虽用温剂解表发汗,亦可获愈。及天下 
多故之时,荧惑失常,师旅数兴,饥馑相继,赋役既多,火化大扰,属阳,内火又侵。医者 
不达时变,犹用辛温,兹不近于人情也。止可用刘河间辛凉之剂,三日以里之证,十痊八、九 
。予用此药四十余年,解利、伤寒、温热、中暑、伏热,莫知其数,非为炫也。将以证后人之 
误用药者也。 
予尝见世医,用升麻、五积解利、伤寒、温疫等病,往往发狂谵语,衄血泄血,喘满 
昏瞀,懊 闷乱,劳复。此数证,非伤寒便有此状,皆由辛温 
之剂,解之不愈,而热增剧,以致然也。凡解利、伤寒、时气疫疾,当先推天地寒暑之理, 
以人参之。南陲之地多热,宜辛凉之剂解之;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温之剂解之;午未之月多 
暑,宜辛凉解之;子丑之月多冻,宜辛温解之;少壮气实之人,宜辛凉解之;老耆气衰之人,宜辛 
温解之;病患因冒寒、食冷而得者,宜辛温解之;因役劳、冒暑而得者,宜辛凉解之;病患 
禀性怒急者,可辛凉解之;病患禀性和缓者,可辛温解之;病患两手脉浮大者,可辛凉解之;两 
手脉迟缓者,可辛温解之。如是之病,不可一概而用。偏热寒凉及与辛温,皆不知变通者。 
夫地有南北,时有寒暑,人有衰旺,脉有浮沉,剂有温凉,服有多少,不可差玄。病患禁 
忌,不可不知。 
昔有人春月病瘟,三日之内,以驴车载百余里,比及下车,昏瞀不知人, 
数日而殂;又有人饮酒过伤,内外感邪,头痛身热,状如伤寒,三、四日间,以马驮还家,六 
、七十里,到家百骨节皆痛,昏愦而死,此余亲睹。若此之类,不容更述。假如瘟病、伤寒、热 
病、中暑、冒风、伤酒,慎勿车载马驮,摇撼顿挫大忌。夫动者,火之化;静者,水之化也。静 
为阴,动为阳;阳为热,阴为寒。病已内扰,又复外扰,是为至扰。奈人之神,讵能当之?故 
远行得疾者,宜舟泛床抬,无使外扰,故病不致增剧。 
又若伤寒、时气、瘟病,尝六、七日 
之间不大便,心下坚硬,腹胁紧满,止可大、小承气汤下之。其肠胃积热,慎勿用巴豆、杏仁,性 
热大毒之药。虽用一、二丸下之,利五、七行,必反损阴气,涸枯津液,燥热转增,发黄谵语, 
狂走斑毒,血泄闷乱。轻者为劳复,重者或至死。间有愈者幸矣,不可以为法。故伤寒新愈之人 
,慎勿食猪、鱼、杂果、酽酒、湿面及沐浴房室事。如犯,病必再发。爱其身者,不可不 
慎。 
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 
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元光春,京师翰林应泰李屏山,得瘟疫证,头 
痛,身热,口干,小便赤涩。渠素嗜饮,医者便与酒症丸,犯巴豆利十 
余行。次日,头痛诸病仍存。医者不识,复以辛温之剂解之,加之卧于暖炕,强食葱、醋汤,图获一汗。岂知种种 
客热,叠发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