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瞩目的着名将帅(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命他为鄂豫军区司令员。从1947年10月至次年3月,王树声指挥所部配合刘邓主力,先后粉碎敌30万之众的“重点清剿”,支持与筹建各级政权和地方武装,保护土地改革,为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打开了局面。
  1948年春,由于全国战局的需要,刘邓野战军主力转移到淮河以北另觅战机。敌人再次派重兵侵入大别山区,发动疯狂“扫荡”。王树声只好避其锋芒,率部暂时分散于深山峻岭,与敌抗争。王树声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使部队受到人民群众的由衷拥护,战斗取得节节胜利,逐步从极端困境中摆脱出来。
  1948年底,震动中外的淮海战役打响了。“清剿”大别山的敌正规军大批撤走,只留下小股军队。王树声抓紧时机,分兵出击,积极配合淮海大战,先后解放商城、固始、新县、黄安等多座县城,使大别山根据地基本建成。此后,王树声率领鄂豫军区的部队,乘胜消灭残存境内的反动地方武装,为南下大军扫清渡江障碍;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筹粮备款,修桥开路,支援前方,为解放全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4月,随着我大军南进之后,流窜四处的鄂豫皖边的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分子,勾结当地土匪企图反扑。面对这种形势,王树声义不容辞地率部杀向剿匪战场,仅用半年左右时间就歼灭和生擒土匪15000多人,出色地完成剿匪任务,大大巩固了鄂豫皖大别山区,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各路南下大军。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党中央通知王树声赴京观礼。王树声以剿匪任务尚未彻底完成,毅然放弃参加开国大典这个难逢的机会,继续奋战在大别山区。
  新中国建立初期,王树声先后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和中南军区第三副司令员。他尽心竭力领导全区地方武装的建设,成绩卓著。
  1955年,王树声被授予大将军衔和“八一”、“独立自由”、“解放”等三枚一级勋章。同年,王树声由湖北奉调进京,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1959年调离军械部改任国防部副部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委和党委第二书记。王树声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
  1974年1月7日,就在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看望了病重的王树声,并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的五天之后,这位为创建新中国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功勋卓著的大将军,与世长辞了,享年69岁。
  王树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他戎马一生,军功卓著,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他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里,他始终勇往直前,从不退缩,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王树声善于自我批评。当他认清了张国焘的南下错误后,主动向毛泽东、党中央承认错误,并积极地、主动地批判张国焘的错误路线,深刻反省自己跟随张国焘所犯的过失,痛改
前非,最终从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站到了毛泽东的路线旗帜下。
  不论地位如何变化,王树声都始终保持着革命传统。他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不高,可起草文件、报告,决不单纯依赖秘书,而常是以口授的方式先要秘书记下,他再字酌句斟,反复推敲。他不善交游,工作之余,就是读书、阅报、听广播、看电视;精神疲劳了,或练书法,或漫步走走,同相遇的街坊老大爷、老大娘、清扫马路的工人拉家常、聊天,他那普通一兵的打扮和亲切的言谈举止,深为大家所称颂。
  王树声对自己的子女很疼爱,但管教却异常严格。他为孩子们订出“家规”:不许在同学中夸耀自己的父母;不许打扮怪异,与众不同;不许用小汽车接送;不许保姆和勤务员为其代劳。
  王树声的生活作风艰苦朴素。调京之初,组织上决定给他修建一幢住房。按他的级别待遇规定,房子的建筑标准和用具配备,完全可以考究些。但王树声谢绝了,只要求盖成一般的平房,并且不要单门独院,也不要警卫森严;室内的陈设,力戒阔绰,只要一些日常办公、生活所必需的家具用品。60年代初,因全国“备战”,为王树声修建室内防空洞被列入有关部门的计划,正准备动工,也被王树声谢绝了,他说:“我们的国家这么困难,我的防空洞就免了吧。能给人民省一个钱也是好的嘛。”从入京之日起,王树声就住在这所外墙简陋、内部狭窄的寓所里,直到他长辞人世。
  王树声是一个优秀的革命战士、模范的人民公仆。
  一、秀丽文昌县 勤奋少年时
  位于海南岛东北部的文昌县三面临海,风光旖旎,被称为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将军之乡。无数优秀的文昌儿女投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革命的洪流中,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张云逸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
  1892年8月10日,张云逸出生于文昌县头苑区造福乡上僚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幼时取名运镒,乳名益友,稍后用过张胜之的名字,参加革命后,改名张云逸。父亲张琚是个待人厚道、会干各种农活的农民。母亲邢氏勤劳俭朴、心地善良。由于他们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一心要供儿子多读点书。张云逸7岁时便被他们送进了本村长发小学学习。苦难的家史,贫困的生活,使他很早就懂得为大人分忧。他一面读书,一面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劳动。在学校里,他学习认真刻苦,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家里买不起笔墨纸砚,他就捡来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字。遇上不懂的问题,他总是要寻根问底,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方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优秀的学习成绩:每次考试,他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高小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张云逸无法继续升学,只得到别人家里帮工。虽然他每天都从早忙到晚,但是一有空还是抓紧时间看书学习。1908年,广州陆军小学招生,经赵士槐动员,张云逸前往广州报考,结果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陆军小学的生活紧张而艰苦,但张云逸仍然专心致志,全力以赴。由于他学习刻苦,每次考试成绩他都遥遥领先,经常得到学校的奖励。当时正值满清丧权辱国,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期,他同进步学生一起暗中传阅革命进步书刊,抨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逐步成长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危的青年爱国者。1909年10月,他同同班的几位爱国青年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从那一刻起,他决心为推翻腐朽的清政府贡献自己的一切。
  二、投身革命潮 掌握领导权
  1911年夏天,张云逸同十多名同盟会会员离开陆军小学投身辛亥革命。他从广州到达香港后,积极参加武装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他奉命培训一批准备参加起义的革命志士,教他们练习射击、投弹、刺杀以及利用地形、地物作战等基本军事知识。
  这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迅速取得了胜利,革命的浪潮迅速席卷全国。10月中旬,张云逸所在的这支革命军队,同其它起义军一起,相继向广州进逼。他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负责为大部队的进攻扫清道路。11月9日,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歧被迫同意脱离清政府独立。湖南、陕西、云南等十多个省也先后宣告脱离清政府“独立”,反动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1912年,张云逸由革命政府派送到广州陆军速成学校学习。1915年,袁世凯称帝,张云逸不满袁世凯的复辟行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所辖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张云逸随军参加了北伐战争,由于他英勇善战,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25师参谋长。1926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张云逸毅然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转赴上海。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侥幸取胜,任命俞作柏为广西省政府主席,李明瑞为广西省绥靖司令。他们为巩固政权,请求共产党派干部来广西协助。中共中央为发展广西革命事业,便派邓小平、张云逸、叶季壮等几十名共产党员,由邓小平领导,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进入广西。张云逸经老朋友陈策(不知张为共产党员)的介绍,受到俞作柏、李明瑞的重用。
  张云逸到南宁后,地下党组织通过秘密党员俞作豫(俞作柏的胞弟,李明瑞的表弟)向李明瑞建议创办教导总队,经李明瑞同意,由张云逸担任总队长。教导总队有三个营九个连共千余人,张云逸首先在连队建立党的组织,发展党员,两个月便发展了300余名新党员。又通过党组织建议,一个多月后张云逸兼任警备部队第4大队的大队长。上任伊始,他从教导总队调来百余名党员改造这支旧军队。这样,这两支军队的领导权完全控制在我们党手中,百色起义便有两支武装力量了。通过党组织向俞作柏、李明瑞提议,张云逸被任命为南宁警备司令。
  三、风云突变 百色起义
  俞作柏、李明瑞到南宁执政没多久,中央派干部协助他们才三个月,他们脚跟还未站稳,就不听劝阻而冒险反蒋,于1929年10月1日在南宁召开反蒋誓师大会,率仅有的三个师开赴广东攻打亲蒋军阀陈济棠。俞、李带领的部队刚到桂平,他们手下的几个师长、旅长吕焕炎、杨腾辉和黄权等即被蒋介石用重金收买叛变,把三个师全部带去投降了蒋介石。俞、李被免去职务,只得匆忙逃回南宁。俞、李失败的消息在教导总队中引起了一场大骚动,许多学员闹着要离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4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