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中,潘兴民由南京刑部左侍郎迁为京师刑部左侍郎,张韬由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迁为京师户部左侍郎,秦克由南京大理寺左少卿迁为京师大理寺右少卿。
  对潘兴民、张韬和秦克而言,三人协助李云天审理两淮盐道大案可谓“因祸得福”,出人意料地从事先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案子中受益匪浅,得以咸鱼翻身,重新进入大明的权力核心。
  这是宣德帝对六部力量的近一步削弱,同时也是希望文官集团中出现第三股力量,来平衡内阁和六部的关系,而潘兴民、张韬和秦克就是宣德帝所期望的第三股势力的领袖。
  虽然以潘兴民、张韬和秦克为首的新兴文官势力还无法与杨士奇和胡滢相抗衡,但已然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受到内阁和六部的极力拉拢。
  李云天对潘兴民等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说起来李云天对他们有着“知遇之恩”,当年正是李云天向宣德帝的举荐,三人才被宣德帝所看重进而调来了京城,是李云天暗中压制文官集团旧势力的一招妙棋。
  而潘兴民等人也并没有让李云天失望,来到京城后暗地里积极扩展势力,不仅吸纳了不少成员,而且相继从南京官场提拔和调任官员来京城或者去地方任职。
  南京官场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受到朝廷某方势力的打压和排挤才不得不去南京部院衙门养老,故而他们倍加珍惜眼前的这次机会,无不以潘兴民等人马首是瞻,再也不想回暮气沉沉的南京官场。
  本来,这种对外用兵的事情李云天最有发言权才对,纵观大明十年来的战争,无不由李云天所主导而且还都打了胜仗,他的意见自然非常重要。
  不仅如此,要说到对西域的了解,大明朝堂上下的官员们恐怕没有人比李云天更了解,因为李云天数年前就在关西设立了骁武军大营,开始经营骁武军在关西的势力,肯定清楚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之间的战争对大明的影响。
  虽然宣德帝在遗诏中对李云天的“死”充满了遗憾,流露出对李云天委以重任的意思,但李云天终究不是宣德帝明旨任命的辅政大臣,所以李云天并不一定非要参加辅政大臣们的议事。
  说到这里,里面就要涉及到宣德帝的遗诏,当时为了确保太子顺利登机,让李云天将背叛朝廷想要取代太子皇位的叛党一网打尽,所以宣德帝的遗诏里并没有任命已经“死”去的李云天为辅政大臣,可谁都知道如果不是因为这档子事宣德帝绝对会让李云天成为辅政大臣。
  事实上,李云天随后被孙皇后用宣德帝的遗诏进封为“忠武王”,已经清楚地表达了宣德帝这个意思,很显然李云天的这个王爵比辅政大臣更为重要。
  因此,辅政大臣们每当遇到重要的事务要商议总会喊上李云天一同商议。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得太皇太后信赖和器重的李云天其实已经成为了太皇太后在辅政大臣中的代言人,有李云天参与处理那些军政大事的话太皇太后非常放心,不用担心皇家的权益受到损害。
  由于李云天并不是辅政大臣,再加上朝廷近来也没什么大事,故而自从回京后他就没有参加过辅政大臣议事,除了处理手头的公务外就是给正统帝授课。
  正统帝对李云天教授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从中获益匪浅,这使得太皇太后倍感欣慰,在她看来有李云天教导的话正统帝绝对会成为一代明君,只要正统帝能学到李云天一半的心智就足以掌控朝局。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些皇家和权贵子弟陪着正统帝一起上课,既是给正统帝解闷,同时也是培养正统帝的嫡系臣子。
  按理说只有那些正室的子弟才能得到伴驾的机会,可忠武王府比较特殊,出了王妃英睿郡主周雨婷的两个儿子外,侧妃瑞祥郡主朱玉馨的两个儿子也得以陪王伴驾。
  如果按照血缘关系的话,朱玉馨的两子与正统帝是表兄弟,双方之间的关系还更近一步。
  “他去了宫里,太皇太后传他问话。”周征是李云天的岳父,自然知道李云天的行踪,笑着向张辅说道。
  “忠国公,你说忠武王在西域的事情上究竟持何态度?”听闻此言,现场的一名勋贵不由得好奇地开口问道,由于李云天回避了是否出兵东察合台汗国一事,故而朝廷上下恐怕除了周征外没人清楚李云天的想法。
  屋子里的勋贵们闻言纷纷看向了周征,神色显得有些紧张,毕竟他们支持出兵就是为了卫所军能打一个翻身仗,进而与骁武军分庭抗礼,李云天肯定知道他们的用意,保不准会从中阻挠,毕竟这里面涉及到了骁武军的利益。
  尤为重要的是,一旦李云天提出亲自挂帅去东察合台汗国,那么大明的这些勋贵将无人能与其争兵权,除非张辅和周征亲自出马李云天才会主动退避。
  很显然,张辅年事已高肯定无法承受西域的风沙和长途行军的劳累,而周征是李云天的岳父怎好跟李云天去争出兵西域的兵权?
  因此,在那些勋贵看来,李云天是否有意亲自挂帅出兵西域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他们的希望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诸位,忠武王历来重视西域,自然不会坐视东察合台汗国被西察合台吞并。”周征知道众人的担心,环视了一眼现场的勋贵后笑着说道,“他这两年忙着平倭的事情已经耗费了不少精力,恐怕朝廷这次要是出兵西域的话他不会去凑热闹。”
  众人闻言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其实自从平定汉王叛乱开始,李云天从未与勋贵们争过战功,都是形势到了紧要关头才挺身而出,进而力挽狂澜。
  所以勋贵们实际上并不担心李云天会与他们争出兵西域统帅一职的事情,只不过从周征口中说出来的话他们更为安心而已。


第996章 紧急军情

  西千步廊,李云天从宫里出来,手里拿着一份公文,急匆匆地前去找杨士奇和胡滢等人。
  “王爷!”聚在廊房外面谈笑的文官见状纷纷向李云天躬身行礼,敬畏之意溢于言表。
  在大明的官场上,李云天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另类,同时身兼军政两大要职,不仅武官见到他毕恭毕敬,文臣们也对他是敬畏有加。
  归根结底,李云天的威望是十几年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政务卓绝,关键是其处事公正,行事温和,使得文武百官皆敬佩其为人。
  李云天含笑向沿途的文官点头示意,如果搁在平常的话他会停下来与熟识的官员闲聊几句,不过今天情形特殊他并没有停留的意思而是径直走开了,进了杨士奇和胡滢等辅政大臣和部院堂官所在的廊房。
  “忠武王行色匆匆,这是有什么大事发生了吧!”见李云天走得匆忙,一名四品文官不由得好奇地向周围的官员们说道。
  “现在朝廷里最大的事情莫过于是否出兵西域,忠武王这次去找杨大人他们十有**是为了此事而来。”一名官员闻言随即沉声说道,“也不知道忠武王是支持出兵还是不出兵。”
  “当然支持出兵了,忠武王历来主战而且战无不胜,肯定会对西域用兵。”话音刚落,另外一名官员就开口说道。
  “这你可错了,忠武王之所以主战是因为我大明受到了外敌侵扰,不得不出兵平定。”不过,这名官员很快就被人反驳,一名留着小胡子的官员一脸傲然地说道,“西域地处偏远,两个蛮夷小国之间的争斗何须劳烦我大明出兵!”
  “现在那帮子武夫想要借着这次机会来翻身,是铁了心要在西域打上一仗,而杨大人和胡大人他们要阻止这场劳民伤财、对大明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战事,看来忠武王这下要夹在中间,骑虎难下了。”很快,又有一个声音响起,对目前的形势进行了分析。
  显而易见,“那帮子武夫”指的就是大明的勋贵,由于大明勋贵都是行伍出身,凭借战功得以进封爵位,故而有人连大字都不识几个,自然要被大明那些寒窗苦读的文官所轻视。
  毕竟能在京城里混的官员都不傻,文官们对于勋贵集团为何坚持出兵的理由是一清二楚,知道勋贵们是想借着西域一战来打一场翻身仗,否则卫所军将无法在骁武军面前抬起头。
  正是因为勋贵们的这个私心,使得文官们强烈不满,暗地里对勋贵集团的这个做法是极为鄙夷,自然也不会让勋贵们的这个劳民伤财的心思如愿。
  其实,如果李云天率军前去西域的话,朝堂上将不会有什么阻力。
  原因很简单,李云天出兵的话动用的自然是讲武堂的资金,并不会占用户部国库的钱帑。
  而且依照李云天的性格,绝对会就近调用关西骁武军大营和关西七卫的兵力,从京城只带火器部队前往西域,这样的话就谈不上劳民伤财了。
  另外就是李云天的两榜进士出身,在这个时候就会发挥莫大的作用,文官们巴不得李云天多打胜仗,这样一来足以证明文人比武将更为优越。
  很显然,文官可以凭借军功获封爵位,而武将要想凭借文采成为各大部院的堂官简直难于登天,倘若其真的有文采的话也就不会成为武将而是直接考科举当文官了。
  再者说了,李云天如果要出兵西域的话,那么肯定有着充足的理由,朝廷的官员们都相信李云天行事稳重,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发起战争。
  故而今天的朝议,说是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之间的一场较量,实际上是看李云天在此事上采取什么态度了。
  先不说李云天对太皇太后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是否出兵最后肯定是由太皇太后来做出决断,单单论口才满朝文武还没人能辩过李云天。
  所以李云天一旦在朝堂上做出决定,那么对今天的朝议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可现在谁也不清楚李云天心里是如何想的,而无论文官集团还是勋贵集团都不好主动开口去问李云天,毕竟李云天现在已经贵为王爷岂能让他在此事表态?
  西千步廊,一间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