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61-注解伤寒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麻(赵本有“子”字)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甘平) 芍药(半斤。酸平) 枳实(半斤,炙。苦寒) 大黄(一斤,去皮。苦寒) 浓 
朴(一斤。赵本医统本并作尺,炙,去皮。苦寒。医统本作温) 杏仁(一斤。赵本作升,去皮尖,熬, 
别作脂。甘温)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仁、杏仁之甘,缓脾而润燥;津液不足,以酸收之,芍药之酸, 
以敛津液;肠燥胃强,以苦泄之,枳实、浓朴、大黄之苦,下燥结而泄胃强也。 
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赵本作“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蒸蒸(医统本作“ ”)者,如热熏蒸,(医统本作“熏 ”)言甚热也。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 
则表邪已罢,蒸蒸(医统本作“ ”)发热,胃热为甚,与调胃承气汤下胃热。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内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热在上焦则吐,吐后不解,复腹胀满者,邪热入胃也,与调胃承气 
汤下其胃热。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赵本有“后”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吐下发汗,皆损津液,表邪乘虚传里。大烦者,邪在表也;微烦者,邪入里也。小便数,大便因硬者, 
其脾为约也。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 
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 
者,虽不能(赵本作“受”)食,(赵本注∶“一云∶不大便”)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 
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针经》曰∶脉软者,病将下。弱为阴脉,当责邪在里,得病二三日脉弱,是日数虽浅,而邪气已入 
里也。无太阳证,为表证已罢;无柴胡证,为无半表半里之证。烦躁心下硬者,邪气内甚也。胃实热甚,则不 
能食;胃虚热甚,至四五日虽能食,亦当与小承气汤微和之,至六日则热甚,与大承气汤一升。若 
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多者,为津液内竭,大便必硬,则可下之。小便少者,则胃中水谷不别,必初硬后溏, 
虽不能食,为胃实,以小便少则未定成硬,亦不可攻,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赵 
本注∶“一云∶大柴胡汤”) 
《内经》曰∶诸脉者,皆属于目。伤寒六七日,邪气入里之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邪热内甚上熏 
于目也。无表里证,大便难者,里实也。身大热者,表热也,身微热者,里热也。《针经》曰∶热病目不明, 
热不已者死。此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则证近危恶也,须急与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赵本医统本皆有“病”字)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邪热入腑,外发热汗多者,热迫津液将竭,急与大承气汤以下其腑热。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邪热传入腑,而成腹满痛者,传之迅也,是须急下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邪气实也。经曰∶大满大实,自可除下之。大承气汤,下其满实。若腹满时减,非内实也,则 
不可下。《金匮要略》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是减不足言也。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赵本有“为”字)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土,少阳木,二经合病,气不相和,则必下利。少阳脉不胜,阳明不负,是不相克为顺也;若少阳 
脉胜,阳明脉负者,是鬼贼相克,为正气失也。《脉经》曰∶脉滑者,为病食也。又 
曰∶滑数则胃气实。下利者,脉当微厥;今脉滑数,知胃有宿食,与大承气汤以下除之。 
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赵本医统本皆作 
“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七八日,邪入腑之时,病患无表里证,但发热,虽脉浮数,亦可与大承气汤下之。浮为热客于气,数为热 
客于血,下之,邪热去,而浮数之脉,俱当解。若下后,数脉去而脉但浮,则是荣血间热并于卫气间也,当 
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之证。此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则是卫气间 
热合于荣血间也,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协热,消谷善(医统本作“喜”)饥。血至下焦,若大便利者, 
下血乃愈。若六七日不大 
便,则血不得行,蓄积于下为瘀血,与抵当汤以下去之。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而(赵本无“而”字)便脓血也。 
下后,脉数不解,而不大便者,是热不得泄,蓄血于下,为瘀血也。若下后,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者,为 
热得下泄,迫血下行,必便脓血。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赵本注∶“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 
也,于寒湿中求之。 
《金匮要略》曰∶黄家所起,从湿得之。汗出热去,则不能发黄。发汗已,身目为黄者,风气去湿气在 
也。脾恶湿,湿气内着,脾色外夺者,身目为黄。若瘀血在里发黄者,则可下;此以寒湿在里,故不可下, 
当从寒湿法治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当热甚之时,身黄如橘子色,是热毒发泄于外。《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小便不 
利,小腹满者,热气甚于外而津液不得下行也,与茵陈汤,利小便,退黄逐热。 
伤寒身黄发热者,(赵本无“者”字)栀子柏皮汤主之。 
伤寒身黄,胃有瘀热,当须下去之;此以发热,为热未实,与栀子柏皮汤解散之。 
栀子柏皮汤∶ 
(赵本“栀子上”有“肥”字)栀子(一十五个。赵本医统本皆有“擘”字。苦寒) 甘草(一两。 
赵本有“炙”字。甘平)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赵本无“发”字)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瘅,黄也。伤寒为寒湿在表,发黄为瘀热在里,与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除热散湿。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温) 赤小豆(一升。甘平) 连轺(二两,连翘根也。赵本作是。苦寒) 杏仁 
(四十个,去皮尖。甘温) 大枣(十二枚。赵本医统本皆有“擘”字。甘温) 生梓白皮(一升。赵 
本有“切”字。苦寒) 生姜(二两,切。辛温) 甘草(二两,炙。甘平) 
《内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止。此之谓也。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 
薄,则不助湿气。 
以上(赵本医统本皆作“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赵本 
有“去滓”二字)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卷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
属性:少阳之(赵本医统本皆有“为”字)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足少阳胆经也。《内经》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取决于胆, 
咽为之使。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少阳受邪,故口苦、咽干、目眩。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之脉,起于目 ,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风伤气,风则为热。少阳中风,气壅而热, 
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以吐除烦,吐则伤气,气虚者悸; 
以下除满,下则亡血,血虚者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 
则(赵本无“则”字)烦而悸。(赵本注∶“一云躁”) 
经曰∶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脉细者,邪渐传里,虽头痛、发热,为表未解。以邪客少阳,为半在表 
半在里,则不可发汗,发汗亡津液,胃中干燥。少阳之邪,因传入胃,必发谵语,当与调胃承气汤下之,胃和 
则愈;不下,则胃为少阳木邪干之,故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赵本有“小柴胡汤方”详见卷三) 
太阳转入少阳,是表邪入于里。胁下硬满,不能食,往来寒热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若已经吐下,脉 
沉紧者,邪陷入腑为里实;尚未经吐下,而脉沉紧为传里,虽深,未全入腑,外 
犹未解也,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少阳之邪,在表里之间,若妄吐、下、发汗、温针,损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发谵语。若柴 
胡证不罢者,则不为逆;柴胡证罢者,坏病也,详其因何治之逆,以法救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关脉,以候少阳之气,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脉浮大,上关上,知三阳合病。胆热则睡,少阴病 
但欲眠睡,目合则无汗,以阴不得有汗。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知三阳合病,胆有热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 
故也。 
表为阳,里为阴。邪在表则外有热。六七日,邪气入里之时,外无大热,内有躁烦者,表邪传里也,故曰阳 
去入阴。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四日,表邪传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