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社学和义学。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的一种地方学校。元代曾劝农立社, 

    以50家为社,立学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农闲时使子弟入学;明 

    代于1375年创设社学,1504年再次加以强调,招收15岁以下幼童进行 

    教育;清初即令各府、州、县设置社学,每乡一所,直到鸦片战争后依 

    然坚持。义学是中国古时候一种免费的私塾,经费主要来源于地租,多 

    招收穷苦子弟读书。在私学当中,从组织形式上看,有富贵人家选择教 

    师在自己家中设立的“私馆”,有贫寒人家联合举办的“村塾”,也有 

    由教师自己开办的“门馆”;从知识程度上看,大致可以分为启蒙性的 

     “私塾”和专经性的“经馆”两类。但不论哪种学校,都同科举制度相 

    辅而行,都是为了科举成功,求得功名利禄。 



③ 同上书,第16 卷,第218 页。 


… Page 82…

         科举制度自隋炀帝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开始至中英鸦片战争, 

     已历时1200多年,自明代以八股取士算起也已500多年。清末的科举考 

    试,内容空疏,形式僵化;以“四书”为考试范围,以程朱理学为录取 

    标准,以八股文和小楷为制义格式;只能代圣贤立言,不准有自己的创 

    造精神。因此,科举考试是学校教学的指挥棒,学生死记硬背朱熹的《四 

    书集注》,主要训练写八股文和练习小楷,以致许多考官与学士不识汉 

    唐为何朝、不知贞观为何号、不识中国舆地、不知外国名形、更不知现 

    代科学文化。 

         清末官学和书院大多名不副实,流于形式。清顺治年间(1644—1661 

                                                                             ① 

    年),国子监实行“会讲、覆讲、上书、覆背,月三回,周而复始” , 

    对生徒管理严格。但到鸦片战争以后,国子监日趋腐朽,监舍失修,生 

    徒无法住监,只好取消“坐监”制度,允准在寓所修业,遇有释奠、月 

    课、季考方可回监。另外,“考课”流于形式,监生可以用钱捐买。至 

    于府、州、县的儒学和官办书院,“考课”人员只不过是点点名和接受 

    馈赠而已,严复曾在《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中尖锐地指出:“师无所 

    为教,弟无所为学,而国家乃徒存学校之名,不复能望学校之效。”这 

    是对清末学校徒具虚名的很好写照。 

         科举制度日趋腐败,自上至下舞弊现象比比皆是。首先为了防止考 

    生背书和猜出考题,考官总是挖空心思编出很多偏题怪题。咸丰年间 

      (1851—1862年),河南学政俞樾曾因出题谬误被革职。其次,舞弊手 

    法多种多样,严复曾在《救亡决论》中指出,当时舞弊的手法有“关节、 

    顶替、倩枪、联号”等等。所谓“关节”,就是通关节,指考生暗通考 

    官,互相勾结作弊;所谓“顶替”,就是请人冒名代考;所谓“倩枪”, 

    就是请同考的人代做答卷;所谓“联号”,就是考前买通编号者,请他 

    把自己的考号与枪手编联在一起,以便抄袭作弊。再次,更有甚者,经 

    不必念,文不必作,字不必写,采取各种手段,或者干脆出钱买个监生、 

    贡生、甚至举人。清人徐大椿曾写了一篇讽刺时弊的短文《隋园诗话》, 

    对八股取士作了形象深刻的揭露。他说:“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 

    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二句破题, 

    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案头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 

    蔗渣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于世,就教他骗得高官, 

    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在教育内容上也日趋落后和空疏。鸦片战争后,清代统治阶级中的 

    顽固派仍然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老调,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仍然依据 

    顺治九年(1652年)的《卧碑文》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的《圣谕》 

    以及雍正二年(1724年)的《圣谕广训》,要求“生员不许结党多人和 

    立盟结社”,要求生员遵守“敦孝弟以重人伦”、“黜异端以崇正学”。 

    为了培养“忠臣清官”,依然推行科举考试,学校仍然教习老一套的儒 

    家经典,诸如“四书”、“五经”、“四子书”、“理性大全”等,内 

    容日益空疏,严重脱离现实和实际。学生入学读书,不过是为了求得一 

    个进身作官的资格,毫无学习求知的渴望,有些人常常手捧茶杯、口叼 



① 《清史稿·志八十一·学校一》,第3101 页。 


… Page 83…

     烟袋、东游西荡、书声无闻。遍布各地的私塾倒是清代学子真正读书受 

     教育的地方,但教育内容亦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士子苦读多年,同样也 

     无真才实学。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对知识分子实 

     行高压政策,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新言 

     论。这样,极大地限制了师生的思想和学术发展,剥夺了师生思想、言 

     论、出版、结社的自由。师生只能埋头于儒家经典,推崇义理学、考据 

     学、辞章学、熟练八股,埋头应考,不问国事。 

          总之,这个时期的文化教育是一方面日益专制和腐朽,一方面又经 

     受着外来文化教育的激烈冲击。在这种形势下,一些知识分子被唤醒, 

     不断增强改革意识,一场巨大的教育变革正在孕育之中。 

          (2)龚自珍、魏源等人改革教育的主张 

          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已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 

     下,封建地主阶级内部出现了改革派和顽固派的斗争。顽固派坚持祖宗 

     之法不可变,认为“变而从夷”;改革派是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 

     知识分子,他们则主张改革,认为只有改革才                  有出路。这一时期的 

     改革派代表人物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黄爵滋、姚莹、包世臣、张 

     穆等。龚自珍、林则徐和魏源于1830年就结成“宣南诗社”,坚决反对 

     外国侵略势力,主张禁烟和抵抗,支 持改革。在文化教育上,以龚自 

     珍、魏源最有见地,他们对清末教育的腐朽提出了尖锐批评,主张改革 

     教育,学习西方。 

          ①龚自珍的教育主张。龚自珍 (1792—1841年),又名巩祚,浙江 

     仁和 (今杭州)人,清朝思想家、文学家。他在科场中多次落第,38岁 

     才中进士,官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闲职10多年。因目睹清朝统治者 

     腐朽,对当权者颇多不满,长期受当权者的排挤。后辞官离京南下,客 

     死于丹阳云阳书院。 

          抨击科举弊端,主张改革八股取士制度。龚自珍是近代抨击科举弊 

     端最严厉的人。他认为八股取士制度已行之年久,弊端丛生,非改革不 

     可。他曾尖锐地指出:“今世科场之文,万啄相因……四书文录士、五 

                                                              ① 

     百年矣,士录于四书文,数万辈矣,既穷且极。”他是最早提出改革八 

     股取士制度的教育思想家。他认为清代统治已经衰败不堪,科举制度已 

     经到了穷途末路。他反对“率由旧章”的顽固派,提出“奈之何不思更 

                                                              ② 

     法”的主张。他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他曾预言,如不更 

                                                              ① 

     法,“山中之民”将一啸百吟,“天地为之钟鼓”。革命运动将势不可 

     挡。 

          反对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之学。他尖锐批评当时教育脱离 

     实际,教育出来的人都是一些无学无识而又狂妄自大的人。他说:“生 

     不荷耰锄,长不习吏事,故书雅记,十窥三四,昭代功德,瞠目未睹, 

                                                                                   ② 

     上不与君处,下不与民处。……终必有受其患者,而非士之谓夫!”他 



① 龚自珍:《定庵文集·补编·与人笺》。 

② 龚自珍:《定庵文集·乙丙之际箸议之七》。 

① 龚自珍:《定庵文集·尊隐》。 

② 龚自珍:《定庵文集·治学》。 


… Page 84…

     主张抛弃考据虫鱼之学和空谈义理心性之学,提倡研究现实问题。他要 

     求学能经世致用,讲求“东西南北之学”,开创出一代新的学风。在学 

     术观点上,主张联系实际,提倡“通经致用”,建议用政治、经济方面 

     的实际问题考查学生。 

           主张“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十分慨叹清末世衰无人才。他说: 

      “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