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血祭卢沟桥--七七事变-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条铁路,也是南控中原至关重要的京汉铁路。京汉铁路经丰台,过卢沟桥,沿着太行山的缓缓斜坡一直通向中原重镇汉口。中间经过保定、石家庄、郑州等重要城市,把黄河、长江等重要水路交通串连一起。当时北京还有水路码头,京杭大运河直通北京城内,码头所在地,就是现在的王府井南口的东交民巷附近,不过民国初年码头已废没有了通航能力。

  明代建都南京,当时一个叫刘伯温的人就向朱元璋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但不免有迁都之举。”纵观历史,南京虽然是几朝古都,而恰恰凡建都南京者,无不是偏安一偶半壁江山小朝廷,而就没有一统中国。朱元璋不信刘伯温之言,建都南京。果然朱元璋死后发生燕王之乱。后燕王灭建文帝迁都北京,定鼎华夏。历史又何其相似,国民政府依靠江浙经济势力定都南京,国无宁日,又引来了日本人的侵略,国共两党之争,国民党终于退守海岛台湾。共产党统一大陆定都北京。历史为何如此,这须由历史学家们去研究考证了。

  话说回来。北京人口的变迁,简单的概括:外迁的进北京,谪退的迁天津。真正的祖祖辈辈的北京人怕是无从考证,那人数怕也是微乎其微,绝大部分是外来人口。从现在北京地名来看,也带着历史的痕迹。胡同,在蒙古语中就是有水源的人口聚集点的意思。文津街、贡院街、西总布胡同、外交部街、皇庄、宫门口、惜薪司、武衣库、王府井等等,从名字上就带着皇家和官场的气派。从姓氏上说,《百家姓》中非复姓姓氏408个,现代人统计北京人的姓氏多达230个。占一半还多。

  老北京的人口地位反差比较大,一类是皇族、官僚和依附他们的文人学子;另一类则是为他们服务的三教九流,如:戏园子、妓院、商店以及修脚的、剃头的、老妈子、掏粪的、拉车的等等。这些行业都有行帮,大都以地方而分。老妈子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四川、安徽小保姆。修脚的是宝坻县来的,剃头的是蓟县来的,老妈子是香河县的等等。

  元朝定都北京,迁来一批皇室朝臣及文人学子,明朝迁都北京,又来一大批皇室成员朝臣墨客。清人入关定都北京,也同样带来一批类似的满人和汉人。用现在的话比喻,就是中央各机关各部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和各大专院校。他们住在皇宫、王府、贝勒府和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你稍稍留意就会看到北京的大小胡同中彼彼可见名人旧居和重点文物保护的汉白玉石的石碑,如田汉旧居、文天祥旧居、于谦祠。上好之,下必甚焉。说成反话就是皇上和他周围的人的政令爱好举措,臣民会加倍地去做。皇室影响首先在京城然后绵及全国,国都自然堪称国之风范,也就是皇家的“派”。民国以后建都南京,南京终未成为国之“派”,除形势上蒋介石政权没有达到真正统一以外,在心理上更缺乏凝聚力。汪精卫、胡汉民一直在经营广州、武汉。冯玉祥在经营西北,李宗仁盘踞广西,阎锡山封闭山西,西南各路诸侯各有说道。东三省刚刚依附中央,日本人就来了。

  其实,北京并不出产什么。玉泉山的水好,用现在的话说够上矿泉水的水平。但是那水是每天用水车拉到皇宫里皇上用的。京西稻好,那是御米,常人能吃得上吗?北京没有工厂,不生产机械,不织布,不造酒,没有上海、天津那样的商业繁荣、金融流通。北京有什么?有“派”,有派就有影响,有影响就是力量。派是上层建筑。比如说国剧京戏,其实那是徽班进京带来的。比如北京烤鸭,山东人一直耿耿于怀,说那是山东烤鸭。京东肉饼,其实那是香河肉饼。香河地方小,没影响,在北京的东面,店大主欺客,你在京城里卖,就叫你京东肉饼,经营不好了,怕砸牌子,表示正宗,添上一笔叫正宗香河京东肉饼!都冠以京东,表示是北京的正宗产品,欺人不!当然,这话也不尽然,用现在的话说,北京也有名优产品,像同仁堂的药丸,瑞铄祥的绸缎,六必居的酱菜,王致和的臭豆腐。不过这些也是外地人带来的。它到了北京就沾上了皇家气派,上了档次,那就会誉满全球。再到别的地方开分店,那就是另一番风光!

  文化方面更是如此。著名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都为历史划时代的杰作,都发生在北京。1935年土肥原贤二在北平搞华北自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50个教授联名反对,几乎等于定了案。试想,如果是山东或者湖南的50名农民联名反对,有谁理睬!

  清帝逊位以后,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等都在北京建过中央政府,时气不行,垮了!但后人不想吗?连日本人的大使馆都从北京往南京迁了半个,武官等人还一直留在北京呢!“九一八”以后,北平成立了军委会北平分会,张学良、何应钦只先后做了代理委员长,委员长一直是蒋介石,可见蒋先生对北平也是不放手的,只是鞭长莫及。“何梅协定”以后,中央势力退出平津,宋哲元带兵进了北平,那也是中央没办法的事。宋哲元的二十九军进入平津以后,发展到十万大军,宋本人也不单纯是个一军之长了,一举成了封疆大吏,国之要员,举手投足都会使四方震动。后来在卢沟桥爆发事变,就引发了全民族八年抗战。

  话说回来,1935年6月,石友三和吴佩孚的前秘书长白坚武、警务处长潘毓桂叛乱,日本浪人楢碕一良为总顾问,带了500多人占领了丰台火车站,抢了一列钢甲车。是在东交民巷组织人做内应。只要钢甲车冲进城内,无论是占领中南海的居仁堂,还是占领段祺瑞铁狮子胡同的前执政府,或是就在钢甲车列车上一宣布自治,脱离中央,然后日本人表示支持,事儿就成了。

  当时中央军、东北军已经南撤,不过尚有东北军缪澂流率领千余人留守北平维持治安。打,这是不行的,日本人必然出来干预,事情就麻烦大了;不打,束手待毙!当时北平的内外城墙还比较完整,丰台开往前门火车站的火车必须通过永定门豁口才能入城。军分会速派缪师官兵带着铁锹麻袋占领永定门豁口。然后土填麻袋,迅速将豁口堵死,作为最有效的防御方法。

  下面我们按时间顺序,把一个月之内发生的事件排列如下,可把华北形势窘迫之相总观一遍。

  1935年5月23日,发生“河北事件”(指孙永勤义勇军事件和胡恩溥、白逾桓暗杀案)。

  5月29日酒井隆提出武力威吓。

  6月1日何应钦宣布将河北省府迁保定。

  6月5日第二次“张北事件”。

  6月10日“何梅协定”出笼。

  6月10日国民政府发布“敦睦邻邦令”。

  6月19日行政院发布免宋哲元察哈尔省主席令。

  6月27日秦德纯、陈觉生、雷寿荣与土肥原贤二、高桥坦在北平签署“秦土协定”。

  同日,石友三、白坚武、潘毓桂叛乱。

  同日,肖振瀛向北平军分会建议调二十九军移驻北平。

  几小时后,冯治安三十七师开进北平西郊。

  从以上时间表可以看出,华北形势在急骤变化,中国方面在紧锣密鼓与日方调整关系,而日方气焰甚嚣尘上,步步逼迫。

  1935年6月27日这一天是北平热闹的一天。清晨,土肥原贤二、大使馆武官高桥坦就坐着特务机关的黑色专车来到了府右街秦德纯的家(现址自忠小学)门前,没等值勤哨兵通报就闯了进来,副官早已认识土肥原,力图上前“接待”,土肥原挥了挥手,把他赶到一边,就一直闯入了秦的客厅。然后有礼貌地在客座坐了下来,紧跟着高桥坦坐在他的下手。秦德纯得到副官报告,不得不出来接待。陈觉生、雷寿荣得到通知也赶来了。

  土肥原仍是笑嘻嘻和霭的脸色,似是老朋友来问安,先是问秦德纯昨天吐血后身体情况,明知秦德纯吐血是被自己气的,黄鼠狼还是要给鸡拜年。话很快转上正题,土肥原又出现一副为国操劳的严正表情,告诉秦德纯:“你们说,是我们日本军人制造事件,我可以告诉仁兄,我这个人到支那来,就是来制造事件的,我们还可以制造第二次事件,第三次事件,第四次事件……”

  秦德纯知道他的话不假,事件肯定是愈闹愈大的,上面的意思是苟安忍辱,无法争取的情况下答应土肥原的一切要求。看来争也是没用的,时间拖得越长,日本人的胃口越大,条件越苛刻。

  就在这同时,北平街头少有行人。日本浪人们脱下了和服身着中国老百姓的长袍或是短打冒充北平市民,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膺品”,当然这其中也混杂着地道的中国人——汉奸,他们拉拉杂杂地拉着队伍打着小旗,用日本腔的中国话高呼着:

  “欢迎华北国成立!”

  “欢迎建立第二个满洲国!”

  “日中提携!”

  “日中亲善!”

  “民众要求成立华北国!”

  也有少数居民出来喊反对口号。大多数居民只是扒在门缝里向外看。

  这时候缪澂流留守部队得到命令:持枪监视,不准自由行动,不准开枪。所以他们只得站在路边持枪放哨,像树桩一样站着不动。

  欢迎华北国成立,话从何说起?

  原来26日夜,从天津开来的火车上有100多名日本浪人、汉奸和在天津收买来的闲人已经乘火车到达了丰台火车站,与接应的数百名叛军汇合。恰好丰台站停着一列军分会的钢甲车。他们早已收买了钢甲车大队第五中队中队长沈锡之,第六中队长段春泽(石友三旧部)将钢甲车劫持。此时,指挥他们的石友三正匿藏在北平城里的东交民巷日本军营。原来,石友三在天津想借日本人的势力起事,已经受到当局的监视,尤其在酝酿滦洲自治以后,事情难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