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神不应有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嘉靖四十三年?”崇祯有些敏感。

    陈洪谧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嘉靖四十三年的特殊意义,摇摇头,回道:“只是正常的科举,应该跟那件事无关。”

    崇祯点点头,他也反应过来自己敏感了。大大小小的科举年年有,跟内力受到限制怎么看也扯不上关系。只是前天才刚说道这个年份,今天突然听到难免产生有联系的错觉。

    然后却又想起了另一个张凤翼。

    去年兵败之际,深恨其无能,甚至他死后,也是气愤难平,于是撤了他的官职,正常官员死后应该享有的抚恤自然也是一点没给。

    直到之前杨嗣昌上任之后,两人谈起去年兵败。杨嗣昌分析了自从己巳之变之后,敌我双方的形势,崇祯才意识到问题并不全在张凤翼一人身上,其中种种困难,即便换一个人也未必可以做得更好。至少杨嗣昌自称在那种情况下,他也未必能力挽狂澜。

    杨嗣昌提出既然张凤翼已死,希望不要再对其追责,而是应该按照正常的官职待遇去抚恤。

    崇祯信任杨嗣昌,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崇祯并没有采纳杨嗣昌的意见。因为他觉得杨嗣昌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受到其父杨鹤抚恤问题的影响,从而在判断时带着感**彩。

    本来这次前往苏州,也有想要在军事问题上,向异人征求些意见的想法,毕竟书中记载的那些精通天文的,像是诸葛亮和徐茂公,都是精通兵法的。崇祯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有些病急乱投医,把一些传说和史料混淆了。不过也说不定在这个位面,那样才是真的历史?

    不过在见过花雪以后,崇祯就没有兴趣问相关问题了。一个孩子罢了,哪里懂兵法韬略?即便懂,想必也是纸上谈兵,完全没有实战经验的货色。

    想起花雪,便又想起教出花雪的那位先生,便问陈洪谧:“你接触花雪这孩子也有一段日子了,应当也调查过他的根底。他那位先生,到底是谁啊?”

    陈洪谧当然调查过,但毫无结论。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八十二章 调查两路线索微() 
桃花庵的确在花雪名下,不过不是三年前过的户,而是在隐士抱着年幼的小花雪定居的时候,就直接过户在了小花雪名下,已经有十年光景。

    过户之前的原主人的确是唐寅后人,但问过之后说是家中已故的长者与那先生相熟,并做主将其过户。家人问起该人是谁,长者只是称其是自己人,并无细表。

    他也问过梨园班主,毕竟消息说两人差点就谈婚论嫁了。但那梨园班主竟然也不知其来历,只说为其才华气质所倾倒,姓名过往一概不知,也只是以先生相称。

    那先生在桃花庵住了七年,也不与外人打交道,只是作些唱词,卖与梨园度日。周围街坊只知道有这么个人,但也没有相熟的。

    查来查去,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那先生来历。

    “不过既然唐家后人中的长者与之相熟,并且称其为自己人,想必确实是唐寅一脉无疑。”陈洪谧汇报完自己这些日子查到的结果,总结道。

    崇祯也已经令锦衣卫去查了,毕竟年深日久,所得也不比陈洪谧多,只能指望多些时间,可能锦衣卫能查到更多线索了。

    两人饮着王承恩煮的茶,说着话,观赏着楼外河对岸虎丘的盛景。少顷,点好的菜便端了上来,自有一旁锦衣卫验过无毒。

    即便崇祯并不嗜好口腹之欲,口味也是御厨积年惯下来的,船上和苏州府衙的伙食,尽管不敢怠慢,但还是差得远,崇祯已经多日胃口不佳了。

    这一顿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总算是让崇祯食欲大振,连带着边上伺候着的王承恩,也跟着多吃了些。

    出了得月楼,陈洪谧引着崇祯去观赏园林。

    “离得月楼最近的园林应当数东园。”陈洪谧边引路边向崇祯介绍,“东园本是万历朝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园,后来徐泰时故去后,子孙对园林兴趣不大,如今与当时相比,稍显荒废,不过亦数顶尖的园林之一。”

    “徐泰时?”崇祯回忆了一下,没什么印象,便问,“朕怎么没有印象?”

    “徐泰时是万历八年进士出身,万历十七年在太仆寺少卿任上,旨令回籍听勘。回到家后,一切不问户外,益治园圃。在其曾祖父始创别业的基础上,杂莳花竹,以板舆徜徉其中,终于建成这座东园。”顿了顿,陈洪谧接着给崇祯介绍徐泰时,“徐泰时本名三锡,殿试得中之后更名泰时,时年四十一岁,授工部营缮主事,主持修复慈宁宫,亲自详细筹画并指挥施工。因有功劳,擢为营缮郎中。后建造寿陵,相土以定高下,精心核算,省钱数十万缗,被赐麟服,以彰宠异,又进秩太仆寺少卿。”

    崇祯寻思了一下陈洪谧所说的徐泰时的履历,奇怪问道:“听卿说这徐泰时的过往,当得上能臣二字。朕记得万历十七年风平浪静,没有什么大案发生啊,怎么这样的能臣就要回籍听勘?”

    陈洪谧略显尴尬,这原因说出来,对万历皇帝不太尊重啊,不过他也是个不会阿谀的,还是说了实话:“徐泰时性耿介,敢直言,平生慷慨任事,遭人忌恨,被同僚排挤,指控其受贿。其实想想,他如果爱钱,建造寿陵的时候,怎么会省出十万缗来?”

    他这么一说崇祯就明白了,徐泰时和王心一是一个德行,都是敢说话的,估计皇爷爷也是被他说得烦了,便在他被指控的时候直接让他回家了,否则受贿这种事,哪里是回家就能解决问题的?脏银不用吐出来吗?行贿的又是谁?

    崇祯想着就有些羡慕,也就是万历初期能臣不缺,所以才这么不重视人才。哪像他现在,人才不够用,贪财什么的都是小问题了,能解决问题就行啊。就像这王心一,说济世安邦的大才吧,倒也没有,只能说是干才,还是个臭脾气,自己说不得还得把他请回去。

    又想起花雪不肯出仕,这是个大才,至少在天文和武艺两项上,当世不做第二人想。不过又想想,个人勇武在不到后天的时候,没有改变大局的能力,天文造诣,肯帮忙参谋就够了,钦天监这种官职,就不就任也影响不了大局。于是想想也就算了。

    崇祯想得入神,陈洪谧等人自然不会打扰,却听到路旁河中传来女子呼声:“来人啊!救命啊!”

    崇祯自然被惊动,陈洪谧也是脸色不好,这苏州城内,难不成有人敢当街行凶?

    众人看去,发现河上风平浪静,却是河中一叶扁舟上,一妙龄少女一脸焦急地边哭边喊。隐约可见船上倒着一个人,看不清年龄,但应当是成年男子无疑。看服饰,两人应该皆是河上讨生活的普通渔民船家,不是不愁吃喝的游人。

    四周路人此时也被惊动,皆往河边聚集,但显然都和崇祯等人一样,没明白发生了什么。

    陈洪谧心中先是一松,复又一紧。松是因为这少女呼救当不是治安问题,紧是因为既然呼救,那倒地之人当是性命垂危。

    崇祯一挥手,便有一个锦衣卫衣服也不脱,直接跳入河中,便向那船上游去。其余锦衣卫警惕着聚拢的路人,护卫着崇祯。

    河并不宽,转眼那锦衣卫便游到船边,手在船沿一搭便翻上船,围观的路人一阵喝彩,又见那姑娘仍然梨花带雨,想到不是喝彩的时候,喝彩声便戛然而止。

    锦衣卫上到船上,便见那倒地之人是一老者,看年纪应是少女的父亲或者祖父,此时已然动静全无。靠前探查,发现呼吸心跳一应具无,身体虽然还没有凉,但除非华佗扁鹊在世,药王孙思邈临凡,否则是无救了。

    再细看时,锦衣卫发现一丝不妥,这男子虽然看起来衰老,但其实身子骨健壮得很,竟然是个习武之人。

    刚要戒备,却见那老者倏然睁目,手上迅捷地比划了几个动作,然后手恢复原样,眼也仍旧紧闭,回复到之前样子。仿佛刚才的睁眼和比划都是幻觉。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八十三章 约法三章收使女() 
锦衣卫顿感无语,若非他认得刚才老者比划的暗号含义,还以为刚才一幕真的是幻觉。

    扫一眼还在哭泣的少女,对方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现,哭的还是那么敬业。仔细观察,虽然明知道这肯定是自己人,但还是没有发现任何破绽,的确是伤心地哭,看不出任何表演和做作的痕迹。

    经受过相关培训的锦衣卫自然知道这么逼真的演技有多么难。在心里给老者和少女默默点个赞,这么好的演技,必然是训练时的佼佼者,要知道装死和装苦看起来简单,但是要近距离不漏破绽真的是太难了。

    装作啥也不知道的样子,锦衣卫对少女道:“姑娘节哀,无论如何,先把船靠岸。靠到岸边,才有人能对老丈施救。”

    言罢,也不管少女哭哭啼啼的狂点头,抄起船上的桨棹,便将船靠上了岸边。

    跨步上岸,手上微不可察地比划个手势,向崇祯回道:“公子,那倒地的老丈已然无救。”

    几个锦衣卫连并王承恩见到暗号,便也已经心知肚明。崇祯和陈洪谧知道那手势是暗号,但不解其意,估计应该是没有威胁之类的,也就没有在意。

    其时,人心尚未丧乱,又是众目睽睽之下,不虞被讹诈,船一靠岸便有几个热心人上船查看,之后皆是摇头叹息。

    内中恰有医者,对那少女道出了实情,少女一口气没上来,也是晕了过去。

    所幸医者就在旁边,人中一掐,自然转醒。

    醒来的少女表情呆滞,双眼无神,欲哭无泪。

    围观众人尽管不知道少女与老者是什么关系,但不外乎父女或者祖孙。见少女伤心欲绝,七嘴八舌地劝了起来。少女只是毫无反应。

    医者表示少女这是悲伤过度,倒也无大碍,缓一缓就好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