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现在的整个草原都归大辽的西北路招讨司管理,在这里辽朝的力量依旧强大,依旧可以有效的命令草原上的部族跟随大辽战斗以及对异己的打压。

    西北路招讨司的招讨使乃是辽朝赫赫有名的年轻才俊,当然他也是萧家的后辈之中最为出色的后生,萧满蕙。

    萧挞里相信,当萧满蕙率领十五万草原铁骑赶往西域的时候,必会使得高昌,龟兹等一众西域小国安心,也将使得西域诸国安分的顺从大辽。

    萧挞里看到了赵祯对西域诸国开出的条件,他赵祯还是如此的盛气凌人,以上国姿态要挟整个西域,现如今你的强硬对西域这些小国来说是充满了威胁,可别忘了,这么做只会把他么推向大辽!

    好一句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皇者气势,你也不想想,大宋如何统治西域?这片土地距离中原有多远?都出了玉门关外了,你如何统治?

    御驾亲征又如何?即便你拿下了西域怎么进行有效的管辖?还不如和大辽一样,以利益相互羁绊,相互牵引。以大宋的能力可完全不废一兵一卒使西域乖乖服软。

    在萧挞里看来,赵祯这么做是愚蠢的,绝对得不偿失,但她却不知道,赵祯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得到西域,就是为了彻底断绝辽朝对外经济的可能。

    虽然双方的算盘打的不一样,可战争的脚步却不会停歇,要想在西域获得绝对的控制权,无论宋辽都必须进行一场战争,辽人有西域诸国的帮助,而大宋却是一个强大的霸主。

    说来可笑,无论大宋还是辽朝,在争夺西域这片土地上的态度都是以自己为主力,以对方为最大威胁,在双方的眼中并没有西域诸国什么事。

    事实上西域这是自己在引狼入室,而且一次还引了两头狼进来。

    大宋不会在意西域的态度,同样辽朝也不会在意西域的态度,双方之间只有利益上的争夺,别无其他,因为弱国无外交…………

    。

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西域旧事() 
辽朝的使者很快就把消息带来,并且还附带有西北路招讨司招讨使萧满蕙的亲笔书信,这对西域来说是一剂强心针,有了辽朝的支持和援助,西域便能联合辽朝对付大宋,甚至取得胜利。

    西域人不知道这是引狼入室的开始,也不知道这是大宋和辽朝对决的战场,在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和鼠目寸光的未来。宋人不会在乎西域人,同样的辽人也不会在乎他们。

    辽人之所以帮助西域并非是出于别的原因,而是因为人类最简单的东西利益,当利益成为主线的时候,无论是什么人都无法放弃。

    所以辽人来了,西北路招讨司在萧满蕙的率领下以八万铁骑滚滚而来支援西域。

    而西域这片战场立刻成为宋辽之间利益相争之地,除了屹立在黄头回鹘的于阗国,这个国家在大宋的外交中事实上已经灭亡,但奇怪的是又突然出现了,并且是以华夏血脉,汉家至亲的名义出现的。

    原因无他,国主尉迟氏乃是曾经入了华夏的形势,并且这个于阗国汉人众多,所用之礼仪为汉礼,所用之文字为汉字,所说之话为汉化,基本上和华夏同宗同源。

    自从唐朝的民族大融合之后,胡人血脉便与汉家血脉相互交融,其中尉迟氏便是融入华夏血脉的其中之一,很难想像一个汉家文明在西域屹立数百年的时间。

    于阗国早在汉代便出现,乃是因为尉迟部落的兴起,在唐代正式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得到了本就拥有胡人血统的李唐王朝承认和敕封。

    赵祯在伊州的军中召见了于阗国的使者,对于这个曾经汉家王朝的同族充满好感,因为这个国家基本上是以汉人自居,认同以及归附汉家文化和王朝。

    自唐亡之后,中原出现了五代十国之乱想,尉迟婆跋继位为于阗王,他自称“唐之宗属”,并以唐朝国姓李氏为姓。可见他对汉家王朝的遵从。

    因为他的改姓之后的于阗国便算李氏王朝,但好景不长,相邻黑汗国喀喇汗王朝的木萨汗宣布教为国教,信奉佛教的于闻国和信奉教的喀喇汗王朝之间,爆发了持续近四十年的宗教战争。

    赵祯从使者的口中得知了战争的过程以及惨烈程度,这是一种信仰之间的碰撞与竭斯底里的厮杀,双方都不认同对方的信仰,以至于信仰成为最大的战争因素。

    赵祯见识过信仰的狂热,这个时代的人一旦认定某种信仰之后,这种信仰的力量便会驱使人疯狂起来,而由此发动的战争也是一种最不理智,最为疯狂的杀戮战争。

    使者的原话乃是两国之间互相征伐,胜者屠戮乡民,十室九空,披坚执锐之人戕杀手无寸铁之民,无有因由。老幼妇孺,孕病之人皆无放过,孩童之骸随处可见,妇人之体尸陈道野!

    即便是没有在现场,通过于阗使者泣血的控诉也能听出其中的惨烈,王鹤紧握双拳默默不语,而边上的王铁鞭和曹康两人怒目圆睁。

    赵祯长长叹息一声也没有说话,原因和简单,两国战争开始的那年正好是建隆元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东西方最为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大宋的陈桥兵变,另一个是西方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至于在西域地区的俩个小国征战,实在是不会有人顾及当地百姓的死活。

    于阗国和黑汗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四十年的时间,战争初期,于阗国占据优势,他们打退了喀喇汗王朝的进攻以后,挥师西进,曾一度攻占喀什噶尔。

    虽然在援军的支援下,喀喇汗王朝夺回了喀什噶尔,但也没有扭转战局,阿里可汗本人也死在与于阗的战争中。

    很可惜,于阗国财力、物力、人力皆不及喀喇汗王朝,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其实力大损,逐渐处于劣势,最终喀喇汗王朝完成了对于阗的征服。

    但于阗国并未消失殆尽,他们依然在葱岭以南的地区生存着,但和中原王朝的往来却断绝了,这也是为何在大宋的鸿胪寺文书中认为于阗国灭国的原因。

    当然,历代于阗国都和中原王朝保持良好关系,甚至愿意主动承认中原王朝的正统性,自己作为附庸。

    所以大宋对于阗国的了解要远比黑汗多得多,连赵旭也能当众说出于阗国的大致国情。通过他的讲述,众人才知道这个于阗是一个什么样的王国。

    这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王朝,甚至是西域诸国中最早获得中原养蚕技术的国家,故手工纺织发达。特产以玉石最有名。

    于阗自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大乘佛教的中心,魏晋至隋唐,于阗国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于阗百姓喜爱音乐、戏剧,在绘画方面具有天竺、西域的混合风格,画家尉迟乙僧于唐初至长安,绘有许多壁画,与唐人吴道子、阎立本齐名。

    文化上的相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和中原的共通性,也让中原王朝极为认同,所以于阗国自创建以来和中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而黑汗国却因为是大宋刚刚建国不久,立刻上贡大宋,成为大宋的朝贡之国,这种朝贡便是承认大宋中原正统王朝的地位,大宋自然满心欢喜。

    赵祯微微苦笑,现在看来,很可能是黑汗国担心大宋援助于阗国而使出的一种手段,他们哪里知道,那时候的大宋正在太宗的带领下忙着北伐收复失地,根本无暇顾及于阗国。

    于阗国虽向大宋求援,但却也知道大宋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并未保有希望,但在此之后,黑汗年年上贡,岁岁朝谒大宋,使得于阗国心灰意冷,他们认为中原王朝已经不会在乎于阗国了。

    战争形势的逆转,于阗国越来越难以支撑,最后只能放弃原有的土地向南迁移苟延喘残下去,直到大宋崛起之后在西域开始展现天朝的影响力,这才使得于阗国看到了希望。

    尤其是赵祯以“仁明”传遍天下的时候,于阗国国主尉迟临风再次派出使者觐见大宋皇帝。

    。

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于阗的归附与自治() 
赵祯算是听明白了,于阗国和黑汗国之间的信仰战争持续了四十年之久,期间和大宋之间产生了许多误会,或者说是黑汗国得到了幸运女神的眷顾。

    黑汗进攻于阗的时候正好是大宋刚刚建国的时候,根本无限顾及西域,而且在之后的时间里,西夏逐渐崛起,大宋对西域的干涉越来越力不从心。

    同时黑汗国的一系列外交手段,让于阗国和大宋之间不再如同往昔,这个一直归附中原的西域之国最终放弃了和中原王朝的联系,其实若是在十年前,于阗国便向大宋求助,赵祯为了眼下这步棋也很有可能出兵西域。

    但很可惜,没有那么多的如果,也没有后悔药。

    当于阗国主尉迟临风抱着渺茫希望向大宋派出使者之后,使者自己都没想到居然得到了大宋皇帝的召见,甚至是盛情的款待!

    一来是大宋体现天朝上国的气度,二来是对这个和中原同宗同源的小国有着天然的好感,这个小国在最繁华以及最艰苦的时候都想到了大宋,赵祯觉得这已久是相当不错的了。

    富贵的时候能想到大宋那是因为他的仁义,艰苦的时候想到大宋那是因为他的需要。别说是国家,即便是人也很难做到这一点。

    于阗的使者得到了赵祯明确的答复,尤其是看到他带有乞怜之意的眼神,赵祯更难拒绝,当然他的出发点也是在对大宋有利的一面,于阗国世代追随中原王朝,从无叛逆之心,更无劫掠之意。

    可以完全的掌控,赵祯甚至可以给尉迟临风正式的敕封,在这一点上赵祯觉得是没问题的,但很快他便计上心来,与其如此费事,不如……让于阗国成为大宋的一部分,给予尉迟临风自治权。

    这是一种类似与黑水军的制度,但在形势上又完全不同,更加类似于后世的自治区。

    当然这样的自治区完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