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狂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毛烈也笑了起来:“福爷就会夸我。阿烈还小,经不得夸呢,呵呵。”

    话锋一转,毛烈问起了庄中的事情:“家里的明细我已经知晓了,暂且不说。福爷还是给阿烈详细讲下庄子里的事情吧。”

    老管家稍微停顿了一下,然后叹了一声、开始说道:“咱们毛庄还是在附近村庄里面比较好的,起码大家还能养活家人。”

    “也是托了已故老爷和大少爷的福啊。”

    “这事还得要从丝绸说起。主人也知道,咱们浙江的丝绸闻名天下,而且利大。宁波府也不例外。再加上前几年有日本人和红番。。。”

    “呃,就是主母说的葡萄牙人。”

    老管家猛然想起了主母的出身,连忙尴尬地改口说道:“在宁波府外的双屿结港贸易。宁波府中的那些势族贵胄们便纷纷把稻田改成了桑田,养蚕纺丝,织成丝绸后卖与双屿客商。”

    “只是,宁波府中的耕地除去皇族封地和卫所屯地之后本来就不多,人均还不到一亩地。再被那些权贵势族们强买土地种桑养蚕后,更是无地之民众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老爷和大少爷虽然也与双屿交易,却是凭借他们能与葡萄牙人、日本人直接对话,从那些不能直接交易的货主们手里接货来倒卖。”

    “对咱们毛庄,老爷、大少爷却说民以食为天,要先种够生活需要的粮食之后再做其他,所以明白要求不能拿稻田来改种桑苗,只在村后的那座小土山上种了些桑树来生产生丝,保住了毛庄上下的口粮。”

    “现在的毛庄,除了咱们毛家的百亩稻田外,其他每人都有一亩左右的稻田。再加上从村前江中捕捞上来的鱼,庄里人倒也不必粮食。”

    “毛庄由于靠江,灌溉便利、土地肥沃,亩产大米能够达到两石五左右。一年双季种稻,一亩还能收入五石左右的大米。”

    “主人仁厚,还是按照毛家以前的规矩:不问庄里人要租子,甚至还倒贴一些钱粮用品来帮助事急之人。所以毛庄上下都还能稍有些余粮来换些日常用品,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不过,庄里也是因为这样,除了一些生丝外就没什么产业了。”

    “只是咱们庄子后面的土山也小,也就是个百亩左右。一年下来也就能产生丝六十石,售价一千多两。老主人他们将生丝卖出去后分利不取,全部分给各家。平均下来,庄子里每户人家也就一两白银。”

    “大家是家里有粮、手里有钱,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呢。”

    老管家说完,端起茶大大地喝了一口:“这都是咱们毛家的功劳啊。”

    “功劳?”

    毛烈却是微微一笑:“大家别埋怨毛家就好。”

    “诶?怎么会埋怨呢?”老管家眼睛一怔,不解地问道。

    毛烈也喝了一口茶,开口说道:“您老想啊。这种田,一亩下来也就是个五石左右的粮食,折合粮价算下来,也就顶多能有个四两银子,加上生丝的卖价,大家一年下来也就满打满算能有个五两银子的收成。”

    “而要是我父兄不严令种稻的话,一亩地种桑养蚕下来,就能产将近一石的生丝。按照咱们宁波府现在的生丝价格,可就是将近二十两银子呢!”

    “毛家的这个明令,却是让大家足足少赚了十五两银子呢。说不好还会有人埋怨呢。”

    老管家一听,却是把眼睛一瞪,中气十足地吼了一嗓子:“我看他们谁敢埋怨!?”

    说着,老管家把茶碗重重地一放:“不是我老阿福吹牛,咱们庄子里的这些人可都没有埋怨的!”

    “大家心里可都清楚着呢!要不是毛家护佑着,他们的命还都不知道在哪呢!”

    “主人尚且年幼、又是一出生就享富贵,根本不知道现在的世道下,平头百姓是怎么一番生活呀。”

    “一般的平头百姓,都是按照户数人丁被官府管着。每年的田税、丁税、徭役折算下来,就算是一亩地两季能打上五石粮食,落到自家手里的能有两石就算是官府开恩了!按一天吃一斤粮来算,一个人一年最少要吃三石粮。就不用说一个人还没有一亩地呢。”

    “就算是种桑养蚕,可那田税、丁税、徭役是少不了的。再说,生丝在宁波府中的卖价是一石二十两银子,可那是官府出具的挂牌价。平头百姓们手中的生丝,必须要卖给那些为权贵势族们做事的商人们,一石生丝能卖出个十两银子就不错了,一般只能卖个七八两。这七八两银子,给官府纳税后能有一半落在手中就算是好的了。”

    “田地种了桑树便没了粮食,桑农想要过活还得去买粮食。一年种桑养蚕辛辛苦苦得到的三四两银子,也就顶多能买上五石粮食。钱都买粮食了,哪里还能去买别的东西?”

    “这些,还都是那些平头百姓们在丰年时候的生活。一旦出个小灾小难的,那就只能是破产倒闭了。”

    “咱们毛庄里的这些人,可都是托庇在毛家名下才能活得这么滋润的。要不是老爷和大少爷有功名在身、护住了毛庄上下三千多人的话,天知道他们现在流离失所到哪里去了!”

    “别人不说,就拿我家儿媳妇的老家白沙来说吧,就是咱们毛庄东面十里的那个庄子。白沙村全是平地,地力灌溉跟咱们毛庄一样,可他们村因为没有进士老爷或是举人老爷护着,全村一千来口人的日子都不好过。我儿媳妇娘家,每年都得我儿媳接济着过日子呢!”

    “要不是咱们毛庄实在是没荒地可开了,要不然附近的村子里还不知道有多少户人家想来毛庄呢!”

    “再说,咱们毛家之前,毛庄也是没有进士、举人老爷护着的,大家日子过得那叫个难呦!官府说的鱼米之乡竟然是贫困之地。”

    “直到二十年前老爷考上举人后,全庄托庇在老爷名下为丁,大家的生活才好了一些。”

    “咱们毛庄本来也就几百户人家、千把人口。我毛家仁厚、看不得百姓受苦,陆陆续续接纳了不少其他庄子里活不下去的农户、渔民、匠人等为家丁,这才让毛庄有了现在千户人家的样子。”

    “毛庄这千户人家,虽然名为毛家家丁,但实际上毛家并不把他们看做是家丁、还像平常人家那样对待,不收租税不说、还时常接济。”

    “那些苦日子,大家可都记着呢!能有现在这么滋润的日子,乡亲们还不知道怎么感谢咱毛家呢!”

    老管家一口气说了这么许多,不由得有些气喘,只好停了下来。

    “嗯,乡亲们不埋怨毛家就好。福爷先喝口茶、缓缓气。”

    毛烈连忙招呼了一下老管家,心里却是翻腾不已!

    由于系统开放了系统自带的资料库,这两天毛烈查阅了不少关于明朝的信息。那些资料中大多都说明朝时期中国的民间财富惊人,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但令毛烈没有想到的是,现实中的情况却是跟书面上的大不相同:明朝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书面上所说的那么美好。

    要知道,毛烈现在所处的地方,可是非常靠近称天下粮仓的湖杭两府、气候地势都与那两府相差无几的宁波府啊!

    想到这里,毛烈说道:“咱们宁波尚且是如此,那浙西那些山地丘陵众多的地方,人们的生活可想而知是多么不容易的。”

    老管家连忙放下茶碗,点头应和道:“主人说的是呀,前两天阿福去宁波城中采买的时候,还碰到了几个自称是从处州遂昌逃难过来的矿工呢。”

    “他们都是衣衫褴褛、灰头土面的。现在可都是腊月了,他们连一件避寒的衣服都没有,个个都是被冻得瑟瑟发抖。真是可怜呢。”

    “遂昌?这个名字怎么有点耳熟呢?”

    毛烈心里一动,连忙到系统里查阅资料。

    一查之下,毛烈心中不由大喜:“那几个矿工还在宁波城中么?”

    “还在,阿福就不知道了。”

    老管家回答道:“不过主人恕阿福直言,咱们毛庄现在可是再收纳不下流民了。”

    “少数几个还是可以的。”毛烈却说道:“我是这样想的,过完年后的毛家,还需要做些其他事情了,需要适当地增加些人手。”

    “福爷也知道,我父兄过世之后,咱们毛家的进项是锐减了。这点才账薄上就可以看的出来。后半年的进项除了卖宅所得外竟几乎是前半年的零头。”

    “以前,我父兄每年两次的双屿交易,都能给家里面带来上万两银子的收益。可是现在,父兄已故、双屿被填,这项收益已经是断了,毛家必须要想其他的办法来增加点收益了,要不然就会坐吃山空了。”

    “趁着现在家里还有些银钱,毛烈想着过完年之后弄些产业出来,增加些家里的进项。毛家不以庄子为利、还要接济庄用,现在外贸收益断绝,光靠城里那几个店铺的收益,是维持不住整个庄子的花销的。”

    老管家表情一暗,点了点头:“也是,阿福刚才还当是老主人们在世呢。”

    看着毛烈的脸色也黯淡下来,老管家连忙说道:“阿福口拙,主人勿怪!还请主人明示阿福怎么去办。”

    毛烈收拾了下心情,考虑一番后对老管家说道:“我有一些想法了。民以农工商为生,现在咱们不以农为利、商路又基本断绝无利,就只能从工上面想想办法了。所以趁着又有流民出现,招收一些有手艺的流民来。”

    “流民们的手艺,要求是丝织、刺绣、木工、铁匠。农夫就不用招收了,毕竟咱们毛庄没有多余的田地来给他们耕种了。”

    “还有,要是有矿工也可以招收。矿工们都有把子力气,做些体力活还是很有用的。”

    老管家点了点头:“行,阿福知道了。”

    “我在宁波城里就看到好几个矿工了,想来容易招收得到。木工和铁匠,咱们庄子里就有几个,阿福再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