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治理国家,从来不是你想如何就如何。
管理是有方法的。
崇祯说道:“此事朕自有安排,韩阁老不必担心。”
“是。”
等众人退去,崇祯便换了一身常服,出了宫。
他自然是去孙承宗府上。
当崇祯再次见到孙承宗的时候,他自己也震惊了。
他记得自己是去年十月离开的,到现在,近九个月时间。
而在这九个月时间里,西北和辽东同时爆发大战。
他自己亲自前往前线,后方的军政基本上交给了眼前这个老人。
九个月时间,孙承宗仿佛苍老了二十年。
这是经受了多大的精神压力?
大明朝是没有宰相的,所有权力集皇帝于一身。
这九个月,孙承宗不断发布各种军政命令,这些军政命令都是皇帝没有签字的,却奏效了的。
这每一道命令上都签有他孙承宗的名字,每一次签字,都心中有万钧之力压下。
每一次签字,都是对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挑战。
每一次签字,都会引发京师无数官员的讨伐。
“老臣参见陛下。”
崇祯连忙过去搀扶住孙承宗:“孙大人不必多礼。”
孙承宗的手枯瘦如柴一般,在微微颤抖。
跟随崇祯一起来的御医为孙承宗把了脉,然后说道:“陛下,孙大人是劳心过度,伤了根基,此后当多加调养,并无生命之忧。”
孙承宗当然也知道自己死不了,之前大夫已经跟他说过了,主要还是太过操劳。
皇帝带御医前来,更重要的是以示恩宠。
这就很重要了,现在朝中都在弹劾他,而皇帝还带御医来,表示皇帝对他的态度很明确。
崇祯很客气地说道:“好,无大碍就好。”
“陛下,臣有罪。”
“孙大人为国为民,劳心费神,何罪之有。”
“臣”
“孙爱卿多虑了,朕不是那种听风就是雨的人。”
确实不是,不过有人却猜测,皇帝其实也想接着这个机会,让孙承宗自己提出离任。
为什么?
坐在这个位置时间太久了。
就算是头猪也能养一大堆的亲信,更何况孙胡子这种聪明的人。
就算他不愿意养,别人难道不会自己谄媚?
当然,他本人肯定很正直,可他下面的人能不能保证也一直正直,不会借着他作为靠山在军政体系里捞好处呢?
很多时候,政治游戏里,并不是说你很正直,很能干,就能稳坐泰山的。
汉武帝为什么换那么多丞相?
唐玄宗为什么一生换了26位宰相?
一个道理,这都是帝王权术。
孙承宗自己其实是知道的。
真正聪明的人,不是见到坑就躲,而是知道哪些锅该自己背。
见到坑就躲,以为自己很聪明,半点亏都不肯吃,尽想着在朕这里捞好处,朕要你何用,当朕是傻子么?
所以啊,张凡和孙承宗,君臣相知。
大家都知道对方的想法和目的,但不说破。
皇帝尊重这位老臣,这位在改革初期,为新政做出巨大贡献的大臣,也感激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而且眼下看来,自己是能得到善终的。
在古代做臣子,功成身退,是最好的结局。
第656章 妥善的安排(第二更)
六月的北京城就像一座火炉一样。
从孙府离开后,崇祯便坐着马车回紫禁城。
一路上甚是热闹。
冰粉店的生意异常火爆,许多人在排队购买。
另外,还有一些民间小贩推着推车,在叫卖着:“冰棍,山楂冰棍,解暑的冰棍!”
一群小孩子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欢声笑语围过去。
崇祯拉开窗帘,前面还有年轻的男子骑着自行车,载着女孩子,有说有笑。
另一边,又有一些看起来像大学学生的,三五成群,去酒楼里吃酒。
前面便宜坊的烤鸭生意依旧火爆。
甚至大夏天的,一些火锅店里也坐满了人。
短短的九年时间,北京城已经变了样。
就连路边的乞丐也少了很多。
看着那些孩童的欢声笑语,崇祯突然有些感慨。
这里的笑声,都是数月前,在辽河边,无数将士用血肉之躯换回来的。
也是在沈阳城外,无数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换回来的。
盛世从来都不会从天而降,必然有人站在熔炉旁边,不顾一切的纵身跃下。
燃烧一部分人的生命,换取和平和发展的空间,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复兴中华文明的伟大进程中。
这是大时代下,恢弘的篇章,是无数平凡人的史诗。
崇祯看见一个小女孩踮着脚,在好奇地打量那些洒满山楂的冰棍,她吃了一口,大大的眼睛都笑成月牙了。
也许,只是也许,她的父亲就是在沈阳城外战死的一位烈士。
他们的使命完成了,接力棒将会传到新的人手上,继续在风浪中砥砺前行。
王承恩打断了崇祯的思绪:“公子,需要买一些烤鸭回去吗?”
“去吧,秀英她们都爱吃。”
是啊,新政的许多人其实已经老了。
孙承宗、徐光启、李之藻、李天经他们都老了。
他们也该休息了,安享晚年。
每一个人,在晚年,都应该被温柔地对待,更何况他们是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
不过朕还年轻,还能折腾很多年。
过了一会儿,王承恩的烤鸭已经买回来了。
刚回到紫禁城,辽东就送来了消息。
准确的来说,是登州的袁可立送来了一个好消息。
六月十日,耀州城破。
鳌拜没有投降,但是逃走了,据说是连夜逃走的,逃得比兔子还快,明军追了好几天都没有追上。
不过耀州收复后,明军顺势而上,辽阳开城投降。
自从辽南基本收复。
当然,袁可立还在奏疏中提到了皮岛、义州目前的状况。
卢象升与义州的天武军挥师,双方正在和朝鲜大臣协商如何协助朝鲜反攻回汉城。
去年十月,多尔衮的骑兵越过义州军防,纵深进入朝鲜腹地。
明军是真的做梦都没有想到,朝鲜李氏居然如此不堪一击。
有多不堪一击?
陈新甲和刘兴祚:老子刚开完一个会,商议接下来怎么拆解了多尔衮的骑兵,你他娘的就败了!
这种神仙队友,大罗金仙来了都救不了啊!
搞得现在朝鲜内部已经快被多尔衮杀空了。
而皇太极的兵败传到多尔衮那里后,他俨然一副要取代朝鲜国王,自立为王的架势。
原本袁可立是打算向皇帝请求一部分援军入朝的,但既然卢象升的天雄军抵达了义州,请求援军就没有什么必要了。
既然朝鲜现在是这个局面了,崇祯干脆给袁可立回了一封信:让多尔衮再浪一会儿吧。
什么意思?
意思很简单,让多尔衮在朝鲜再多杀些人吧,杀完后,再动手。
怎么说呢?
以后也别设什么附属国了,就直接以省来管辖,省事。
朝鲜那边暂时这么定了,也不打算另外派兵,反正多尔衮也翻不出多大的浪花来了。
受到战争的影响,军委会最近加班加点,重新招募人马,制定编制。
例如京卫军的目标就是再新增五万人进来。
辽东的预备役有十万编入正规军里,另外二十万预备役混入辽东各个军镇中,参与战后建设,并且承担维护当地治安的重任。
总之,辽东重新回来,就不是用都司来治理了,得慢慢消化成一个省。
说到省,内阁也是忙成了狗。
辽东省的布政使谁来?
吏部提报了好几个名额,都是新政中有过政绩的官员,例如耿如杞、张梦鲸等人。
内阁也比较满意,不过都被皇帝扣留下来。
皇帝心中有人选。
谁?
内阁大学士刘鸿训,让他去。
毕竟辽东刚收回来,还有诸多问题,放一个内阁大学士在那里,要调动朝廷资源和人手会方便很多,许多棘手的民生问题可以快速解决。
至于辽东军备,当然是由袁崇焕做统一管理,这一点倒是不必过多去担忧了。
将辽东的行政一把手安排好后,剩下的人,就让吏部和内阁去操心好了。
至于辽东女真贵族、蒙古贵族、汉人大户的家产、田产,这些基本上都已经在清点了,户部的人也在路上了。
不过崇祯也没有做太多指望,辽东能有多少钱?
再有钱,也被皇太极花完了。
皇太极搞了那么多火枪、火炮,造了那么多钢盔,这些全部都需要巨资。
所以辽东的钱,是补充不了目前国库的赤字的。
都崇祯九年了,大明朝的轻工业体系已经建立起来,重工业也在慢慢发力,海外贸易也连线了起来。
这个时候,还指望抄家来填补国家空缺,这格局……格局小了!
听懂掌声!
安排了刘鸿训后,崇祯还安排了一个人。
谁?
顾炎武!
安排他这个精神小伙去干啥咧?
去鞍山,去踩铁矿!
为此,崇祯还专门召见了顾炎武。
顾炎武是犯过错的人,在煤矿案中。
但没关系,犯错不要紧。
如果一犯错终身不用,下面都不敢犯错了,做事就会唯唯诺诺,这不是好风气。
皇帝也要让其他人看看,犯错不要紧,犯错也有机会,只要能重新将事情做好,以后照样能晋升。
鞍山那地方,也该好好挖一挖了。
毕竟,时代变了,工业时代的大门,已经缓缓打开。
第657章 迫不及待作死的葡萄牙人(第三…
那么问题来了。
现在将鞍山直接交给顾炎武?
当然不是。
要知道,他是犯过错的人。
直接提拔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