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行。
在舞场上,男子可以要求女子伴舞,但女子不能主动要求男子伴舞。男
子邀请已婚女子跳舞时,应先请求其丈夫,得到许可后再与之跳舞。在跳舞
进行中,允许插入换舞伴,但绝不能两个男子或两个女子共舞。
当女子不愿和某男子跳舞时,可以有礼貌找个借口推辞,男子不能勉
强。
舞厅提供饮食时,男子应陪同女伴进餐,并负责照顾她。
男宾应主动邀请女主人或主人的女儿跳舞,以示敬意。
当女伴打算回家时,男舞伴要立即允诺,并略略送行。如果男子先行,
则应向女舞伴说明理由,请求原谅。
在离开舞厅时不一定惊动主人,可以不辞而行。但如果主人 就在附近,
就应先致谢,后告辞。
参加舞会后的一周之内,要给主人打电话或写信表示谢意。(6)使用
问候卡
问候卡是19世纪美洲社会中人们社会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源于欧洲。
… Page 67…
互赠问候卡的习俗是适应人们社交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情人节(圣瓦伦丁节)卡是历史最悠久的问候卡之一。1840年,美国商
人开始把圣瓦伦丁节卡片作为商品大规模生产,当时的制造商名叫埃丝
特·A·霍兰特。此后,圣瓦伦丁节卡风摩美洲大陆。
美洲圣诞节卡的生产也始于美国。1874年,美国当时大名鼎鼎的印刷权
威、德国移民路易斯·波朗首先在马萨诸塞之外印刷圣诞卡。第一年他把产
品运往英国销售,第二年开始在美国市场出售。一张张精美别致的卡片立即
吸引了人们,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19世纪美洲问候卡的特色是图案丰富多彩,当时有以《圣经》中的故事
为题材的图案,也有盛开的花朵、可爱的动物、吓人的妖怪和旖旎的风光。
此后,问候卡的花样不断翻新,用于一切重要节日和场合。亲友过生日,
可以寄张卡片祝他健康长寿;朋友结婚时,亦可用贺卡祝他幸福美满;病人
卧床可用问候卡祝他早日康复;有人远行可以寄卡片祝他一路顺风。
6。传统节日
美洲大陆自近代以来接纳了许多欧洲和非洲的移民,他们给美洲社会带
来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在美洲大陆上创造了新的文化,这种特色在美洲大
陆上创造了新的文化,这种特色在美洲大陆的传统节日中得到充分体现。
(1)美国人的感恩节
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美国人的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人要
为一年中受到的恩惠而感谢上帝。节日到来后,人们休假三天,连同星期天,
共有四天假期。每家人都高兴地团聚在一起,举行家宴,热闹非凡。
节日前夕,人们都要到市场上购买感恩节的必备传统食物——火鸡。火
鸡的做法是先在火鸡的肚内填满用核桃仁、玉米渣、香肠、洋葱、葡萄干等
做成的馅,外面刷上油。然后放在火上烤,烤至内嫩外酥时再浇上肉汁食用。
感恩节来源于一些英国移民在印第安村落定居一事。1620年9月,102
名英国移民乘“五月花号”木船,经过65天的海上漂泊。于11月21日抵
达美国马萨诸塞州科德角的普洛文斯顿。这批英国移民在普利茅斯找到了一
个被印第安人遗弃的村落,村前有辽阔的渔场,村后有已经开垦过的荒地,
山丘葱绿,溪水清澈,于是他们便搬到这里来定居。当时,移民们是白手起
家,缺衣少食,劳动又繁重,再加上天寒和疾病,第一个冬天便夺去了他们
半数人的生命,活下来的不到50人。1621年春,在邻近的印第安人帮助下,
移民们学会了狩猎、捕鱼、种植玉米和荞麦等,并获得了丰收。为了感谢上
帝赐予的丰收,并增强同印第安人的友谊,移民们于1621年秋天用猎取的
火鸡、自种的南瓜、玉米、红薯、苹果等制成美味佳肴,大摆筵席。附近90
名印第安人带着鹿、火鸡等礼品前来赴宴。庆祝活动进行了三天。第一天,
主要是宴席。第二天和第三天,举行摔跤、赛跑、射箭等各项体育比赛。晚
… Page 68…
上还举行篝火晚会。人们尽情唱歌跳舞。这样,年复一年,就形成了感恩节。
到1795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宣布将感恩节定为全国性节日。到19世
纪,这一节日便成为美国的民族节日。
此后,尽管全家团圆过感恩节已成为美国全民性的风俗,但每年到过感
恩节时,总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离家前往普利茅斯港,重温早期移民的艰难
历史。
(2)巴西人的狂欢节
在19世纪的巴西,每年2月下旬,全国各地都要举行为期三天的狂欢
节。人们举行游行,举办舞会,热闹异常,其中以里约热内卢的狂欢节最为
有名。
在里约热内卢,节日到来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和广场变成了节
日的舞台。人们可以不拘礼节,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种族和阶层,相聚在
一起,载歌载舞,尽情欢乐。白天在明媚的阳光下,夜晚在缤纷的焰火下,
一队又一队簇拥着节日“国王”和“王后”的游行队伍川流不息。在游行队
伍中,不少人还戴着滑稽的假面具,脚踩高跷,身着艳丽的服装,以乐队为
前导,表演着各种以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滑稽剧、讽刺
剧;表演着包括印第安人、黑人舞蹈在内的各种民族舞蹈。在狂欢节上,桑
巴舞曲的主旋律,更是响彻天空,激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据考证,桑巴舞曲起源于非洲西部海岸,16—18世纪随着被贩卖的黑奴
传到了巴西。随后,桑巴乐曲吸收了印第安人、葡萄牙人的舞蹈和音乐成分,
就演变成近代的桑巴舞曲。这种舞曲的特点是旋律紧张,节奏铿锵有力,人
们随着乐曲舞蹈时会感到自身每一块肌肉似乎都在抖动,很快就会沉浸在无
比欢乐的兴奋之中。“没有桑巴舞,就不存在狂欢节”,这成为巴西人的普
遍看法。
(3)达拉斯哥尼人的亡人节
在墨西哥境内的柏克亚洛湖区,居住着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达拉斯哥尼
人,每年11月的1日和2日,是他们纪念先人的亡人节。达拉斯哥尼人性
格开朗,在别的民族看来祭奠先人应是悲哀的事,而他们却认为应是欢乐的
事。因此,达拉斯哥尼人的亡人节就成了一个活着的人们的狂欢节。
节日活动从11月1日下午开始,人们在房间里、道路旁、田野上、墓
地边都插上祭奠亡灵的橙黄色的“赛柏苏切”花,这种花能发出阵阵幽香。
夜幕降临后,人们扶老携幼汇集到柏克亚洛湖的哈尼西奥岛上,这里是举行
“亡灵之夜”仪式活动的中心。在整个小岛上点起献给亡灵的一行行斑驳陆
离的蜡烛,一排排五光十色的花灯。夜深了,狂欢时刻到来了,穿着花花绿
绿服装、戴着各种假面具的男女青年就在坟墓旁边,面对着先人的墓,伴着
悠扬的乐曲声,跳起狂欢之舞。人们认为,活着的人们这样热烈而轻快的舞
步,会唤醒那些已经在地下长眠的多年的祖先亡灵。
午夜过后,人们认为,应该让“亡灵”休息了。于是,一对对小伙子和
… Page 69…
姑娘环绕着小岛漫步细语,年长的男女和孩子则留下来守护亡灵。
当东方破晓时,欢乐的亡人节结束了,人们开始陆续离去,在墓地上留
下的是沐浴在旭日下的橙黄色的“赛柏苏切”花瓣。
到了19世纪,达拉斯哥尼的亡人节逐渐成了墨西哥许多民族的共同节
日。祭奠活动的形式也增多了。人们除了在墓地上举行狂欢活动外,还要在
家中摆宴席,设祭坛。在11月1日这一天,墨西哥的许多地方,特别是印
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各种甜食,象糖水果、糖纪念碑、
糖人和糖骷髅等。还把面包做成各种形状,然后用色彩艳丽、对比鲜明的彩
糖条装饰起来,形成各种花纹。这些食品不仅用作祭奠的供品,而且供节日
期间人们享用。
亡人节期间,首都墨西哥城的祭奠活动别具一格。各家面包店、糖果店
的橱窗里都要画上人骨架和骷髅,或摆上糖骷髅。在亡人节这一天,墨西哥
城所有剧院的喜剧节目一律停演,而是上演名为《胡安·特诺里奥先生》的
悲剧。该剧以敞开的坟墓而告终,最后的台词是:“死去的人快回到坟墓里
去吧!让活着的人更聪明起来吧!”
(4)加拿大人的冰雕节
19世纪时,在每年的2月,在加拿大的山城魁北克,都要举行传统的冰
雕节。
冰雕节来临时,整个魁北克城披红挂绿,呈现一派节日景象。人们都穿
着鲜艳的防寒服,拥向街头,翩翩起舞,欢度冰雕节。来自各地的冰雕好手,
要在一起进行冰雕比赛。选手们在规定的雪方或冰决上,用3天的时间雕出
自己的拿手作品。那些有独创性、造型美、技术高、获得公众好评的作品,
将受到奖励。整个冰雕节的活动要持续到3月上旬冰雕作品开始融化为止。
(5)圭米人的节日
圭米人是巴拿马的主要土著民族之一。19世纪时,在每年的雨季之后,
圭米人都要举行为期三天的庆祝活动。
节日前,猎手们要特意到林中打猎,为客人们准备美味肉食。村落中所
有的姑娘则兴高采烈地聚集在一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