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太妃踌躇道:“艳娘身上的伤可好了?”
“好了。”方艳温声道,犹豫了一会儿,又道:“师傅。”
方艳这一世开蒙就是拜托了刘太妃,如此称呼也没有任何错误。
刘太妃好长时间没有见过方艳,方艳也许久没有见过刘太妃。
此时细细地互相打量,只见刘太妃依然是乌黑的鬓发,凝白的肌肤,一身极素朴的衣袍穿在身上依然是一派雍容华贵。
而方艳忙忙碌碌,又兼之受伤养伤,形容难免有些不讲究,和刘太妃一比,简直如同丑小鸭一般。
程月儿一向是协调后宫中复杂关系的能手,此时却微笑着看她们寒暄。
刘太妃拍拍方艳的手,道:“先帝殡天了,我父也自取灭亡,然而这宫中的日子竟好像没有任何变化。”
宫中无岁月,因为每一天的日子过得都是循规蹈矩一成不变。
方艳心知这一节就算过去了。
这个时代的女人总是很善于认命。父亲送她入宫,丈夫要她生子,父亲又要拥立她的孩子为帝,然后身败名裂,她看着,却无能为力。
程月儿道:“还是有所不同的,现在世平世安都在,宫中也有了些人气。”
方艳闻言也是欣喜一笑。
“世平的妻子不是也在宫中?”
刘太妃淡然的语气中掩不住骄傲和欣赏:“那也是个好孩子,只是今日她身体不适,在我宫中将养。”
方艳沉『吟』片刻,问道:“她识过字吗?”
这话或许有些不可思议,堂堂一国皇子的发妻,怎么能不识字呢?
这还真不一定。
但凡有些家教的诗书人家,多是不教家里的女孩子认字的,刺绣女工什么的倒是教得多。
就算家中长辈父兄是有些见识的,请了先生开蒙,出去了也是不能说的,读过四书五经也只能谦称读过女诫,识几个大字儿。
方艳年幼时,为了不让她见识浅,当时程月儿和刘贵妃多次召见命『妇』带着自家的女儿进宫,她是了解现在的闺阁女人的。
刘太妃叹息一声:“我在教,不过她年岁尚小,脑子灵活,人又刻苦,学起来也不难。”
方艳点点头,没有费心思问为什么不是方世平教。
既然如此,她也方便开口:“教一个也是教,教两个也是教。师傅你愿意多教几个弟子么?”
刘太妃闻言大奇,她一个困在后宫里的太妃,下半辈子都离不开皇宫的一亩三分地,本来方世平如果外封做了个闲散王爷,还能把她给请出去,可是现在方世平也被软禁宫中,她自觉未来是没有半分变数了。
可是艳娘这孩子——
“你又想要做什么了?”
程月儿也看过来。
方艳大大方方一笑:“我打算办一所女塾,地址就定在国子监旁边。”
国子监旁边正好有一处大宅子,主人在刘党一案中倒下了,那宅子现在收入国库,封存得严严实实。
刘太妃顾不上别的,动作一时有些失态:“我要是做了女校的老师,就能出宫了?”
方艳大笑:“就算没有女校,你若想出宫,和我说一声不就是了?”
程月儿稍显稳重些:“你是想要教闺阁女子识字吗?”
刘太妃心思转得飞快,闻言道:“识字是要识字的,可是光识字也没什么用。姐姐你掌管中宫,自然知道本朝财政紧缺,宫中一应用度也是节省了再节省。如果单是教她们识字,办一所女塾花费不少,岂是能做的?”
程月儿稍稍一算,方艳长到现在,唯有当初念书的时候笔墨纸砚一应花费极多,连忙叫道:“确实如此,念书的花销太大了。”
刘太妃陷入了沉思:艳娘此举定是因为前朝百官不合心意。武曌之时,上官婉儿掌管宫中制诰,封为昭容,艳娘莫不是想要扩充后宫以作储备?
方艳却并不知刘太妃在想什么,听了程月儿的担忧,大笑道:“念书花销虽大,我却也还供得起,不怕她们把我给念穷了的。”
刘太妃定定心,道:“既然艳娘你已经有了主意,姐姐你只管听着就是,总归能出宫便是好事。”
程月儿点点头:“确是如此,当年我父亲送我入宫选秀的时候,经过十里巷,吃了一碗柴家的阳春面,也不知到了今天他们还在不在?”
刘太妃笑她:“都二十多年了,想必是不在了。不过我当年做姑娘时常点餐的那家酒楼还在,我倒可以带你去尝尝。口味虽然比不得宫中,胜在周边风景不错。”
说起这个,她不由想起当时父兄仍在的情景,神『色』黯然。
程月儿敏锐地注意到了她的情绪低落,拍了拍她的手臂,没再说什么。
见她们已经开始遐想出宫之后的种种,方艳莞尔一笑,心中却有些懊悔为何不早点带她们出去逛逛。
这时旁边翻书的方世平却也带着方世安凑了过来:“我能去吗?诗酒风流孤是这天下称得上数的。”
方艳呵呵一笑:“你那水平若是称得上诗酒风流,那我怕是李白转世了。”
刘太妃脸『色』一凝,威严道:“你的水平也能做人老师的吗?师者,达者。我看你沉『迷』那些不入流的小品文,成日里品茗『插』花,有没有一点样子,再过几日,连你妻子都要超过你去。”
方世平悻悻然站直受训,脸上却仍不服气。
方艳拉回话题:“这所女塾不会太小,位置放在国子监旁边,就是因为我打算将它办成国子监那种规模。以后源源不断地为朝廷提供人才。”
饶是这里的几人都对方艳了解很深,此时却也都吃了一惊:“你是想要女子入朝为官?”
方艳反问道:“女子入朝为官怎么了?我当年正是如此做的,法无禁止即自由。”
可是——
你不一样呀。
众人如此想道。
方艳并不这么想,她想起专门让人收集的资料,眼神幽深:“自从清平记传唱以来,今年全国各地共计有四名女子参加科举,其中三人考取了秀才。”
她能做的,是在上面维持好这个制度漏洞不被人为的堵住,必要时提供助力,但是最终起决定『性』力量的,还是那些不甘于平凡的平凡女人们。
第54章 时疫()
计划虽然定下; 场地之类也都准备好了,但是前路仍然困难重重。
只听程月儿喃喃道:“我还想教她们刺绣呢。”
刘太妃反驳道:“既然是要入朝为官; 自然是要教四书五经的。”
方艳道:“四书五经要学,但是不能只学四书五经。具体的教材另行商议; 但是不能学成书呆子。国子监的书呆子还不够多吗?”
刘太妃突然想起一个问题; 又道:“学生们从哪里找?”
女塾不同于国子监; 招生就是一个大难题。家里稍微懂点儿诗书礼仪的; 都不愿意让女孩子家抛头『露』面; 随着方艳崭『露』头角,倒也有些人敢于效仿; 但是那仍然只是极少数。
国子监可是从全国招生的,能在里面读书的,若非天资过人,就是家世高贵。这女塾要是想办成国子监; 可得好好好好思量思量。
方艳早有定计:“先期招人,不拘身世学识,先招够两百人。只是年纪得小; 还得聪明。最好等四年后就能出成绩。”
刘太妃迟疑道:“四年…这读书人读书; 都是寒窗十年,四年怕是不够啊。”
方艳道:“所以得挑聪明的; 这第一批人就是得让天下人知道; 女人读书一样能出头。所以这些人必须非常优秀。”
这一宿刘太妃和程月儿都没睡好。
刘太妃是见到了自己一腔才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彻夜辗转; 为未来定计。
程月儿却在止不住地为方艳担心; 方艳所做的事儿,桩桩件件都非常人所为,她有些害怕。
方艳在『露』深夜沉之时,回到寝宫休息,却睡得十分香甜。
刘建安的案子接近了尾声,该杀的都杀了,该查的都查了,该警告的也都警告了。本届科举也接近尾声,从她翻阅的卷子来看,颇有几个很不错的人才,她心舒气广,一觉睡到天明。
小太监上前唤醒了她,声音细微柔弱,但是却足够有穿透力。
她半闭着眼睛让人给她洗漱,梳头,换衣。
完全清醒过来的时候,刚好坐上了大殿中的龙椅。
小太监中气十足地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有人奏道:“臣有本要奏。”
是太医署的人。
“说。”
“陛下,近日京中大风,风寒流行,有疫病之危,当尽早防范。”
方艳的目光从冕旒的十二串白玉珠织成的阴影中看过去:“此时早有定例,为何不依例而行?可是有什么事要讲?”
那太医署的人恭恭敬敬,语调平稳,说道:“御医中有声名广播者刘素珍,献上医书十二卷,专治温病,请陛下阅览。”
方艳一听,笑了:“朕又不通医术,如何阅览?既是刘老写就,想必是一册足以流传千古的岐黄圣典,这种时候呈上来,可是专治时疫,恩泽百姓的书么?”
“陛下圣明,臣等请求将此书付梓,传播于万方之地,以救百姓于危难。”
方艳点点头:“既然如此,自去办理。”
“谢陛下。”
那人退下了。
又一人站出来:“臣有本要奏。”
户部的。
“讲。”
“罪臣刘建安府中财务清点完毕,共有黄金一万二千两,白银一百五十万两,字画书籍共计一千三百零二,房屋宅邸四十所,田地一万九千七百亩,布匹三万匹。其中先帝御赐笔墨九件,请陛下定夺。”
从他说到黄金一万两千两时,方艳就忍不住坐直了。
等他报菜名一样报完了所有查抄的财产,方艳心中已是十分震惊。
要知道本朝一年的军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