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古代中期文化教育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荀子是一位朴 

  素的唯物论者。他在哲学上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无 

  神论的思想,反对迷信,否定鬼神,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和“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人定胜天的光辉思想。这种人定 

  胜天的积极思想,是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反映。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对先秦诸子学说作了全面深刻地批判和总结,是 

  先秦儒家中最后的一位大师。在教育思想和理论方面,他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概括如下: 

       ①性恶论和论教育作用。荀子以性为恶主张“性恶论”,这是荀子学说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 册,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94 页。 


… Page 88…

和孟子思想不同的突出特点。荀子在他写的《性恶篇》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 

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明确地提出了人性恶论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原来就是恶的,人之所以能为善,是靠后来的努力所为, 

由于学了礼义而懂了礼义,恶性也就转变为善性了。他以为人生而有欲,有 

欲必争夺,并且在人性中生而就具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不 

好的情欲,所以人性是恶的。这种说法和孟子讲的人性善,从本质来说都是 

唯心主义的。但是,荀子人性论思想中所包含的“善者伪也”的思想,却是 

有积极意义的,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因素。 

     在教育方面,荀子特别重视教育的力量,认为教育可以起到“化性起伪” 

的作用,甚至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可看作是教育的结果。他说:“我欲 

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惟学乎!” (《荀子·儒效》)荀 

子在论证教育作用时,以环境对自然物影响为例,来说明客观环境对人成长 

的作用。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 

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 

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环 

境和教育相比较,他以为教育的作用更大。他说:“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 

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劝学》)。这意思说,无论是南方的吴、 

越,还是北方的夷、貉,他们子女出生时哭声相同,长大以后习俗言语却不 

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教使之然也”,是教育造成的。人在受教育的过 

程中,荀子强调人的不断努力,他把这种主观作用称之为“积”。 

     荀子在重视教育对人性发展过程起的作用同时,也注意看到教育对社会 

的作用,把教育看作为政治斗争的主要手段。他说:“不教诲,不调一,则 

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犯) 

也? (《荀子·强国》)。荀子认为,教育可以统一人民的思想,使他们协 

调行动步调一致,达到巩固强大国家的目的。他的这一思想是战国后期社会 

走向统一历史发展趋势的反映,但他过高地估计了教育的作用。 

     ②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荀子提出以培养士、君子和圣人作为教育的目 

标,而学为圣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 

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荀子·劝学》)。又说:“彼学者,行之, 

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 

哉!”(《荀子·儒效》)“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为无方之民也” 

 (《荀子·礼论》)。从这些话来看,反映出荀子从为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着 

想,要求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君子到圣人的治国理政的各级各种治术人才。 

     根据“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的教育目的,荀子具体规划了施教的内 

容:诵习 《诗》、《书》、《礼》、《乐》、《春秋》,指出:“《书》者, 

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也,类之纲纪 

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他 

认为,当时儒家之书包含了天下学问的全部内容,学好了《诗》、《书》、 

 《礼》、《乐》、《春秋》,学问就有了基础。此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 

儒家经书作为对人进行教育的基本内容,荀子在初始的奠基作用是应予以肯 

定的。 

     ③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荀子所著的 《劝学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 

育论文,他用儒家观点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教育问题,给我国文化教育史留下 

了一份珍贵遗产。《劝学篇》列为《荀子》一书的首篇,文中阐明了教育和 


… Page 89…

环境对人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规定了教育目的和内容,揭示了教学原则和方 

法,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尊师近师的主张。现在,我们把荀子在《劝 

学》、《解蔽》、《儒效》等篇中,论及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择 

其要点内容归纳为下述几条: 

     立志有恒 《劝学篇》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 

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就指出了学习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劝学鼓励人们去学习。荀子同样重视人的立志问题,要求人确立“冥冥之志”, 

树立精诚专一于学的信念。他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 

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这意思是说,若没有专心致志精神的人, 

在学习上就难以取得进步成绩;若不能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也很难于做 

出一番出色的事业。志向确立之后,学习还要贵在有恒,要有刻苦努力坚持 

不懈的精神。荀子以雕刻为例,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断;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劝学》)。这些话流传下来,已成为人们在工作和学习时,严格 

要求自己的著名格言。 

     虚心专一 荀子在《解蔽篇》中指出:在学习和求取知识的过程中,要 

有“虚壹而静”的学习态度。“虚”就是虚心,“不以所已臧(藏),害所 

将受”,不要以先入之见或已有的习惯妨害接受别人的意见或者新知识。“壹” 

就是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学习时用心专一,不一心两用。“目不能 

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劝学》),在同一个时间内,集中注意一 

件事情效果比较好些。“静”就是静心,“不以梦剧乱知”,学习和思维不 

要做没有根据的想象,也不要受剧烈感情波动的影响,心情镇静有利于学习 

和思考认清事物。 

     善假于物 荀子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善于利用前人总结的知识 

经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不断创新。他说,借助于车马行走的人, 

并非是他们善于走路,却能远行千里;借助于舟船渡水的人,并非是他们擅 

长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和普通人之间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和利用外物罢了。荀子认为,一个人善不善学会利用客观 

条件和已有的工具,对他的学习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如果善于借助客观条件, 

就会比不善于借助外物的人,学习进步会快会大些。他教育学生,一要“学 

莫便乎近其人”,简捷的方法和直接的途径是向你崇敬的人学习;二要“居 

必择乡,游必就士”,居住要选择乡邻,交游要接近贤士,多从良师益友处 

获取教益,避免不良习俗的浸染。 

     学以致用 荀子对于学习的过程也有深刻的认识。他说:“君子之学也, 

入乎耳,箸 (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蠕)而动,一 

可以为法则。”(《劝学》)从这段话来看,荀子是把学习过程分为四步进 

行的:首先,“入乎耳”,这是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刺激,从而获得所 

谓感性知识;其次,“著乎心”,这是把接受的外部刺激,即感性认识在头 

脑中加工而成所谓理性认识;第三,“布乎四体”,这是由脑神经发布命令, 

传至身体的各个部位;最后,“形乎动静”,这是身体各部位按着神经号令, 

表示出反应的动作。这也就是他所说的闻、见、知、行四个学习环节,即“不 

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 

止矣” (《儒效》)。学习的过程从“闻之”、“见之”到“知之”,最后 

到“行之”学以致用,才算结束完成。荀子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以致用的认识, 

是符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这些见解是可贵的。 


… Page 90…

     ④重视教师的作用和地位。在先秦诸子中,竭力提倡隆师尊师,重视教 

师的作用和地位,这是荀子教育思想的特色。 

     荀子在《修身篇》中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他认为良师益友是求学的助力, 

所以把师友的作用看得很重要。在工作和学习中,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教人以 

知识,还能以人格身教感化育人。在荀子看来,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他把教 

师看得比礼还重要。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 

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修身》)充分肯定了教师在改变 

人的本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