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烽戎底定(第二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又都是宽厚的长者,比赵普、卢多逊好处多了,所以百官大都表示拥护,有几个不甚拥护的,也找不出什么理由反对。只有吕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才中进士,六年时间竟然做到了副宰相,自然有人不服,就算是个状元,也未免升得太快了。他头一天进参政堂,就有人对他指指戳戳。

  “看他那土里土气的样子,凭什么做参知政事!”

  “还不知道是登着谁的肩膀爬上去的!”

  陪同吕蒙正前往的崔仁冀朝几个朝官瞪了两眼,随吕蒙正来到堂中。

  “当惯了翰林学士,如今乍入参政堂,大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呀!”吕蒙正颇为感慨地自语了一句。

  崔仁冀接着说道:“吕参政尽管专意运筹庙谟,下官管不得别人,但刑部一司敢有违参政之命者,下官定会重重责罚!参政如此严于律己,居然有人还敢出污言秽语,连下官都气不过了!”

  “污言秽语?”

  “吕参政没听见刚才那几个人胡说八道?礼部那个……”

  吕蒙正急忙打断崔仁冀:“崔大人不必说了!”

 
 
 
  “吕参政总得知道是谁在那里诋毁谩骂,日后也好有个防备呀!”崔仁冀觉得凡事知己知彼乃是天经地义,不料吕蒙正心平气和地说道:“一旦知道谁在辱骂本官,那就不是防备了,那将会一辈子忘不了他也放不过他,看见他就会别扭,这也是人之常情嘛!为了不给自己找气生,倒是不知道为好!”

  崔仁冀听罢大为感叹:“吕参政如此胸怀,真让那些小人们无地自容!”

  第二天,赵光义把李昉、李穆、吕蒙正、曹彬、柴禹锡诸人召进暖阁,人都到齐,开口说道:

  “如今中书改组,朕很想听听几位爱卿有何施政的新思路。”

  李昉率先奏道:“臣先奏个最小的事,也是最大的事。臣还记得陛下初登大位时,力主当年便改国号为太平兴国,取天下太平、国家振兴之义。如今八年过去,国家已经一统,这是陛下武功之业,必将焜耀万古。然而臣以为京都日下之地如今并不太平,不论是谋反还是谋逆,总之是一乱接着一乱。眼看明年就是太平兴国九年,九为阳数之极,说不清还会出什么乱子。以臣愚见,不如更改年号,预示个真正的太平!”

  “这个主意甚好!”曹彬紧接着表示赞成。

  赵光义下意识地看了看曹彬,揣测他为什么如此赞同李昉的意见,是为这几年赵氏宗族接连死人感到恐惧了?还是另有他想?他可不是个喜好抢先表态的人啊!

  不管赵光义怎么想,曹彬又说道:“臣意以为改个平和一些的年号为好,比如雍啊,穆啊。”

  李穆笑道:“曹枢密把年号都说到下官头上来了,还是不要叫穆吧。臣记得读《昭明文选》时,张衡的《东京赋》里有句话,叫‘百姓同其饶衍,上下共其雍熙’。虽然张衡说的东京不是如今的汴京,取它个音相谐,有何不可?既然东京的百生同其富饶,君臣上下一片雍容和气,何不就改为‘雍熙’,至少应了曹枢密提到的‘雍’字了!”

  赵光义瞅瞅吕蒙正,问道:“吕爱卿,你可是翰林出身,感觉如何?”

  “臣与李丞相和曹枢密颇有同感,更赞成李穆李参政的高见,不过还是请陛下裁夺!”吕蒙正附和一句。

  赵光义笑着摇摇头,说道:“现在朝廷宁静,朕打算用兵契丹了,不夺回燕云十六州,朕死也不能瞑目啊!依朕的意思,是想改个广和、圣功之类。不过既然列位爱卿异口同声,朕也就不再固执了。”

  “陛下要用兵契丹?”柴禹锡对赵光义这句话颇感兴趣,不由问道。

  赵光义微微点头,却瞥见李昉一副不以为然的神色:

  “陛下,马上用兵契丹是否合宜,还请度之。今年夏天澶州黄河再次决口,百姓损失甚重。臣还听说西夏的李继迁跑到地斤泽以后,聚集亡命,扰我边民,西北沿边还不宁静。前些天臣见到钱俶,见他忧形于色。臣问他有何不快之事,钱俶说今年夏天两浙大旱,百姓艰难。还有张洎出使高丽,约其王与我共击契丹,其王漠然置之。综此而言,臣以为还是先以‘雍熙’为首务,待国力再强,动手不迟!”

  “李丞相又在旧调重弹了!”赵光义想起三年前北征契丹,驻在大名府时,李昉、张齐贤就持这个主张。此事众说不一,议了半天,还是没有结果。看看天色不早,赵光义说道:“各位爱卿请回吧,容朕再仔细考虑。”又看了看柴禹锡,说道:“你且留下,朕还有件事要问你!”

  众臣散去,暖阁里只剩下赵光义和柴禹锡两个人,旁边伺候着的阎承翰也知趣地退到门外。

  “朕要问你一个人!”赵光义直入主题。“朕把你放在枢密院多年,你以为曹彬这个人如何?”

  “陛下!曹枢密一向谨慎持重,先公后私,深得朝臣和众将士们的爱戴。这样的人,想挑他的毛病也挑不出来呀!”柴禹锡如实禀奏。

  赵光义又逼问了一句:“他和赵普关系如何?”

  “二人的关系十分融洽。”

  “你说曹彬深受将士们爱戴,有何为据?”

  “曹枢密是个深体士情的好元帅。”柴禹锡把曹彬如何关爱士卒,以羡余和己俸犒军等事给赵光义讲了一遍,看来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赵光义沉思了片刻,对柴禹锡说道:“朕想让你担任枢密使。”

  柴禹锡听罢大惊:“陛下莫非要罢黜曹枢密?”

  “哪有士卒们喊元帅万岁的道理!”赵光义显然对此事耿耿于怀。

  “陛下!”柴禹锡声音有些颤抖。“陛下如此信任臣,臣何尝不欲得枢密之职?可是今天,臣万死也不敢领受!曹枢密为国家爱兵,本没有错,至于个别校卒失口错喊,以臣对曹枢密的了解,绝不是曹枢密有意为之。退而言之,如果臣真的顶替曹彬担任了枢密使,天下将帅能服臣吗?”

  “你真的不想替朕掌管枢府?”赵光义有点儿动气。

  柴禹锡低头高拱,答道:“陛下,臣岂能不愿担任枢密使?只是臣不敢顶掉曹彬,也不忍心顶掉曹彬,如此重大的决策,陛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啊!”

  “好吧,朕给你十天时间考虑,要么做枢密使,要么什么也不要做!”

  “陛下!”柴禹锡眼里充满祈求。

  赵光义抬了抬眼皮,缓缓问道:“想通了?”

  “陛下!臣既不能做枢密使,也不能什么事都不做!”

 
 
 
  赵光义朝他挥了挥手:“退下吧!”又朝阁外喊道:“阎承翰!”

  “微臣在!”

  目送柴禹锡退出阁门,赵光义吩咐阎承翰道:“宣侯莫陈利用进殿!”

  柴禹锡不领情,赵光义的确没有料到。不过细细一想,这柴禹锡倒真算条好汉,面对枢密使这样一个高位,居然抵死不受,若是换了别人,巴不得叩头谢恩呢!想到这里,赵光义不由对柴禹锡生了些敬意。再回味他的话,也颇有些道理。从柴禹锡刚才的态度,便可以体会到曹彬威望确实不轻。可越是如此,就越让赵光义心头打鼓。他倒要试一试,如果动了曹彬,会不会真的山崩地裂。

  “臣侯莫陈利用叩见陛下!”

  “起来说话!”赵光义叫了一声。“有件事要你到外头快马跑一趟。曹枢密请求出镇外藩。你到大名府问问潘美,再到相州、定州、镇州问问郭守文、崔彦进和宋偓,看他们几人意见如何。记住,一是要密谈,二是要尽快赶回来!”

  侯莫陈利用听罢,心里乐开了花:多好的机会呀,皇上显然是想除掉曹彬了!曹彬一走,不管谁做枢密使,自己升他个副使干干,总算有希望了。既然是让他“密谈”,那就更好了,那还不是自己说什么皇帝信什么!

  “遵旨!不知陛下让臣什么时候启程?”

  “明日一早!”侯莫陈利用走了不到十天,让赵光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一天散朝之后,赵光义刚在偏殿坐定,曹彬求见。

  “陛下,臣近来心力交瘁,也想像赵普赵丞相一样,找个清闲州郡养一养身体。”

  赵光义立即猜到,一定是柴禹锡把自己的意思透给了曹彬,这让他十分为难。然而此时他必须假装什么都不知道,故作惊诧地问道:

  “曹枢密何出此言?前几天朕不是刚刚说过要出兵攻打契丹吗,你走了,岂不让朕缺了心腹大将?”

  曹彬很有分寸地回答道:“陛下无须担心,臣只是想休息一段时间罢了。陛下何时要臣带兵出征,只需一声令下,臣拍马便可回朝!”

  “曹枢密是大宋朝的勋臣,要说休息早该休息了,只是朕舍不得你走啊!”赵光义一副满含深情的样子望着曹彬。

  “陛下若是舍不得让臣离开汴京,臣就在京师以北找个州郡,一来离京城不远,一两天的马程;二来如果陛下发兵攻打契丹,臣就地整军,还省得从京师远行!”

  “你是说郓州?”赵光义听出了曹彬话里的意思,问道。

  曹彬坦然一笑,点了点头,态度十分平和,看不出一丝一毫赌气的形迹。赵光义沉思片刻,说道:“曹枢密既有此想,朕也不好拂你的心意。只是京师到郓州也有三四百里之远,曹夫人还是留在京师吧,不要让她跟着你苦苦奔走了!”

  “遵旨!”曹彬拱手领命道。“那臣回去打点一番就告辞了!陛下一定要多多保重龙体呀!”

  曹彬刚出殿门,赵光义气急败坏地对阎承翰叫道:

  “告诉中书舍人张洎,让他立刻草拟一道柴禹锡知沧州的诏旨。张永德不是到雄州去了吗?让柴禹锡替他的缺!快去!让他写完今天就传旨!”

  “遵遵遵旨!”阎承翰心里一阵紧张,说话都结巴了。刚出殿门,与急急进殿的侯莫陈利用险些撞上。侯莫陈利用进殿叩拜之后,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