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以色列史综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五一:以赛亚在乌西雅王崩的当年接受呼召(或者是重新的任命;赛六1~8),他可能在稍前的时候已开始工作了。他继续在约坦、亚哈斯和希西家治下事奉(赛一1)。

注五二:自主前七三五年他接管当政(约坦仍存活四年),直至主前七一九年,他的儿子相继接掌政权(亚哈斯仍然存活四年)。参考Stigers,见前,八八~八九页的讨论。无可否认的,亚哈斯与希西家的年代发生困难。参考Payne,BS,126(1969),四○~五二页此处讨论主要难题的处理方法。这种所提供的日期似乎最能吻合圣经的证据。

注五三:关于理由,参考Stigers,见前,八七~八八页。

注五四:在他七三四~七三二著名的战役中;参考第十三章,三六○页。

注五五:可能在围困的时期中,发生一些重大的战役,才能解释丧失生灵的原因。根据以赛亚书七章6节,盟军虽然有意立他比勒(ben  Tabeel)代替亚哈斯。参考Bright,BHI,二五六页,注十一。

注五六:俄德在撒玛利亚与大军相遇,而那些俘掳则披送往耶利哥蒙释放。显然因为没有将他们直接解回耶路撒冷,避免了一些困窘的场面。

注五七:证据如下:(1)列王纪下十八章13节说,他在位十四年的时候,西拿基立举兵袭击,而按亚述的记载,这次的袭击是在主前七○一年,因此,希西家的统治始于主前七一五年。但(2)列王纪下十六章1~2节明说,亚哈斯自比加统治十七年后(主前七三五年),只执政十六年,因此,日期大概是主前七一九年,在七一五年前四年。答案可能是希西家在七一九年接掌大权统治,而亚哈斯则活至七一五年,列王纪下十八章13节提到年代是从希西家独自执政的那一年关始计算,参考Stigers,见前,八六~九○页。泰利(Thiele)忽略了希西家的摄政期间,因此未解释列王纪下十八章1节、9节、10节的年代问题。

注五八:当时,希西家可能只有十二岁;参考Stigers,同上,八三页。注意列王纪下十八章1节、9~10节的年代说明是根据希西家,而不是根据仍然存活的亚哈斯的。

注五九:亚撒(王上十五11)、约沙法(代下十七3)和约西亚(王下廿二2)都得着类似的称赞,但亚哈斯前任的四位好君王约阿施、亚玛谢、乌西亚或约坦则没有被称赞。事实上,圣经说明,亚玛谢「不如他祖大卫」(王下十四3)。大卫的所作所为自始至终成为后代君王的准绳。

注六十:庆典可能在希西家第一年举行(代下廿九3),这大概是他独当一面的那一年,即主前七一五年。撒玛利亚早在六年前已失陷,因此,他们可以邀请远至北方的但。可见希西家曾竭力在以色列进行改革,正如他改革犹大一般。参考Keil,KDC,Chronicles,四五四~四六二页,但他认为改革以色列是希西家统治后期的措施。

注六一:在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之后(七四五~七二七),是撒缦以色五世(七二七~七二二),然后是撒珥根二世;参考第十三章,三六○~三六二页。

注六二:撒珥根的碑文记载,大马色与撒玛利亚也有份于哈马所领导的暴乱;参考Ricciotti,The History of Israel(2d  ed.Trans。;Mil…waukee:Bruce Publishing Co。,1958),三五六~三五七页。

注六三:乌拉图族是亚述多年来强大而麻烦的敌人;参考E。A。Speiser,Introduction to Hurrian(AASOR;20,1940~1941)。

注六四:自提革拉毗列色在主前七三四年蹂躏迦萨后,亚实突显然挺身而出,领导反叛。埃及的第二十五朝代应允协助叛变,而撒珥根记载犹大、以东和摩押也被邀参与。然而,撒珥根平息暴乱的时候,埃及的协助并未兑现,甚至当叛军的领袖逃奔埃及求荫庇的时候,竟被解送到亚述手中!参考ANET,二八六页的内容。

注六五:他没有入盟可能是得以赛亚的忠告;参考以赛亚书二十章1~6节。

注六六:领导权现在由推罗肩负,因为迦萨与亚实突在主前七一一年已元气大伤,无能加入任何联盟了。但亚实基伦和以革伦也加入。以革伦帕王地(Padi)因为拒绝联盟而被废。参考ANET,十八七页。

注六七:在燧道口发现的碑文说(有关内容,参考ANET,三二一页),发掘的人自两端进行工作。他们相接的地方显出凹凸不平,但是他们计算斜度及方向的技巧是令人惊讶的。碑文说燧道的全长是一千二百肘。现今所测量的长度是一千七百七十七尺(也有认为是一千七百四十九尺的),因此,一肘约等于十八寸。参考列王纪下二十章20节;历代志下三十二章30节。

注六八:西拿基立在一根棱柱上刻载这次战役的过程,这根棱柱叫泰勒棱柱(Taylor Prism),现在放在大英博物馆内。参考ANET,二八七~二八八页;DOTT,六四~六八页。

注六九:西拿基立的棱柱,并未提及向耶路撒冷的迈进,或围困拉吉的事件。虽然他在尼尼微的宫中,绘有围困拉吉的图画(参考ANEP,图371~374)。关于这幅图画的描述,及自拉吉发掘的证据,其中包括一个埋葬一千五百人的深坑,参考Wright,BAR,一六七~一七二页。

注七十:西拿基立记载的贡物有三十他连得金子,八百他连得银子,但圣经记载是三十他连得金子,三百他连得银子(王下十八14),关于银子数量的相差,参考Robinson,The Bearing of Archaeology  on the Old Testament(New York:The American Tract Society,1941),一○○页。西拿基立宣称,贡物包括宝石、嵌花的卧榻及椅子、象皮、希西家的女儿、妃嫔及音乐家。

注七一:圣经记载并未提及这位以革伦王,但西拿基血提及了。

注七二:他们的名字(王下十八18)是亚述高级官员的头衔:他珥探Tartan(turtannu)意思是「第二高官」;拉伯撒利Rabsaris(rabu…shareshi)意思是「太监长」;拉伯沙基Rabshakeh(rab shaqu)意思是「军事长」;参考M。 Burroughs,What Mean Tkese Stones?(New Haven:American Sohools of Oriental Research,1941),四三页及下文。

注七三:因为主前七○一年,特哈加仍未成为埃及王,(他在主前六八九年才封立为王);而且因为有人认为他甚至在主前七○九年才出生,所以许多学者认为,圣经的记载是指两次战役:一次是在主前七○一年,另一次是在主前六八九年。西拿基立的碎文没有记载他最后八年的事迹,因此也没有什么帮助。但圣经并未暗示有第二次的战役,而列王纪下十九章8~9节(赛卅七8~9),暗示西拿基立与特哈加的会战,是紧接着围困拉吉的事件后的。因此,我们接受只有一次的战役较为合适。至于特哈加的问题,这位军事长可能是另一位王,而不是后来成为埃及君王的那一位。圣经称他为「古实王」而非埃及王,可能是一个线索,(虽然当时的埃及王都是古实血统的)。M.Macadam认为埃及王特哈加是在主前七○九年出生,这个观点也受到挑战,因为这使列王纪下九章9节称特哈加为「古实王」的这句经节,成为一个预释了,参考Kitchen,AOOT,八三页。至于Albright,他则反对两次战役的看法:参考BASOR,130(1953),八~十一页;BASOR,141(1956),二三~二七页。

注七四:这次与埃及的会战,可能发生于特哈加战役之前。若果真如此,西拿基立便曾两度攻打埃及人了。

注七五:希罗多德(Herodotus,译者注:主前五世纪的希腊历史家,世称史学之祖)的记载,使一些学者联想神刑罚这些兵丁的方法。希罗多德说,西拿基立的大军遭田鼠的袭击,这些田鼠群集遍布他们的营地,吞噬了所有的箭囊、弓及盾牌的把手。众学者认为,鼠疫是神采取的方法。这种解释可能令人怀疑,但希罗多德的记述至少间接地印证圣经的神迹,因为他的描述正是类似之神迹的结果。参考Herodotus,II,141;Finegan;LAP,二一三~二一四页。

注七六:DOTT,六七页。

注七七:从给希西家的应许(赛卅八6),及年代的推算都说明了这点。希西家成为最高的统治者共二十九年(王下十八2),因此,廿九年减去十五年(现今加添给他的寿数),他患病的时候正是第十四年,与西拿基立入侵的时期相吻合(王下十八13)。

注七八:米罗达巴拉但统治巴比伦的期间是主前七二一~七一○,以及七○三~七○二年。自七○二年后,他继续逃亡以拦,表示抗拒亚述的辖制。当时,他可能藉着这一次差派的特使,寻求犹大的支持。

注七九:泰利(Thiele)支持这种摄政的看法,他认为这是解释多馀之十一年的最合理的方法,结果使犹大后代的君王之统治期,与披掳前所馀下的年日刚好吻合。参考MNHK,一五六~一五九页。

注八十:后来更大的刑罚临到——犹大被掳到巴比伦。列王纪下二十三章26节明说,甚至约西亚所有的改革,都无法抵消玛拿西在神眼中的恶。

注八一:历代志下三十三章11节说,他被带到巴比伦。某些学者认为这里所提及的位置有错误,巴比伦应改作尼尼微。但以撒哈顿自他父亲摧毁巴比伦后,又重建它,将它与亚述帝国合拼。玛拿西可能也被困于此。关于内容,参考Lukenbill,Ancient Records of Assyria and Ba…bylonia(Chicago,1927),secs。646,647.。

注八二:圣经(代下卅三11)形容他被钩与铜链捆去。他们的习惯是用铜链捆锁犯人,用钩钩他的嘴唇,使俘虏可怜地顺服他的带领。有关的讨论与证据,参考Ricciotti,The History of Israel(2d ed.trans.;Milwaukee:Bruce publishing Co。,1958),三八九~三九○页。

注八三:刻在以撒哈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