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名著诞生记-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现在的《花园街五号》连一点《相逢》的影子都没有了。看来形象思
维的整个孕育过程,是一个吸收、扬弃、聚合、离析的不断吐纳变异的过程。

我真佩服有些快手,略一思索,即可成篇。我想,现在这样“得来全不
费功夫”,是和他过去“踏破铁鞋”进行长时期生活积累有联系的。不也有


些快手,写了些不怎么样的作品么?这大概和没有足月,便强行生出来的孩
子一样,不免要先天不足了。

但是,这个孕育过程有的作者短些,有的作者长些。我是在重新执笔不
久,有机会来到五十年代就比较熟悉的东北几个城市,才打定主意要写一幢
建筑物的历史,写它的变迁沿革,写它的新陈代谢,因为我着实被眼前的景
象激动了。

总在一座城市里生活的人,常常是不大注意这座城市正在缓慢地发生着
的变化的,所谓熟视无睹,所谓视而不见,指的大概就是这类情况。但是对
阔别二十余载以后的我来说,那种沧桑之感,简直强烈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有的人去楼空,有的物是人非,有的恍如隔世,有的面貌全非。而越是结实
坚固的高级建筑物,房子的外表也许变化不大,但房子里面的住户却在频繁
地更迭,因此它的故事相应地也产生得越多。

于是,花园街五号这幢建筑物渐渐在脑海里矗立起来,尽管还不十分清
晰;里面先后居住过的几户人家,也在心目里有了个影子,虽然面貌都比较
模糊。但我自信通过房子来写人,写时代,写新陈代谢,写进展,这样的路
子大概是可取的。不过,要把这多少人家的当事人和后代都拘到一块来,也
够煞费苦心的。正如有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过于奇巧,就难免留下斧凿痕
了。可是,无巧不成书啊,我也就原谅了自己。曹雪芹不也曾把林黛玉由苏
州舟行车宿扯到荣国府来吗?而且还筑了个大观园把更多的女孩子拘在那里
面么?

关于这种过于巧合的缺陷(我的《冬天里的春天》也同样存在着的),
你倒宽容地没有责备,这可能和编辑是半个评论家和半个作家的综合体有
关,也许那半个评论家想批评两句的时候,被那半个作家制止住了:“算喽,
无伤大雅,索性由他去吧!”

我决无辩解之意,中国的传统小说和戏剧,这种巧合是普遍和经常的,
似乎直到今天,一般读者的欣赏习惯,好像还不至于那样不以为然。你说是
不是这样?

使我觉得遗憾的,是未能把我当时强烈的沧桑感中,触目的新的人,新
的房子的鲜明感觉,在作品里最充分地体现出来。在所谓的沧桑感中,往往
包含着一种怀旧、恋旧、惜旧的情绪,《诗经》上那首《黍离》篇,则更为
悲凉。不是的,当时完全不是这种感觉,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新鲜感,熟
悉的是似曾相识的环境,陌生的则是前面提到的新的人,新的房子。

不知你有无这样的体验,回到久别以后的母校,或者回到离开了较长时
间的故乡,往往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新的房子,然后是新的面孔。而
最最难忘的是房子。所以在《花园街五号》里出现了沿江新村和临江大厦,
决不是偶然之笔,其产生或许和这种强列印象有些什么关联吧?祖国进步和
社会发展的最鲜明的标志,常常不是表现在准确的数目字上,而是城乡的面
貌以及人民脸上的笑容。我本来很想把这些感受,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然而
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新的人,也就是我们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新人,像《花园街五号》中的改
革者刘钊。我完全同意你来信中分析:“对刘钊的锐气的内涵似乎也可开掘
得更深一些。”也许作者对他作品中的理想人物,容易产生一种偏爱,因此
在表现这个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表现他生活的多层次和多侧面的丰富性,
表现他起伏跌宕的思想变化时,常会产生比实际多迈出半步的现象。这种突


出势必会出现你信中所分析的“独来独往,包打天下的形象而给人带来孤独
感”。最近一期《瞭望》发了何镇邦的文章《与李国文谈》,
我谈到了这个问题,也是很引以为憾的。

至于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变革中的面貌,虽然你给了充分的评价:“对
时代洪流中重大题材的及时把握和反映,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统一(时间跨度
几达半个世纪,而主要情节线的发展几乎与现实生活同步,花园街五号成为
把现实和历史联结在一起的纽带)”,但是,我觉得充分反映党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突飞猛进的局面,磅礴的锐不可挡的改革趋势,以及亿万人民如大
旱之望云霓的希望祖国富强的决心和信念,还是不很够的。尽管有限的画面,
有限的人物,在表现宏伟的气势上受到约束,但是文学作为社会主活的一面
镜子,应该把生活描绘得更瑰丽多彩一些。

长篇小说反映当代生活,是有许多难处。

而把着眼点放到正在进行的改革潮流上,恐怕难度就更大一些。但是,
文学总不能只是风花雪月,它可能,也应该对社会生活起到作用,嘟怕是些
微的助益呢!因此,为立志改革的斗士们唱一支赞歌,使更多的人来关心、
支持这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改革,是我提起笔来写《花园街五号》的原动
力。

写改革,写现实生活,写当代变化的作品越来越多了,出现方兴未艾的
形势。不知你读了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没有?我最近刚刚读完,很受启发,
获益颇多。

拉拉扯扯写得不短了,就此打住。并祝撰安!

国文
一九八三年十月六日


蒋子龙

(1941——)


笔名田重。河北沧县人。中共党员。初中毕业后曾在工厂学徒。一九六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天津重型机器厂工人,锻压车间党总
支副书记,作协天津分会主席。是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一九六四年开始发
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蛇神》、《子午流注》等。其《乔厂长上任记》、
《一个工厂秘书日记》、《拜年》分获一九七九年、一九八○年、一九八二
年全国短篇小说奖;《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分获一九八○年、一
九八二年全国中篇小说奖。
搜寻脑海里的“档案馆”——《乔厂长上任记》诞生记

我曾给自己立过一条规矩:只写小说、散文之类的作品,不写评论文章,
更不写谈体会、介绍经验教训一类的文字。因为我是个靠自己摸索着学习创
作的业余作者,没有系统地学过文艺理论,习作也不多,写不了这类题目。
但我又是个重感情、意志不很坚定的人,架不注人家三句好话。不管哪个刊
物的编辑向我约稿,我那根业余作者的神经都有点发热,很感动,甚至是受
宠若惊。因此,人家要什么,我就答应什么。自己订的规矩还没坚持两年,
自己就把它打破了。好在这篇东西既不是介绍经验,也不是谈体会(我也没
有什么经验体会可谈),而是一篇写作《乔厂长上任记》的流水帐。

《乔厂长上任记》是“逼”出来的。是被生活“逼”出来的,是被一个
普通的中国人对“四化”的责任感“逼”出来的;当然也有一点是被编辑约
稿的诚心“逼”出来的(感动有时也是能转化成一种逼迫人的力量的)。

今年四月,我因割痔疮住进了医院,手术后的痛苦期尚未过去,两个编
辑顶着雨到医院来看我,使我非常感动:其中《人民文学》的一位编辑还当
面向我约稿,而且要求写反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题材。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
拿笔,肚子里存了不少东西,都是工厂的现实问题。当时我就向编辑说了几
件事,我说:写反映“四化”的题材可以,但很难写出鼓乐升平的东西。编
辑也表示:你写那种脱离现实、粉饰太平的东西我们也不用,你就写实现“四
化”的阻力,要写出怎样克服这种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把编辑送走以后,我却躺不住,也坐不住了,这不是因为伤口疼,而是
进入了构思的痛苦期。一会儿起来,一会儿躺下。我住的这间病房里有九个
病号,其中两个是危急病人,经常要抢救。轻病号则有的听半导体广播,有
的哼小曲。再加医生、护士时进时出,一会儿换药,一会儿打针。我实在不
能在这种环境里开始写作,就像犯了神经病成天愁眉苦脸,寡言少语。病友
们以为我的伤口发炎了,其实我精神上的痛苦已经压倒了伤口的疼痛。过了
几天,一位工人作者又给我带来一个新消息,有的人说:“像蒋子龙那样的
人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这又给我鼓了一把劲,我没等到伤口长好,就提
前出院了。回到家用了一天多的时间,把几个人物的线条在脑子里理了理,
再用了四天的时间就把初稿拉出来了。拉出初稿后心里却犯嘀咕,写历史题
材,干预古代人的生活,保险;“伤痕文学”揭露的是“四人帮”得势的时
候,干预那几年的生活,也没有问题;可是,这篇稿子是干预眼皮子底下的


生活,行吗?肯定要触动一些人的神经,至少冀申们会跳出来反对。还是少
写局长、厂长们,写写普通工人保险一些。想到这些,我就把稿子扔在一边,
写另一篇反映工人生活的小说去了。

感激《北京文艺》的两位编辑到家里来看我,我把《乔厂长上任记》的
第一节给他们念了一遍,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这增添了我对“四化”
的责任感,也增添了我斗争的勇气,我就花了一个星期把稿子抄清,给《人
民文学》寄去了。

下面谈谈在那个构思的“精神痛苦期”小说中的那几个人物是怎么跳到
脑子里来的。写到这儿、我必须还得发表一个声明。业余作者有一个很大的
难处,就是他的小说发表以后,总有人来跟小说里的人物对号。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