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规划成一种方术,结局并还把亚里士多德的好争而多刺的哲学很不相称地和宗教的体系揉合在一块儿了。
这样的典型例子就是伽利略那个有关自由落体的著名实验。
我们在初中英语课本中就读过这有趣的故事。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们认为一个物体落地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也就是说,越重的物体落地越快。由于这是伟大的亚里士多德的话,在经院哲学家们眼中“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千年以来就想当然地这么认为了,从来没有人实验一下,例如高高举起一块大石头,一块小石头,两手同时一松,看它们怎么个落地法。伽利略通过简单的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错了:他登上高高的比萨斜塔,两只手分别拿个铁球,一个重于另一个十倍,同时一松手,一会儿,只听一声巨响,两球同时落地,那经院哲学家相信了多年的神圣教条就这么简单地寿终正寝了。
召58
类似的例子在经院哲学里有很多,培根以犀利的目光发觉了经院哲学之谬误在于其整个体系的基础就是谬误的,因此它的谬误乃是整体的谬误。人类如果想找到真理,了解自然,解释自然,非得寻找一条全新的认识之路不可。
这条全新的认识之路就是我们本章的后边要讲的寻求知识之路。这里只简单地提一下:这条路就是经验之路,即人类想要认识自然,不能从理论出发,不管这理论多么权威,而必须从经验出发,而后才达到普遍性的理论。如培根自己所言:
钻研和发现真理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飞越到最普遍的原理,其真理性即被视为已定而不可动摇,而由这些原则去进一步判断,进一步发现一些中级的公理。这是现在流行的方法。另一条道路是从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引出一些原理,经由逐步而无间断的上升,直至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原理。这是正确的方法,却迄今为止还未实行过。
上文中所谓“感官和特殊的东西”当然就是经验。至于何谓经验,我不想多说,有些东西是不说明白,一说反倒不明白了。
简而言之,经验就是我们凭自己的感官,例如眼、耳、鼻、舌、皮等感受外界自然事物而得到的东西,例如我们通过眼看到一树灿烂的桃花,通过耳听到一个姑娘吃惊的呐喊:“哇唾!”大体如此。
从这里又可以看到,经验同自然是密切相关的。可以用这样一个等式表达经验:经验一感官+自然。这个自然就是指自然界259
中存在的万事万物,从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直到大便阴沟,无不是自然之物,也无不是经验的对象。
这些经验就是我们了解自然的出发点,换言之即是知识的出发点。
然而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另一个问题:在知识与经验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能否说“知识一经验,' ?
回答是:这个等式既对又不对。说它对,因为经验本身确实又可说是一种知识,例如我们用眼睛看到食蚁兽有一个长得吓人的嘴巴,当有人问我们:“你知道食蚁兽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可以回答说:“知道!它的嘴长得吓人哩!”说它不对,因为经验常常又不等于知识。例如,经验如果要得到表达就必须用语言,而语言却并非经验的东西。所以一般而言,知识的主体并非经验本身,而是将经验加工之后所得到的东西。加工第一步就是语言的加工,即用语言表达经验;第二步就是对经验本身的加工了。至于具体方法,例如要破除四大幻象、要与理性结合等,我们等会儿再讲。
那么将经验加工之后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平常所言的事物的“性质”、“规律”,等等。这些东西有的与经验相去不远,如万有引力,这规律所揭示的与我们平时用双眼看到和双腿感到的差不多,有的与经验就差远了,例如地球绕太阳公转,我们用双眼看到的可是太阳绕地球转啦!
培根认为,这些性质与规律就是知识或知识的基础。他认为在自然中真正存在的东西只是个别物体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纯粹的个体活动,然而在哲学里就是这种规律以及对于它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了知识与知识之基础。
培根有时也称这些规律为“形式”,他认为形式就是支配和260
构成简单性质的那些规律和规定性,这些形式换言之就是知识甚至真理,培根认为正是由于形式的发现,人们才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上得到自由。
由上面整个的叙述我们可以找到培根对“知识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的回答。我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达之:自然+感官~经验;经验十加工~规律;规律~知识。
我们不妨称之为“知识三步曲”。
当然获得知识远不是这么简单,它要经过更加复杂的程序,破除许多障碍,这些就是我们下一节所要讲述的内容。
上一节中我们大体讲述了知识
从何处来,现在我们开始讲解人类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首先我们要明了的是,这条通向知识之途不是平坦的阳关大道,而是荆棘丛生的羊肠小径。它不但窄如羊肠,荆棘丛生,而且沿途有敌人重兵把守,敌人在关隘要道上设下了许多城池关卡,阻止我们的通过。
这样,要想到达我们的目的地― 知识之城,必须像带着嫂子找哥哥的关羽一样,过五关斩六将。
说得倒容易,问题是怎么过五关斩六将呢?
这呢,古人也告诉我们了,《 孙子? 谋攻》 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打赢这场夺取知识之战,就要做到不但知己而且知彼。
何谓知己?即我们先要知道自己在追求知识之战中拥有一些什么利害武器,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这就是知己。261
何谓知彼?就是我们还要知道阻挡我们的敌人设了些什么样的关卡,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攻而克之。
这就是知己知彼,如此之后,我们方可夺关斩将,最后得到知识这个美貌佳人。
我们先来知己,看看自己有些什么样的厉害武器。我们有两件厉害武器:一是他在,二是自在。
何谓他在?很简单,就是自然。
这是培根知识论的第一原则。因为培根之知识论不同于中世纪知识论的中心,就是他认为知识不来自于头脑自身,也不来自于某个权威,而是来自于自然。这我们前面已经说过了。何谓自在?就是我们自己,具体地说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作为人,我们有两样东西:一是感官,眼、耳、鼻、舌、皮等;二是脑袋,一个装满了各式各样好东西的脑袋。
芷因为有了感官与脑袋,就使得我们拥有了另外两种能力:感觉和思维。这是我们夺取知识之胜利果实的两件厉害武器。只要善于运用就能无坚不摧。这也是我们人所拥有的第一件厉害武器。
知己之后我们再来知彼:看看敌人在通往知识之路中有些什么样的关卡。
第一个关卡是经院哲学。我们知道经院哲学在中世纪牢牢地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乃至肉体。而经院哲学,正如培根所言,是不能生孩子的修女。
精确地说,我认为应该是石女,因为修女是正常的女人,不但有这个能力,而且事实上也生了数不清的孩子哩,大家只要读读《 十日谈》 就知道了。
说经院哲学不能生孩子,意思是说它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262
不但如此,它还是一个巨大的障碍,犹如一座巨大的关卡,阻住人们走向知识。
第二个关卡则比较古怪,因为它不是别的,正是我们自己!看了这句话大家也许会奇怪:难道人既是自己的敌人,又是自己的朋友么?这岂不自相矛盾?
答案是:正是!而且一点也不矛盾,只要我们稍微辩证地看一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人可否自杀?当然可以。人可否自救?当然可以!这不就行了?实际上世间万物皆如此,都像一柄双刃剑,既能益于我们亦能危害我们。不信的话,大家可以试着找找,看能否找到什么东西是绝对无益的或绝对有害的?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参考本书第六章《 理想之国》 中《 不真实的个体》 一节。
当然,这个敌人不是人整体的自己,而是我们的某些缺憾,正是这些缺憾阻挠我们自己,使我们不能摘到知识之果。这些缺憾具体而言就是培根提出的四幻象说。
幻象说是培根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他认为
人类要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首先必须冲破四个幻象。
四个幻象所谓幻象,英语称做,' i dol 〃 ,就是假象、偶像的意思。我想大家都遇到过各式各样的幻象,例如在漆黑的夜晚突然看见前面有个影子一闪,您身边的女友捂着脸一声惨叫:“鬼呀!”这就是假象,因为鬼是不存在的,所以那看到的鬼当然就只是一个幻象了。
不过培根的幻象还有一些特殊的、哲学化的意义。它是指人类之作为人,作为拥有语言与思想的人,作为自己等而产生的假263
象。正是这些假象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真理的过程中不但不能顺利前进,还常常导致谬误。
人类要认识真理必得首先破除这些幻象,此后才得认识世界。正所谓“不破不立”。
人类所要破除的第一个幻象是“种族幻象”。
何谓“种族幻象,' ?它就是“种族的幻象”。
从字面上看它由“种族”与“幻象”两个词构成。什么是幻象我们已说过,现在只要知道“种族”就能了解这个词的意思了。“种族”在这里并不是黄种人啊、白种人啊这个种族常用的意思,它有比人种更深的含意。具体而言,如果把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混血人种加在一起,就是这里的“种族”之意了。这个意思也可以用一个字表达出来,您可以猜猜这是个什么字。
您会回答说:“这哪用得着猜?就是人叹。”
不错,就是人,因此,所谓“种族幻象”就是人之作为人而导致的幻象。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有头脑、有智慧的人会产生幻象呢?培根认为,人正是因为有了智慧和头脑才有了幻象,它们乃是产生幻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