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庞统祠始建于三国时期,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这座祠与墓也几经兴废。现存这座祠与墓,是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在王屏藩乱蜀摧毁祠墓的原基础上重建的。有二重大殿。正殿侧门刻联“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正殿背后的石壁上,刻有晋代陈寿撰的庞靖侯传。殿两侧有白马亭、胭脂亭各一座。祠内天井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张飞亲手栽种。后殿内塑有庞统像一座,殿名栖凤殿,在其石柱上刻有一联:“真儒者不图文章名世,大丈夫当以马革裹尸”。清代江南才子顾复初所撰的楹联,更使人难忘:“造物忌多才,龙凤岂容归一主;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竟三分。”此殿两壁上,还嵌有王渔洋、江国霖、张香海等人的诗句。
  古往今来,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如唐时的杜甫、郑谷,宋时的越忭、陆游,明时的冯劳谦、林有麟,清时的王士正、吴省钦、杨潮观等等,在此驻足忘返,留下了相当丰富的著名诗章。清乾隆二年(1737 年)庞统祠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缮。康熙皇帝十七皇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受乾隆帝委派去西藏向达赖喇嘛宣旨,自陕西入蜀,途经此地,恰值工程竣工,遂欣然为庞统祠墓作诗、题联。所作《谒龙凤二师祠》云:白马关前拜墓祠,清秋正值晚晴时。
  风飕大泽悲龙凤,日薄深林杂鹳鸱。
  尽瘁两朝堪报主,未成三计竟舆尸。
  二公志节高千古,细读新祠动景思。
  原诗曾勒于碑石,“文革”期间,连同刻于木上的联、匾被毁。现由四川省博物馆馆长何世珍补书刻出。
  许多诗辞、楹联在反映作者心境的同时,也顺带出庞统墓的历史兴衰。
  如南宋孝宗淳熙初年,陆游提出许多进取中原的策略不被南宋王朝采纳后,应范成大之邀前往成都,途径庞统祠墓时,看见这座忠臣的祠墓残破不堪,而四乡百姓还不忘这位忠臣,每年春天都来祭祀,有感而发,写下了《鹿头山过庞士元墓》一诗:士元死千载,凄侧过遗祠。
  海内常难合,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父老岁时思。
  苔藓无情极,秋来满断碑。
  直至近现代,许多名人都曾到此留足。如民国时期的冯玉祥、于右任等,当代的朱德、张爱萍、邓力群、李达等。许多名人文采四溢的篇章,汇同全国各地墓葬引发的诗文,成了中华陵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留传后世。1980 年7 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庞统祠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维修。四川省旅游局将这里列为蜀道旅游点之一,每年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他们在这里观光,吟诵诗联,皆会发出许多感慨。据闻,每年正月二十七日,为庞统生日,当地百姓竞相为他燃烛祭拜,此俗流传长期不衰。

  巍然惠陵一抔土——刘备陵

  到四川成都去旅游,热情的当地人一定会对你说:如果不去武侯祠就等于没来过成都;若进了武侯祠,而不去参观惠陵,又等于没有到过武侯祠。于是,巍然屹立1700 余年的惠陵成了成都的旅游热点。人们来到惠陵前,回忆着中国妇孺皆知的刘备在他们心目中留下的不同印象。此时此地产生的遐想,是能够获得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惠陵不再是巍然的一抔黄土,而是站在他面前所熟悉的刘备形象了。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东汉远支皇族,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葬满城,墓内曾出土“金缕玉衣”)的后代,当朝天子汉献帝的叔辈,所以刘备又有“刘皇叔”的称号。当然,这个称号不是在他走街串巷卖草鞋时能称呼的,那是后来,揭竿而起,势力一天天壮大起来,才追宗溯源以示真命的。东汉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各地豪强乘势组织武装,起兵镇压义军。刘备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始他政治生涯的。紧随他左右的是关羽、张飞。在以后的40 年间,他几度沉浮,备受艰辛,多次损兵折将,寄人篱下,后得诸葛亮辅佐,联合孙权在赤壁大败曹操,乘胜攻占荆州、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又乘机占领益州,夺取汉中,称汉中王,进而称帝,终与曹魏、孙吴并成三足鼎立之势。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底,孙权受曹操挑唆,袭取荆州杀死关羽;不久,张飞又被部属刺死,故于章武二年(222 年)兴兵攻吴。刘备进军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附近)被吴军击破,蜀军一时瓦解,几乎全军覆灭。刘备退回白帝城。据载:刘备于章武三年(223 年)四月病死在白帝城,葬惠陵。之后,甘、吴二夫人也先后合葬于此。
  惠陵位于今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内。这是个十分特殊的墓葬文化现象,君墓为何落在臣祠内?其实,武侯祠又称昭烈庙,前殿祭祀刘备,后殿祭祀诸葛亮。昭烈庙早于武侯祠就存在这里了,是惠陵地面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考古发现,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就存在崇拜祖先的现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既可以保佑子孙,又可以祸及子孙。因此,古人便说“冢以藏形,庙以安神”。冢就是墓,只用于收敛死者形骸;庙就是“宗庙”,是祭祀祖先魂灵的场所。关于古代宗庙制度,东汉蔡邕在《独断》中介绍,古代宗庙仿生人的宫室,设前“庙”后“寝”,庙中安放祖先神主,定时祭祀;寝中陈设为祖先享用的衣冠用具,定时供奉新鲜食品。秦时有了变化,庙在城内而不在陵前。汉初,承秦制,“庙”在城内,“寝”在陵旁。汉惠帝时,又将汉高祖的“庙”迁回陵侧,认为死者的灵魂还是保藏在墓中,要祭祀死者灵魂就必须在陵墓附近。这种观念逐渐成为一种全民的习俗。刘备惠陵前的昭烈庙,便是这种观念的产物。而武侯祠在明代以前,是从异地迁来的。据载:明初蜀王朱椿出于“君臣宜为一体”的思想,撤毁从少城迁来在昭烈庙旁的武侯祠,并入昭烈庙。但在老百姓眼中,似乎只认诸葛亮,不认刘备,反而将昭烈庙称之武侯祠,久而久之,竟成习惯了。这实在是违了朱椿本意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武侯祠”的大门,横额上依然大书着“汉昭烈庙”四个大字。另一额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这两方门额不仅真实折射出了历史原貌,也反映出了这座君臣庙祠合一的特点。入得庙内,只见古柏葱郁,环境幽雅,青瓦红墙,殿宇宏伟,颇有皇家威严、肃穆气派。整个庙祠分大门、二门、刘备殿、诸葛亮殿,在这条中轴线的西侧,便是惠陵所在。
  从大门入内,在百米长的通道上,有一块极其珍贵的唐碑。碑全称为《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刻于唐元和四年(809 年),碑文由唐代名相裴度所撰,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柳公绰书写,当时著名镌刻工匠鲁建镌刻。碑上遍布唐、宋、明、清的题名、题诗、跋语,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世俗称此碑曰“三绝碑”。
  二门上悬有清人吴英所书“明良千古”匾额一块,高度赞颂了刘备作为君主的“明”与诸葛亮作为臣的“良”。门两侧的楹联上书:“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历齐楚幽燕吴越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简直囊括了蜀汉史和昭烈庙、武侯祠史,因而备受世人传诵。
  刘备殿中祭祀着一尊高大的刘备塑像,东壁有近人沈尹默书《隆中对》,西壁有岳飞书写的《出师表》木刻。塑像右侧是刘备之孙、刘禅第五子、北地王刘湛塑像。为何刘备殿中无后主刘禅塑像,却有刘湛的呢?这里还有段感人的故事。蜀汉末年,魏军攻至成都,“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惊慌失措,欲出城称降,遭到刘湛坚决反对。刘禅不听。刘湛遂领妻子儿女来到昭烈庙及庙侧的惠陵痛哭,宣泄亡国之恨,哭毕杀了妻子儿女,又自刎以殉国。而昏庸无用的刘禅降魏后被带到魏都洛阳,整日饮酒观舞,全无亡国之恨。司马昭问他想不想蜀国,他竟答:“此间乐,不思蜀。”这便是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刘禅不思蜀,蜀人当然也不会思刘禅的,而刘湛因亡国愧见地下先皇而殉国的事迹,却深深感动了世人。不仅在刘备殿中塑了他的像,还写成剧本(如京剧《哭祖庙》、川剧《杀家告庙》)以便流传。
  在刘备殿的东西两侧各有偏殿,塑有关羽、张飞等人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有蜀汉文官、武将28 人,形态生动,像前各立本人传略的小石碑。千百年来,领受着后世的香火。
  诸葛亮殿正中为武侯贴金塑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塑像。殿内外匾、对极多,最著名的要算清人赵藩一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为劝谏他的上司四川巡抚岑春煊写下此联,却惹恼了岑春煊,赵藩的乌纱帽旋即被摘去,对联却留下了。
  在诸葛亮像前,有三面铜鼓,传为当年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铸的,白天用来煮饭,夜晚用来报警,世称诸葛鼓。
  从诸葛亮殿向西走,走不远,就到了刘备的葬地——惠陵。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阙坊以及陵墓组成的惠陵,规模不算太大,但保存1700余年的帝王陵寝如此完好的,在中国帝王陵寝中是不多见的。
  惠陵现存封土高12 米,周长180 米,周围筑以红色墙垣。封土上覆以碧草,植有绿树。清代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于正面。这座由人工垒起的封土堆,受到历代统治者的修缮看护,迄今也没发现被挖掘过的痕迹与记载。仅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留下了个故事:一伙盗墓贼掘洞钻进惠陵,发现墓内烛光通明,二人灯下奕棋,周围有气势非凡的武士护卫。盗墓贼吓得半死,墓主却分别赐了杯酒。盗墓贼借酒壮胆,索要随葬宝物,墓主随手解下玉带赐给他们。待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