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贼吓得半死,墓主却分别赐了杯酒。盗墓贼借酒壮胆,索要随葬宝物,墓主随手解下玉带赐给他们。待盗墓贼出洞后,洞口立即封闭如初,再看玉带,竟是一条巨蟒!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军先后与明军、清军激战于川。战后历代王公陵墓被掘,唯有惠陵无恙。因此,在惠陵的寝殿内,清人完颜崇实留下了传世的感叹: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联语将刘备与曹操做了比较,由于受历史上“尊刘抑曹”观念的长期影响,刘备墓尚巍然独峙,可是曹操墓却荡然无存了。
  不过也有人认为惠陵得以留存,一是历史上“尊刘抑曹”观念起了保护作用,一是所谓的惠陵不过是座“衣冠冢”,真实的墓在永安境内白帝城。因为刘备死于旧历四月,恰值夏季,尸体难以保存运回成都。永安是于公元222 年由鱼腹改称的,含“永远安卧之地”的意思。看来,这种争辩只有待到打开惠陵墓室那天方能结束。
  目前,几经修葺的惠陵,前往凭吊、游览、祭奠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自称刘备后裔的海外华侨,也组团前来祭祀。后人在领略祖国墓葬文化丰厚的内涵的同时,也为传统的墓葬文化书写新的篇章。

  古墓新貌传佳话——曹植墓

  提到三国时期的曹植,就会让人想起那首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死时,年仅41 岁,葬于今山东省东阿县单庄乡鱼山西麓。这里有滔滔黄河东去,小清河环绕。曹植墓座落在这里,已经1700 余年了。风蚀雨浸,兵灾人祸,一抔黄土依然存在,近年又得到大规模修葺和开发。曹植九泉之下,再也不用发“相煎太急”的感叹了。
  曹植,三国魏诗人,字子建,谯郡(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曹丕的同胞弟弟。据《三国志》载: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因富才学,早年极为曹操钟爱,甚至欲立他为太子,多次随父出征,出入军营。后因不善权术,行为任性,逐渐失宠。曹操死后,曹丕即位,曹植厄运相继而至。被曹丕数次借故加害,限其七步成诗,曹植未走完七步即口占《煮豆》一首,借煮豆燃豆萁讽其兄过分的威逼。之后曹丕死,他的儿子曹睿继位,对曹植依然多有猜忌。魏太和三年(229 年),曹植由河南雍丘(杞县)迁徙东阿为王,食邑三千,历时四年。相传曹植任东阿王期间,曾数次上疏请求任用,都遭拒绝。“汲汲无欢”中,“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太和六年(232 年)二月,改徙陈四县(河南淮阳)为王。同年十一月病逝于陈。次年三月,其子曹志遵嘱将曹植遗骸迁葬鱼山西麓。
  曹植墓座东向西,依山营穴,封土为冢。南临星落陨石,北傍羊茂平台(鱼山八景之一,传为曹植读书台)。其墓茔原封土高约8 米,直径约20米。千余年来,无数文人骚客扼腕墓道,在抒发思古幽情的同时,也留下了众多的辞章。关于曹植墓,有人认为河南通许县东北12 公里的后七步村南的思陵即曹植墓;有说河南淮阳县南三里处的一墓为曹植墓,近年经考古勘测,在此发现东汉永平十六年(73 年)铭文的铜鼎一件,显系误传;在安徽合肥市肥东县北八斗岭上,也有曹植墓一座,现仅存清光绪年间重刻的“魏陈思王曹子建之墓”碑石一通。据最新资料表明,山东省东阿县单庄乡鱼山的曹植墓为是。
  曹植墓在历史上也屡有兴衰。建成数百年后,就因“年代■远,兆茔崩沦”,但“茂响英声,远而不绝。”北齐皇建二年(561),曹植的11 世孙曹永洛奏请北齐孝昭高演皇帝恩准,在鱼山修墓建庙,雕镂真容,进行祭祀。隋开皇十三年(593 年),对墓又加修葺,并立《曹植墓神道碑铭》碑石一通。据《东阿县志·古迹志》载:到了“元时以王为东阿城隍,后令宫钦改正其讹,别祠王于邑城。其后城迁祠废。明隆庆年间县令田乐建祠于墓下,有屋三楹,未设庙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年久天灾人毁,古代地面建筑至清时早已湮没,就连隋代所立的《曹植墓神道碑铭》也曾落入鱼山脚下的清河中。清代修复曹植墓地面建筑时,从清河捞出隋碑置于墓前,并建碑亭给予保护。该碑顶呈半圆形,为灰白色岩石质,碑文共931 字,字体为篆隶兼用,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文中记叙了曹植简历、葬地及北齐皇建二年修建、祭祀等内容。无撰书者姓氏,碑上镂像难辩。
  1951 年春,当地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清理。墓室呈“中”字形,由甬道、主室、后室三部分组成。棺木放置于主室中部,单棺已朽,棺内铺垫三层,下层为木炭灰,中层为大朱砂,上层为剪成日、月、星形云母片,尸骨仅存28 块。出土文物陶、铜、玉器132 件,颇具典型的曹魏风格。由于陶器上多印有“丹药”二字,有人认为未必是曹植墓,可能时代稍晚。1977 年3 月,在墓地发现记有“太和七年”等文字的铭砖一块。以此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可以证明确为曹植墓。次年7 月,曹植墓被公布为聊城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 月28 日晚8 时,经过清理后的曹植墓室及墓道自然坍塌。1981 年始,当地政府二度拨款维修茔墓及地面建筑。1992 年,曹植墓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4 年11 月,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徐苹芳、黄景略、俞伟超专程考查了曹植墓,认为该墓从形制到葬品都堪称曹魏时期的标型,对于研究曹魏时期的丧葬制度、社会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三国墓葬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不多,该墓弥足珍贵。由此,当地政府制定出了《鱼山曹植墓保护及景区规划》,将文物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融为一体。据报载,景区规划由6 个区组成:曹植墓文物保护区,曹植纪念馆,子建祠区,山顶景区,公园区,生活区。总投资759 万元。分6 期工程,6年完成。其中第一期工程已于1995 年完成,修建了墓区围墙、增建墓区阙门,迁建隋代神道碑楼,修复曹植墓和新发现的三座陪葬墓。待到全部工程结束后,濒于毁弃的一代名人之墓,不仅会恢复原貌,还会以新的墓葬文化内涵,吸引络绎不绝的中外游人。

  千古英名壮益州——蒋琬墓

  蒋琬是继诸葛亮之后又一蜀汉名臣,以其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维护蜀汉政权的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世对他深切缅怀。蒋琬墓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瞻仰,成为四川的一大名胜。朱德、郭沫若、邓小平、张爱萍等现代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也都先后来墓地参观、考察、凭吊过。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今属湖南)人。初随刘备入蜀,仅为广都(今四川双流县华阳镇)长。官不大却被诸葛亮发现,视为人才。刘备一次去广都,看见蒋琬什么事都不管,当时又喝醉了酒,深为恼怒,打算从重治罪。诸葛亮进谏劝道: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这才免了死罪。建兴元年(223 年),刘备死后,诸葛亮即招蒋琬入相府,历任丞相府东曹掾、参军、长史、抚军将军等职,深得诸葛亮赏识、器重。诸葛亮临终前密奏后主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蒋琬受命于危难之际,当时国力薄弱,主师新丧,国内政局动荡,曹魏乘机欲侵。面对如此艰难时局,蒋琬“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特别当听到有人举报杨戏、杨敏心存不满的言论后,蒋琬豁达大度,并不治罪二杨,反而为此自责,“由是众望渐服”。延熙六年(243 年)因病在移交蜀汉军政大权给姜维、费祎后,上疏请退驻涪县(今四川绵阳市)获准。三年后(246 年)病卒,谥号“恭”,史称“蒋恭侯”,葬于涪县吉壤。
  蒋琬墓,位于四川省锦阳市西山公园内凤凰山上。墓高4。65 米,墓围31。6 米,为八角形复钵式建筑,由座、身、檐、顶四部分组成,形制奇特。墓前立有一通高2 米的石碑,上书“汉大司马蒋恭侯墓”。墓及碑均重建,刻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系锦州知州李象昺所立,神道碑上刻有蒋琬生平简介,留诗一首:“语到仙云齿亦香,蒋侯祠墓并流芳。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犹能恕二杨。一代名臣留片壤,千秋知己属同乡。零陵公辅长沙守,南国文光信有光”。在其墓后,还有光绪十六年(1890)春,蒋琬裔孙、龙安府(今四川平武县)知府蒋德钧所书“蒋恭侯墓”石碑一通。其碑文正楷颜体、浑厚雄劲,被后世视为书法珍品。神道两侧立有石翁仲、石马等石刻像。地面建筑还有距墓半里的蒋恭侯祠三间,也是清道光年间所置。原祠内历代楹联匾额比比皆是,大多出于名家之手,万分遗憾的是这些墓葬文化精品早已随祠损毁,仅在《绵阳县志》中留下民国八年(1919)吕超的楹联一副:“室护风云,与丞相祠堂并峙;山排旗鼓,看将军壁垒常新。”至于刻于碑石、记于史册的凭吊蒋琬墓、祠诗文,也有一些流存,如“忠雅开王业,艰难继老臣”,“武侯之亚有恭侯,千古英名壮益州”。从这些留下的诗文中,不难看出后人心目中的蒋琬,是可与诸葛亮媲美的一代名臣。
  蒋琬墓、祠历经1700 余年历史的风风雨雨,也曾一度“沦于荒烟蔓草中”,“残碑荒冢,字几莫辨”,甚至可能被盗过(据当地人称:1949 年后,文博部门曾在绵阳征集到蒋琬的带钩,上有铭文81 字,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但自清道光李象昺修复后,迄今保存完好。关于蒋琬的墓、祠,《三国志·蒋琬传》、《元和郡县志》、《蜀中名胜记》以及《绵阳县志》等典籍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