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释-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丙二、回向七支功德
  回向除狭劣障,成就广大善根。
  颂曰: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以上随普贤菩萨修习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请佛住世,请转法轮,随喜功德,忏悔业障,所出生的无量无边善根功德,悉皆摄集,以广大心,远离三门执著,回向法界虚空界中的一切六道四生,愿诸众生离苦得乐并以此善根趋向菩提,同时回向自己速速得到一切智智的广大佛果。
  回向与发愿有一点差别,回向一定包含了发愿,但发愿却不一定包含回向,回向则先前必有所修的善根,然后再以发愿来摄持导引此善根令其成熟增长扩大。发愿不一定要有善根,也可以自己发愿立誓。回向有正确的回向与偏邪的回向,正确回向即以殊胜愿文回向自他二利。邪回向即以邪恶之愿回向,成为自他痛苦之因。
  回向有很大的功德和必要,回向可使善根向着既定的方向成熟,来成办事业,而且虽然所作善根很微小,但以广大清净的菩提心摄持回向,则此善根乃至现前菩提之间,只会增长广大,而不会遗失。《入行论》中云:“菩提心树恒生果。”又如《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犹如一滴水入于大海之中,乃至大海未干之间,此一滴也不会干涸。同样将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乃至未获得广大菩提果之间也不会耗尽。」
  以此广大回向可以消除坚固我执,众生认为我修善根,此善行功德应归属于自身,由于自私自利,不愿将善根功德布施他人,这样因自私自利的狭隘心,所以善根只能成熟小果。现在不求自己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将自己善根毫不悭吝地回向众生,相反自己得到的善根反而会更加增上广大。正如法王如意宝于《胜利道歌》中所云:“究竟虽欲广利自,暂时利他乃窍诀。”放下自利只为天下黎民百姓谋幸福的人,会登上高高的尊胜之位。心中所想、行动所为皆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才能成就最极尊贵、功德无边的佛果。众生无始以来皆为自己,现在仍不免为轮回中的风尘客。故行持大乘法要者当以广大回向对治我执心、悭吝心、邪恶心、狭隘心,增长清净心、广大心、慈悲心、无我心。善根若不回向,凡夫人正知正念的心识一旦稍离正堂,则被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贼劫夺善根,或被嗔心大火烧毁善根,所以依回向这一殊胜的法要将善根储存在坚固的功德银行中,则盗贼不会抢去,水火也无法损坏。
  回向又分有相与无相两种:有相即有分别执著心而作的回向;无相回向指泯灭能所安住于三轮体空中作殊胜回向,如此善根直接成为无漏解脱之因,其功德也远远超胜有相回向。
  有人说我还是不知如何回向,那么华智仁波切及法王如意宝等大德教我们一个最简便也是最殊胜的回向:干脆不加自己的过多分别作意,观想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如何为成办自他二利事业而回向善根,我也如此回向。
  以上解释了七大愿王,及修持七大行愿所生善根回向的修法。按清凉国师的观点:前七愿只是行愿,后三愿既是愿又是回向,常随佛学是发愿、回向成办自利佛陀果位,恒顺众生则是发愿、回向令众生离苦得乐的利他事业,普皆回向则是回向的正体。所以这一颂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文。但藏地分科判时略有不同,将全文分为前行七支供、正行发愿与后行回向。七支供即将礼敬诸佛与称赞如来合而为一,礼敬诸佛,分为身礼敬,口礼敬,意礼敬。其它广修供养及请佛住世都没有不同之处。此颂则判为回向支,以此前行七支,来净治自心,令心清净广大,成为大法器,然后才能发起广大愿行,普作回向,否则心力狭劣,不能胜任。在解释的方法上两者没什么差别。
  丙三、正行三大愿分三: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丁一、常随佛学
  颂曰: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维摩诘经》云:“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这说明佛智圆满,对轮涅所摄诸法达到了穷性尽相的地步,朗照诸法无有遗余,所以称之为法王。诚如谚语所云:“欲知山中路,当问过来人。”佛从薄地凡夫历经五道十地而现证大菩提,其往昔所行菩提之道光明坦荡,不会是迂回曲折的偏道邪径,而是直通涅槃大城的解脱道。所以首句提出要追随如来,学习如来,沿着如来走过和开示的道路去行,如此恒常修习普贤菩萨的圆满胜行。要想随如来学,最好能常不离佛,常不离闻法,如此方能如法修行。但要值遇佛陀,要须与过去现在的无量无边诸佛结下胜缘,方能亲睹如来尊容。未来一切诸佛人天导师圆满一切所愿,成办自他二利。对三世十方的一切诸佛世尊我悉皆随学,速疾圆满成就无上大菩提果。
  佛为什么又被称为天人师呢?经中云:“善男子,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然经中说为天人师,何以故?善男子,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业道,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等,故号佛为天人师。”
  只说随佛学,到底学佛的什么呢?又如何学呢?若对这两个问题搞不明白,那么常随佛学也只是落在口头上了。佛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总的可以从佛的发心、智慧、行为、事业四方面来学。菩提心是成佛的因,也是成佛的开始,所以如佛最初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发无上大菩提心,求一切智智的果位,我也应如是发心。佛是智者之王,佛法是智慧的学说,没有智慧的眼睛,无法看到解脱的道理,佛的智慧见解作为行持者的眼目,所以必须要闻思佛智慧之结晶——佛法,开启自己正见之眼,才能明见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道。进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各种行为修积二种资粮,成就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二利大业。
  如何学呢?就是把佛从因地直到果地之间的行为以及所作事业作为所缘对境,以智慧来观照,并融于自心,常观此境,由此放下对身心的执著,并能远离悭贪嗔恚愚痴及六尘五欲的迷乱颠倒。如果佛所经历的苦行,常能观想,那么在遇到苦难之时,则会忆念佛陀往昔的悲愿进而对照自身处境而不生怨恼处之泰然,碰到欢乐之时,也不会耽染其中不能自拔。
  今以娑婆世界毗卢遮那佛为随学对境略作宣说:娑婆世界即华藏世界二十重香水海中的十三重。娑婆意为堪忍,此世界众生浊恶,堪忍诸苦而不知寻求解脱。毗卢遮那意为光明遍照,有时指报身,有时指法身,此处指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彼从最初发起志求无上菩提的大心,披大精进铠甲,一切违逆皆不能阻挡他的菩提行愿,将不可说不可说身命布施众生。为尊重法,毫不畏惧地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累法宝高如须弥山,纵舍生命也毫不吝惜,更何况是舍弃国城宫殿妻子儿女及所有财物呢?种种难行苦行无不行持。直至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就大菩提果,示现种种神变,起现种种变化,以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中,处大菩萨众会中,处声闻辟支佛众会中,处转轮圣王小王其眷属众会中,处刹帝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以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中,以迦陵频伽圆妙之音,出无碍语,演无上法,如大雷震响随顺众生意乐成熟众生,导诸众生汇入解脱之道以至示现涅槃也是方便度化众生。
  常随佛学首先即当如诸佛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发无上的菩提心,初发心者即名菩萨,《璎珞本业经》云:“具缚凡夫,未识三宝善恶因果,未于佛法起一念信,乃至从此住佛菩提正教法中发菩提心起一念信,尔时便名信相菩萨。”寂天菩萨的《入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名为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此处菩提心指世俗菩提心,龙树菩萨有明证,《大智度论》云:“若有人言,愿我当来作佛,度脱一切众生苦恼,是名发菩提心。”
  佛在《发心住经》中说:「发起菩提心后有十种相:一、亲近善知识;二、供养诸佛;三、修习善根;四、志求胜法;五、心常柔和;六、遭苦能忍;七、慈悲深厚;八、深心平等;九、爱乐大乘;十、求佛智慧。」经中指出发菩提心后应当具备如是功德,或应如是而行。深信自心本具真如佛性,恒以方便令彼显发出来;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发起善根,得到一切智智果;信正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的胜行;信僧众,能正确修行自他二利,常乐亲近诸菩萨众随彼修学。
  有这样志求菩提的意乐心,还需加以精进方能成办。精进指为了成就信心、坚固信心,所以不畏众苦勇猛发起精勤之行。由精进力正念现前,常能念佛三身四智诸功德;为获利益常能念教理正法;常念菩萨圣众是修行道伴;常念菩萨三聚净戒;常念以财法无畏布施众生;常念常乐我净第一义天。
  正念具足应以智慧抉择正见,并正观诸法。正见智慧具足,当修持正行,以定摄心入于正见。之后当奉持三聚净戒,并将一切善根回向大菩提。菩萨处恶世时,见佛法即将毁灭,发心受持如来正法,鼓励他人修行,讲经说法遍洒法雨甘露,广令人知。这是发菩提心后应具备的功德,在此基础之上,以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乐有情精进入四种不退位。不退指不退堕、不退转之义。一信不退:即菩萨列十信位中的第六位时,不会退入外道之中。二位不退:十住位中的第七名不退住,不会退入小乘道中。三证不退:即初地菩萨超越凡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