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44,帝星升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自成的御营,就设在红瓦店西边的一大片榆树林里,这里在红衣大炮的射程之外,此刻他骑着乌驳马立在高处观战,这以前有消息说,吴三桂为崇祯发丧,三军缟素,痛哭失声,眼下太子来了,他竟趁太子尚未开口便开炮,看来这一切全是假的,吴三桂心中哪有朱明呢?想到此,李自成不由失望极了,乃恨恨地大骂吴三桂。 
  身处前线的刘宗敏却不管这些,他原本对招降就反感,于是手一挥,大顺军阵中又一次响起了震天的鼓声,随着鼓声,中军忽然出现了一面大红旗,大红旗狠狠地摆动几下,前面的兵士便开始胡乱向这边射箭,他们携来的小炮也开始轰鸣了,吴三桂这边见状,便也开始还击,双方对射,一时飞矢如雨,炮声如雷,但因距离尚远,双方伤亡都不大。 
  按刘宗敏的安排,是先将老弱步兵派上前,而将精兵埋伏在后,只要吴军中计冲过来,他们便可在顷刻之间,展开左右两翼,将吴军包围歼灭,不想吴三桂不上当,双方相持了许久,都无进展。 
  刘宗敏终于不耐烦了,手一挥,鼓声更急,呐喊声一阵接一阵,但吴军却仍无动于衷,只稳稳守着自己的阵脚。刘宗敏见此情形,下令强攻,左边郝摇旗一军行动最快,转眼就冒着箭矢冲到了河这边,与吴军前锋交上了手,双方杀声震天,但吴军中路及右路却仍坚守不动。只隔河用强弓硬弩,逼住对方,使涉水的大顺军纷纷中箭。 
  李自成见才交手自己人便吃了大亏,知道刘宗敏的诱敌之计已被对方识破,不由生气,他见吴军摆在关前的人马不多,乃派人向刘宗敏传旨,率性全军出击,杀过河去,争取一举将这些吴军统统消灭。   
  七 雄关内外(22)   
  刘宗敏也急了,接旨后立刻下令全军出击。只见阵中一杆红旗摇了摇,大顺军的前锋忽然往两边散开,让出一条大路,后面的骑兵一下便冲到了前面。 
  这时,箭矢更密了,炮击也更猛烈了,数万人马的呐喊声一阵盖过一阵,吴军的后队终于动摇了。 
  吴三桂见状,冷笑一声,乃指挥人马分别向左右两边移动,但他们不是撤向关内,而是绕关而走,大顺军乘机追过来,不想才到关前约三五里的地方,只见关上火光一闪,安放在关上的数门红衣大炮开火了,一颗颗炮弹飞过自己人的头顶,在大顺军的后军中开花,这些红衣大炮,可不是大顺军中随军行止的小炮,它炮筒长,射程远,威力大,一尊炮若万余斤,一颗炮弹飞来,可在大地上炸出一口水塘,可在人群中制造一片血海。 
  这里郝摇旗等正得意,想追过来,跟在吴军后面乘机抢关,不想红衣大炮响过,后面的步兵已掩没在一片火海中,死伤惨重,郝摇旗不由一下怔住了。 
  这里吴三桂见状,又领兵回头杀来。这班宁远兵本久经战阵,马上功夫了得,他们在马上用硬弓强弩向大顺军猛射,大顺军立刻人仰马翻,郝摇旗营副将祖光先臂上中了一箭,竟一下跌下马来,立刻被追上来的吴军砍死。 
  刘宗敏见状,知道自己的诱敌之计没用上,反吃了吴三桂诱敌之计的亏,不由大怒,乃亲率中军主力冲过来,这里吴军的箭矢已射完,不由丢下手中的弓,拔出了腰间的剑或刀矛,迎了上来,至此,短兵相接,一场真正的白刃格斗开始了。 
  双方各拿出手段,拚死上前,李自成在高阜亲自擂鼓助威,鼓声一响,大顺军顿时欢声雷动,因双方人马已成胶着状态,红衣大炮也不能施放了,阵地上,只听见刀剑戈矛的撞击声,和大声的喊杀声,煞时之间,白刃交错,飞尘蔽日,刀光闪处,血花飞溅。 
  相持达一个时辰之久。 
  论势力,大顺军人数近吴军三倍,且是久经战阵之兵,经验丰富,这以前他们是穷光蛋一个,有的甚至是孤身一人,无家无产,无任何可供留恋的东西,自投了李自成,更抱定一个信念:若是死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若是不死,便可改变命运。所以,他们一上战场便不要命,这“不要命”便是他们以往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但今非昔比了。眼下的大顺军,已见过大世面了,有了活的欲望,生的依恋,腰间有了银子,身后还有女人,这些都在无形中对他们的行动产生束缚。故此,他们的皇上虽是孤注一掷,志在必得,但士兵却不能像以前那样用命,就是指挥官也已隐隐看出,手下远远不像以前那样敢打敢冲、不要命了。 
  而吴军却非等闲之辈。这以前,他们素有铁军之称,体质强健,训练有素,久戍边关,身经百战;眼下更是被形势逼到了绝境,背城借一,故能敌忾同仇,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能沉着稳定,从容不迫。 
  这一场大战,以质量对抗数量,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个时辰之后,强弱还是见分晓了——吴军虽然精锐,毕竟人数大大地少于对方,所以,他们虽拚死抵挡,但杀到后来,未免寡不敌众,纷纷退了下来,大顺军则欢呼着冲向前。 
  吴三桂见状,乃下令收缩兵力,把人马集结在西北边,依山背城,成一个方阵,顽强地抵抗着大顺军。刘宗敏见状,手一挥,红旗一展,李锦率领左路军,高一功带着右路军,从左右两个方向包抄过来,凭借两军距离太近,城上大炮不能发挥作用这一优势,终于又一次直薄北城。 
  这时,守候在东罗城的副总兵高第终于耐不住了。就在大顺军向西北运动时,突然,东罗城城门大开,由高第率领的一万余步兵,乘机冲向大顺军的侧翼,一时箭矢如飞蝗。大顺军不提防有援兵从右边杀过来,从侧翼攻击他们,一时中箭落马的不少,死伤惨重,右翼终于退了下来。 
  李自成在高阜见此情形,这才明白,这吴三桂果然不可小看,这宁远兵也确实有顽强的战斗力,看来,尽管人数上占了优势,但一战还是不能轻易取胜,他生怕影响士气,乃下旨鸣金收兵。   
  七 雄关内外(23)   
  7 走投无路 
  吴三桂回到城内,心急如焚。 
  一天的战斗,虽然双方伤亡大致相等,但因为人数悬殊,吴军的比例就大于大顺军了。他想,眼下全军上下都十分疲惫,受伤的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阵亡的也不能掩埋,若再等不到援兵,后果真不堪设想。 
  黄昏已近,他仍茶饭无心,只一个劲地在营中踱方步,就是高第、冯有威、郭云龙等战将,也一个个寻思无计,陪在一边长吁短叹。 
  掌灯时分,守关的将士报上来一个更令人不安的消息——大顺军已穿过长城,绕道从东北面向山海关实施包围,但到明日,山海关便会四面受敌,前后都须设防了。 
  得此消息,吴三桂更是着急,乃亲自跑到西关,向西北方张望,果见大队火把如一条火龙,从北山蜿蜒盘旋而过,在向西北一带集结。但因天黑,无法估计准确的人数。 
  吴三桂想,明天这场恶战,肯定比今天更惨烈,该死的多尔衮,怎么还不见踪影呢?就在这时,只听关前响起了一阵急骤的马蹄声,吴三桂不由一喜,说: 
  “莫不是杨坤赶回来了?” 
  果然,关下传来杨坤的叫关声,他赶紧下令打开关门,放杨坤进来。 
  风尘仆仆的杨坤,一听主将等在关上,水也没喝一口,便赶来见他,开口便说:“爵爷,大清兵终于到达宁远城了,距此也就是一天路程。” 
  吴三桂一听,不由诧异,于是连连追问道: 
  “说详细些,到达宁远共有多少人马到达,你见到多尔衮吗?” 
  杨坤望了主将一眼,说:“标下是昨天傍晚随清兵的摄政王爷赶到宁远的,十余万精兵近只要诸事顺利,大军明天便可直薄关下,不过,摄政王让标下传话,借兵之说,请勿提起,他们也不愿从中协、西协入关,而是非走山海关不可。标下还听他们的豫王说,只怕爵爷心不诚,是哄他们上当的,为此,标下可是说干了嘴唇,摄政王爷才勉强相信,并同意拔营西行。” 
  吴三桂听杨坤如此一说,不由沉吟不语。这时,随后赶来的高第与郭云龙听了杨坤的叙述,都把眼来望主将。吴三桂见此情形,只好下令先将祖大寿放出来。祖大寿于途中已听说杨坤回来的消息,一见外甥忙说: 
  “长伯,眼下将士们都在等你一句话,崇祯已死,明朝已亡,还有谁会为了那已不存在的明朝出力呢?这是谁也不愿干的傻事,你可要想清楚,处此情形之下,是矜于个人名节,还是保关保命?” 
  事实确如祖大寿所说,除非降清,借兵是断不可能的。明朝虽然亡了,崇祯虽然死了,可清国是夷狄,自己是汉人,自读书之日起,天天都听先生讲严夷夏之大防,再说,自己这些年统兵边关,与清兵浴血苦战,与他们已结下不共戴天的仇恨,若降清,人家会怎么看我?他们会怎么对我? 
  他只觉头绪纷繁,一时难以条理。 
  这时,高第、冯有威、郭云龙、杨坤等人围在身边,都不说话。他们体谅主帅的心情,这么些年,他们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彼此之间,都明白对方的志向与追求,都明白汉奸这顶帽子的份量,就是面前这个祖大寿,不被逼到粮尽援绝,能走到这一步吗?他们何尝不想借来清兵,帮他们剿灭流寇,可多尔衮是何等精明之人,能干替他人火中取栗的蠢事吗?眼下,他们处在两难的境地中,若拒多尔衮,必亡于流寇;若从多尔衮,必背上千古骂名。名节相关,性命相关。也难怪主帅一时难以决断…… 
  天空渐渐明朗了,这是一个黄沙天,北山顶上,乌云翻滚,海面上则雾罩云遮,突然,关前响起一片喧哗声,才朦胧入睡的吴三桂一跃而起,几步便跑上西关城头,这时高第、冯有威、杨坤、郭云龙等将士都在关上,他们一见吴三桂,个个显出惊惶失措的样子,说话也结结巴巴的,一齐把手指向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