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谛与三性-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自在,它能够产生万物,万物归结为它,那是什么观点呀?道教就是这种观点,



那不是佛教。所以讲这四句话,讲三性,重点就是要阐述这样一个精神:佛陀所



讲的圆成实性,空性,涅槃,讲的真如、法性,是圣者所亲证的境界,是二种我



见被排除掉后所显的诸法真实性。它不是离开了依他起性之外,有一个我们凡夫



所能够测度的真常的东西,不是离了人间有一个非人间等着我们。如果是那样,



人间佛教就不成立了。一切就在当下,就在人间。今天讲三性就是为了阐述人间



佛教的精神。




通过对二谛与三性的讨论我们发现,凡夫往往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增益;一种是



损减。增益,一切法本来是因缘所生,但是我们这些无明凡夫却在这因缘所生的



依他起法上,执著有一个自性、有个我,堕入常见。其实这个我、这个自性根本



没有!损减,佛教讲空,空的是我们对万事万物的错误认识,不是把事物都空没



了,把因果都空没了。不是佛也可以不拜了,善事也可以不做了,人生也可以不



奉献了,一盘腿打坐就能成佛了。不是那么回事。这就损减了依他起性,损减了



因果,不能认识诸法的因果相续性,堕入断见。这两种都是我们凡夫所犯的毛病。



增益了诸法的自性,必然将障碍着我们对宇宙人生的真实性的理解。也就是对依



他起法的二种我见的增益,必然意谓着对世界的真实性的损减。所以有遍计所执



性这种增益,必然损减圆成实性。你不认识真实,就起祸造业,就流转生死;你



认识了真实,就还灭,就解脱。佛教就是讲转识成智,讲转依,把不觉悟转成觉



悟;不是归本,没有一个本体、一个真常的东西等待着你去归入。从这个理论上



讲,离了人间,没有佛教。大乘佛教的根本意趣就是人间佛教,人生佛教。




当然还有一种增益,以为圆成实性就是常。有人问涅槃走到哪儿去了?涅槃之后



又怎么样呢,是不是就常一不变了呢?这都是依凡夫心去测度圣者的境界所起的



真常见,是增益。凡你还有增益或损减执,那你所谓的修行都不是修行,都是造



业。




有人现在就是对人间佛教不理解,以为人间佛教就是出家人可以娶媳妇,大家都



可以随便吃肉、杀生。那不叫人间佛教。人间佛教在理论上、在实践上都是很精



彩的。




二谛与三性是圆融的。义净法师认为中观跟瑜伽应该是会通的,二谛与三性应该



是会通的。他从印度回来后讲了这样两句话:瑜伽是真有俗无,以三性为本;中



观是真无俗有,实二谛为先。二谛是从凡夫位上测度的,三性是从圣者所亲证的



境界上立言的,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中观讲真无,真谛是自性无;俗有,俗谛



是缘起有。把二谛圆融起来,有如实地有,无如实地无,就是我们凡夫境界上所



能理解的诸法真实性。那么从三性上讲,遍计所执性恰恰对应的就是真谛,真谛



是这遮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所执的境界根本没有!二种我见决定没有!所以



这遍计所执性对应的是真谛。那么显依他起性对应的是俗谛。依他起有就是缘生



有。它是有,但它是假有,是如梦如幻的有。但不能认为假有就可以不要,世间



只是假有,假有才是如实有。离了假有而能找到一个真有,那是外道。所以俗谛



是讲诸法的缘起性,它是“谛”,是真理,是显依他起性。那么圆成实性相似地



对应的就是二谛圆融,是二无我所显现的诸法真实性,是空性。二谛圆融就是空



性见。一切法的“自性”是空,但这“自性空”是有。圆成实性的“有”是圣者



所亲证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所测度的境界。如果是我们凡夫所测度的境界,那



就成为一个真常的有。也就不要谈什么人间佛教了,大家直奔着那儿去吧。实际



上呢,“于彼亦有此”。佛教所讲的圣者所亲证的境界,不离现世的依他起性。



无非是这种境界如果一定要用我们凡夫的智慧来测度的话,就是二谛圆融:有,



如实地有;无,如实地无。该“有”的没“有”是损减;本来“无”的认为“有”



是增益。凡夫总是不是增益就是损减,佛陀让我们不要增益也不要损减。




佛教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是真如和无住涅槃。真如就是空性,是圆成实性。什么



是涅槃?烦恼断尽叫涅槃,不是在烦恼之外有一个涅槃;生死灭了叫涅槃,不是



在生死之外有一个涅槃。圆成实性是圣者所亲证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用常或求



常,有或没有所能够测度的。那样测度你就把圆成实性当作一个依他起的假有之



外有个真有,人间佛教就不能成立。佛教的见解不是这样。涅槃,真如圆成实性,



空性,这都是无为法。涅槃也是无实有的,无自性的。生死与涅槃是相对缘起。



有生死,佛陀才立了涅槃。烦恼尽了,生死灭了,就是涅槃。没有烦恼,没有生



死,其实也就没有必要立涅槃。所以你把涅槃当作一个真常的实在的境界去执著,



就跟你的无明相应了。




有人说佛经里充满了矛盾。你这样觉得那是你没有理解佛经。从凡夫的境界上讲,



我们总是起种种的颠倒,觉得我们的感觉有多么多么真实。跟着感觉走,如同盲



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都是无明颠倒。佛教称之为四颠倒。第一是常倒。认



为有一个常一不变的自性。第二是净倒。人每天又洗澡又化妆,认为一切都那么



干净。第三种是乐倒。认为人生有苦,可终归还是有乐。第四是有我倒。总觉得



有个我。这都是凡夫境界上的颠倒。




为对治这四种颠倒,佛陀说四念住。要住在哪四念上呢?第一是观行无常。对治



常倒。一切行、一切的有为法无常,执著那个常是颠倒。第二观身不净。佛说一



杯水里就有八万四千虫。五浊恶世,哪有一处干净。你以为就厕所不千净,家家



的厨房一样不干净。第三观受皆苦。佛说世间可能有点乐,但那乐是苦因。谈恋



爱是乐,失恋是苦。世间没有真乐。第四观法无我。观一切法根本无我,无有自



性。你若真能观行无常、观身不净、观受皆苦、观法无我,把这四种颠倒一下子



反转过去,诸法的真实性就显现了!那就是圣者所亲证的境界,就是涅槃四德:



常、乐、我、净。所以佛教讲“转”那个颠倒,不是认为在这无常、不净、皆苦、



无我的世界之外有个常、乐、我、净的地方。涅槃的境界,就是佛陀所亲证的境



界。之所以你不能亲证,就是因为你有种种的颠倒的见解。你把颠倒的见解破除



了,涅槃的境界自然显现,佛陀权且称常、乐、我、净。你执著于一个常,那是



真常见,错误的。




凡夫有净倒。我们都贪爱自己的身体,想办法装饰它;而且不仅贪爱自己的身体,



还贪爱异性的身体。这都是身见。为对治这种颠倒,佛陀讲不净观。其中就有白



骨观,不但把自己观成白骨、骷髅,还要把大地众生都观成骷髅。不容易啊。这



个法门是每个出家人都必需修的,在家人则不一定(因为它还有个方便,修了以



后就不好办了)。当然也有一位大德说:末法众生难度了,现在的人是纵然白骨



也风流(众笑)。这就是用不净观来对治我们的净倒。但是当你真的把大地众生皆



观成白骨,不净观修完之后,紧接着修的是什么呢?是净观。观什么呀?观佛陀



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是在圣者的境界上用工夫。所以佛教不是光讲理论,



是有一步一步的次第的法门。对治凡夫的净倒要起不净观,叫坏法道,破坏你错



误的见解;不净观修成就了就要起净观,叫不坏法道,要成就你自己的相好。从



凡夫到成佛,修行上是有次第的。




佛教讲无住涅槃:有智慧,不堕生死;有悲心,不住涅槃。我们觉悟人生,不甘



于轮回生死,要寻求解脱;但是我们有悲心,要深入世间,利益众生,奉献人生。



涅槃不是离开我们现实人生之外的一个实在的境界,一个什么星球或者一个什么



净土,让我们大家都归到那里边去,不出来了。如果你认为有那么一个空性的境



界,归到那儿不出来了,那是阿罗汉,不能成佛。阿罗汉就是抓住一个真常,堕



入空见。大乘佛教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无住涅槃,就是有智慧而不住生死,



有悲心而不住涅槃,也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就是涅槃的真义。




通过对二谛与三性的阐述,我们知道“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不仅是如理的,契



合佛陀的教法,而且是当机的。面对中国佛教当前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提倡人间



佛教,人生佛教,佛法才能长久住世,否则佛法很快就会断灭了。讲人生佛教重



在当下。昨天净慧法师在开营式上讲了三个当下:安住当下,觉照当下,把握当



下。




佛教还讲“心境相依”,心比境更重要。讲得更彻底一点就是唯识宗的“识外无



境”。佛教往往用“识',来指代“心”。识的含义是能了别,能认识。“境”



是所了别,所认识的对象。识外无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