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长征途中的毛泽东-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坑,张闻天看到后深为感动,说:“人家主席还挖茅坑,真是没有一点架子啊!” 
  ②王首道:《一位严肃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回忆王稼祥》第16页。 
  ③吴黎平:《王稼祥同志的一生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回忆王稼祥》第29页。 
  ①王稼祥:《回忆毛泽东同志与王明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人民日报》1979年12月27日。 
  ①《遵义会议文献》第62页。 
  ②《遵义会议文献》第80页。 
  1934年9月毛泽东在于都患恶性疟疾,张闻天获悉后,立即要傅连瞳去于都治病,使毛泽东的病得到及时治疗井很快治愈。这时,张闻天与毛泽东已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在实际工作中,张闻大的意见与毛泽东的主张逐渐接近。 
  对于福建事变的态度是一个例子。福建事变发生后,博古他们不愿在军事上与十九路军相配合;毛泽东主张配合,提出一个既可粉碎第五次“围剿”又可援助十九路军的正确建议;张闻天也主张军事上与十九路军积极配合,反对博古他们把红军主力西调赣江方向活动的计划和行动,这与毛泽东的主张比较一致,而与博古产生了分歧。 
  在对广昌战役的看法上,张闻天与博古发生了公开的冲突。在军委一次会议上讨论广昌战役时,张闻天批评广昌战斗同敌人死拚,遭受不应有的损失,是不对的,不应该同敌人死拼。博古大为恼怒,批评这是普列哈诺夫反对1905年俄国工人武装暴动的机会主义思想。张闻天立即批驳博古的这种污蔑,坚持自己的批评意见。这次冲突,加深了他和博古的矛盾。李德也是很关心中共中央的领导的,他对这次冲突很“关切”,他要博古向张闻天转达他的“劝告”:“这里的事情还是依靠于莫斯科回来的同志。”意思是从莫斯科学习回来的同志不要闹磨擦,这是为了维护教条宗派的团结,也是为了防止张闻天与毛泽东的接近。 
  张闻天没有重视这句话,没有理会这个“劝告”,继续与毛泽东接近。博古与洛甫的矛盾继续发展。博古开始排挤“张闻天。张闻天的权力逐步削弱。长征准备阶段,项英刚从闽赣巡视回来,又把张闻天派到闽赣去巡视工作,企图把他排挤出中央政府。在他外出巡视期间,博古公开批评中央政府的文牍主义,在背后攻击张闻天,使他深感不快,长征即将出发时。张闻天才从闽赣回来。长征的一切准备工作,均由“三人团”决定,张闻天只是按“三人团”的通知办事。“三人团”通知他中央政府可以携带的中级干部数目字,他就提出名单交“三人团”决定,张闻天只是按“三人团。”的通知行事。“三人团”通知他中央政府可以携带的中极干部数目字,他就提出名单交“三人团”批准。中央政府可随军行动的高级干部,一律由“三人团”决定。并不征求他的意见,他即使提出了意见,出不受尊重。瞿秋白向张闻天提出要求同走,张闻天表示同情,并向博古提出,但博古表示反对,瞿秋白也就未能参加长征。长征出发之前,“三人团”要把包括张闻天在内的中央领导人一律分散到各军团去,虽因毛泽东的提议未分散,但张闻天当时感到自己已经处于无权的地位,心里很不满意。 
  长征出发前夕,毛泽东在张闻天的眼中已是可以信赖的卓越领导人,他开始同毛泽东倾吐心里话,表露对博古的不满。长征开始以后,他又与毛泽东进一步交谈,互相接近,互相合作。张闻天后来谈到长征情况时说:“记得在长征出发前有一天,泽东同志同我闲谈,我把这些不满意完全向他坦白了。从此,我同泽东同志接近起来。他要我同他和王稼祥同志住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反对李德、博古领导的‘中央队’三人集团,给遵义会议的伟大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① 
  长征开始以后,张闻天经常与毛泽东、王稼祥一起行军,一起宿营,交谈党和军队的一些重大问题,研究如何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指导中国革命战争问题。由于历时一年之久的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中央红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这是当时每个党的高级干部都在思索的重大问题,因而他们也很自然把这个问题作为交谈的中心内容,这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主要原因是什么?战略战术、军事指挥上有什么经验教训?王家样有时非常气愤地批评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张闻天多次谈论他与博古之间的争论,毛泽东则娴熟地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分析“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错误和危害,说明马列主义必须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理,阐述自己的主张,毛泽东富有说服力的分析,使张闻天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深为折服。张闻天后来说:“长征出发后,我同毛泽东、王稼祥二同志住一起。毛泽东同志开始对我们解释反五次‘围剿’中中央过去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我很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并且在政治局内开始了反对李德、博古的斗争,一直到遵义会议。”① 
  毛泽东在主动接近王稼祥和张闻天的同时,还经常去找周恩来。周恩来虽然是“三人团”成员之一,但他与博古、李德不同。他与毛泽东有过真诚的友谊和合作。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毛泽东认为周恩来在中央政治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争取周恩来的支持很重要。长征路上毛泽东关于军事行动的许多建议,都是同周恩来谈的。在不断接触中,周恩来进一步增加了对毛泽东的了解,更加认识到毛泽东主张的正确性。逐渐地,他出现了一个转变:从执行博古、李德的指示到转而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这是长征中出现的一个重要转机。 
  毛泽东也找政治局和军委其他同志谈,如朱德、刘伯承、彭德怀等。他们原来对毛泽东比较了解,有较长时间合作共事的历史,对毛泽东深为敬佩,本来就支持他的观点和主张。通过交谈,他们对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毛泽东还深入部队,调查部队的思想情绪和想法,与中级军政干部谈话,同普通战士谈心,做思想工作。对于这一点,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李德非常反感。后来,他在《中国纪事》中写道:毛泽东“不顾行军纪律,一会儿呆在这个军团,一会儿呆在那个军团,目的无非是劝诱军团和师的指挥员和政委接受他的思想。他用这种办法,把不稳定的因素带进了领导之中,使它逐渐分裂。”①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对干部战士进行思想工作,这是他应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优良作风。李德对毛泽东的攻击是错误的,但他这一段话,恰恰是毛泽东在长征中深入群众,积极开展思想工作的一个证明。 
  ①《遵义会议文献》第78页。 
  ①《遵义会议文献》第79页。 
  ①《中国纪事》第119页。 
  正是在战争实践教育下,在毛泽东的启发说服下,党和红军高级干部首先觉醒,提高了理论结合实际运用马列主义的能力,提高了识别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能力,这就为长征中实现战略转变打下了基础。 

湘南争论 
  中央红军突破第一、二道封锁线后,进入了湘南。这时蒋介石判断红军必定沿五岭山脉,从桂北兴安、全州间西进,“不致北犯”。11月6日、13日他连续下令在湘水、潇水以东聚歼红军,12日又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井调集中央军薛岳、周浑元部、湘军、桂军共20多个师,部分粤军以及一些民团,①组织第三、四道封锁线,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敌情,应该选择什么战略方向,中共中央领导人发生了一场争论。11月6日,在广东仁化的城口,毛泽东提议:“红军不要向文明旋前进,不要在坪石过粤铁路,不要取宜章、临武、而应该向北越诸广山,沿耒水北上,在水口山一带休整,仍到永丰、蓝田、宝庆等地摆开战场,消灭‘围剿,之敌”。②这样,出敌不意,打破第五次“围剿”仍有可能。然而,博古、李德没有采纳这一建议,命令红军仍沿湘粤边界的崇山峻岭,向蒋介石预设的封锁线前进。 
  红军继续西进,到达韶关北面的乐昌地区时,部队进入了山区小道,拥挤窄不堪,湘、粤敌军从北南两侧压迫、中央军尾追而来,情况紧急。这时,红一军团首长命令红一师师长李聚奎带一个团在前头开路,俺护全军通过粤汉路。李聚奎即命令一、二团在粤汉路以东继续抗击粤敌的进攻,他亲自带红三团撤出阵地,急行军来到了全军的前面。当李聚奎率红三团到达乐昌地区时,看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人正在路旁交谈。周恩来见李聚奎到来,说:“你们来得好快呀!”接着他详细交代任务和具体方法,并摊开一张五万分之一的地图,指着地图上画好的箭头,告诉李聚奎应从哪里前进,在前进中哪里要放一个排,哪里要放一个连,以担负两侧的警戒,他郑重嘱咐说:“一定要保证全军安全通过!” 
  李聚奎认真倾听周恩来的指示,并计算路上需要撒下多少部队,琢磨最后如何收拢这些部队,他担心沿途撒下部队太多,战线太长,收拢困难。 
  毛泽东就对李聚奎说:“你们在前面开路,任务艰巨,动作要迅速,不然后面的队伍就会堵塞住了。大方向就是向嘉禾、蓝天前进。你们在前进过程中能相机占领这两个县城或一个也好。具体道路由你们在前头决定。我们就跟着你们来。”又说:“大路能走就走大路,不能走就走小路,如果小路也不能走就爬山。总之,你们在前面开路,由你们决定,不要等着指示,以免耽误时间。”① 
  这是李聚奎在长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