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入中论自释+法尊法师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如世间离欲者。则初发心菩萨亦应以自慧力胜,彼等亦应不能永断三界一切随眠,如诸外道。又缘色等自性成颠倒故,亦应不达补特伽罗无我,以于施设我因之诸蕴有可得故。宝鬘论云:“若时有蕴执,彼即有我执,有我执造业,从业复受生。三道无初后,犹如旋火轮,更互为因果,流转生死轮。彼于自他共。三世无得故,我执当永尽,业及生亦尔”。又云:“犹如眼迷乱,所执旋火轮,如是诸内根,取现在诸境。诸根与根义,许为大种性,大种各无义,故此义非有。若大种各异,无薪应有火,合则无实相,应知余亦尔。大种于二相,无故合义无,由合无义故,色义亦非有。识受及与想,诸行于一切,各别体无故,胜义中无义。如苦止息时,便起实乐慢,如是乐坏时,亦慢为实苦。如是无性故,能断遇乐爱,及断离苦爱,见此即解脱。为以何法见,名言说以心,离心所无心,无义故非有。如是如实知,无实众生义,犹如火无薪,无住取涅槃。”若谓唯诸菩萨乃见如是无自性,此亦不然,是依声闻独觉增上作是说故。何以知然?以论后无闻乃依菩萨增上说故:“如是诸菩萨,见已求菩提,然彼由悲心,受生至菩提”。声闻经中亦说,声闻为断烦恼障故。“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此以聚沫、浮泡、阳焰、芭蕉、幻事等喻观察诸行。阿遮利耶显此义云:“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尽无生义同,是故当忍许。”中论亦云:“世尊由证知,有事无事法,迦旃延那经,双破于有无。”有作是念:“若声闻乘中说法无我,则说大乘经应成无用”。应知彼宗俱违教理。说大乘经,非唯宣说法无我,亦说菩萨诸地波罗蜜多、大愿、大悲等,回向资粮不可思议法性。如宝鬘论云:“彼小乘经中,未说菩萨愿,诸行及回向,岂能成菩萨。安住菩提行,彼经未曾说,惟大乘乃说,智者应受持”。即为显示法无我故,宣说大乘亦应正理,欲广说故。声闻乘中说法无我,仅略说耳。如阿遮利耶云:“若不达无相,佛说无解脱,故佛于大乘,圆满说彼义””。
  旁论已了,慧无乱者已能自知本相。今当说正义,颂曰:
  尔时施性最增胜 为彼菩提第一因
  得极欢喜地之菩萨,于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愿、力、智十波罗蜜多中,布施波罗蜜多最为增胜,余非全无,此布施波罗蜜多,即一切种智之正因也。
  虽施身肉仍殷重 此因能比不现见
  尔时此菩萨所有不可现见之智德,即由布施内外财物便能比知,如见烟比知有火等。
  如菩萨之布施,是成佛之第一正因及能决定不现见之功德。如是异生、声闻、独觉之布施,亦是除苦得乐之因。颂曰:
  彼诸众生皆求乐 若无资具乐非有 知受用具从施出 故佛先说布施论
  其除饥渴疾病寒热等苦,引生三有安乐之因,倒执为乐,非真实乐,世人于彼增上贪着。然彼所著除苦之乐,若无能对治众苦颠倒体性之欲尘受用具,亦不得生,其除苦因之欲尘境,未修布施福业者亦不得有。解一切众生意乐根性之佛薄伽梵,由见此故,于说持戒等之前先说布施。
  今说施者纵不合理,然亦能得随顺之果,成就施性。颂曰:
  悲心下劣心粗犷 专求自利为胜者 彼等所求诸受用 灭苦之因皆施生
  如诸商人舍极少物求大财聚,较诸乞丐所求尤多。故于布施亦应敬重。彼虽不能如诸佛子随大悲转不求施报,唯享施乐。然于布施不见过失唯见功德,亦能获得圆满财位,灭除自身饥渴等苦,故彼亦是灭苦之因。
  又此非悲愍他,唯求自身除苦而行施者。颂曰:
  此复由行布施时 速得值遇真圣者 于是永断三有流 当趣证于寂灭果
  如云:“善士常往施主家”。信乐施者由行施时得值圣人,闻彼说法,了知生死都无功德,亲证无垢圣道,永断无明息灭众苦,弃舍无始传来生死相续,以声闻乘及独觉乘而般涅槃。由是当知诸非菩萨者所行布施,亦是得生死乐与涅槃乐之因。
  发誓利益众生者 由施不久得欢喜
  诸非菩萨者,不能与布施同时便得享受布施之乐果,由彼不能现见施果,故于布施容不修行。但诸菩萨由布施同时满足求者,便得享受所欲施果胜妙欢喜,故能一切时中欢喜布施。
  由此道理,颂曰:
  由前悲性非悲性 故唯布施为要行 一切之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皆是布施。
  前说菩萨常殷重行施,以诸财物满足求者时,即生殊妙欢喜。
  其喜相云何?颂曰:
  且如佛子闻求施 思惟彼声所生乐 圣者入灭无彼乐 何况菩萨施一切
  且如菩萨闻诸求者乞施之声,思惟彼声便觉此辈是向我来乞者,心中数数发生欢喜,此较入涅槃之乐尚为殊妙,况施内外一切财物满足求者。问:菩萨布施内外一切财物,身无苦耶?答:诸大菩萨,割身如无情物,能无痛苦。虚空藏三摩地经云:“如大娑罗树林,若有人来伐其一株,余树不作是念,彼伐此树未伐我等,于彼伐者不起贪嗔,亦无分别。菩萨之忍亦复如是,此是最清净忍,量等虚空”。宝鬘论亦云:“彼既无身苦,更何有意苦,悲心救世苦,故久住世间”。诸未得无贪位者,遇违害身之境,其身定生痛苦,然为利有情故,适成精进之因。颂曰:
  由割自身布施苦 观他地狱等重苦 了知自苦极轻微 为断他苦勤精进
  菩萨观察地狱旁生饿鬼等趣,其身恒受重苦逼迫,较自割身之苦何止千倍,乃于自己割身之苦不觉其苦,为断他有情地狱等苦,起大精进。
  为明布施波罗蜜多之差别。颂曰:
  施者受者施物空 施名出世波罗蜜
  彼岸,谓生死大海之彼岸,即尽断烦恼所知二障之佛果。到达彼岸,名到彼岸。声明云:“若有后句不应减去”。由此,未减业声故具成密字,或是枳颗答罗等摄故留摩字尾音。此是别说慧摄持者,由布施等与波罗蜜多相同亦名波罗蜜多。由回向差别,亦定能到彼岸,故布施亦得波罗蜜多之名。下说之持戒等,应知亦尔,此名波罗蜜多之布施。若于施者受者施物皆无可得,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名出世波罗蜜多。以不可得即出世间故,有所得者世俗谛摄即世间性故,未得菩萨地者不能了此义。
  复次颁曰:
  由于三轮生执着 名世间波罗蜜多
  即前布施若于三轮有所得者说名世间波罗蜜多。
  今以智慧差别上说种喜地之胜妙功德。颂曰:
  极喜犹如水晶月 安住佛子意空中 所依光明获端严 破诸重闇得尊胜
  极喜言是说此地名。尊胜谓胜一切违品而住。此以智慧为性,安佐于佛子之意中,故其居处高显。极欢喜地,前说破除一切重闇,尊胜而住。以喻明此义,犹如水晶月。

  第二菩提心离垢地
  已说第一菩提心,今说第二。
  颂曰:彼戒圆满德净故 梦中亦离犯戒垢
  诸地皆以胜慧为性,今以戒波罗蜜多等能依功德,显示第二菩提心之差别。由不忍受烦恼故,不生苦故,灭忧悔火得清凉故,或由是安乐之因善士所行故,名日尸罗。此以七能断为相,无贪无嗔正见三法是七能断思之发起。故约能断及发起而言戒,即十善业道也。戒圆满谓戒至极。德净,即清净功德,净字亦通戒,谓戒圆满清净也。由自身功德清净故,戒即最为超胜。彼菩萨由成就如斯戒德故,竟至梦中亦不为犯戒垢所污也。
  又彼菩萨云何而得尸罗圆满,功德清净耶?谓此菩萨安住菩萨第二地时。颂曰:
  身语意行咸清净 十善业道皆能集
  如菩萨第二地云:“佛子!菩萨住离垢地,性自远离一切杀生,不畜刀杖,不怀怨恨,有惭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众生有命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尚不恶心恼诸众生,何况于他起众生想,故意而行杀害。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性不邪淫,菩萨常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护女亲族媒定及为法所护者,尚不生于贪染之心,何况从事,况于非道。性不妄语,菩萨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性不两舌,菩萨于诸众生无离间心,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若实若不实,不作不说离间语。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嗔忿语、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多人悦乐语、身心踊悦语。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尚恒思审,何况故出散乱之言?性不贪欲,菩萨于他财物,他所资用,不生贪心,不愿,不求。性离嗔恙,菩萨于一切众生,恒起慈心、利益心、愍心、欢喜心、哀和润心、摄爱心、永舍嗔恨,怨害热恼,常思顺行,仁慈佑益。又离邪见,菩萨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恶戒,心见正直,无诳无谄,于佛法僧起决定信。以身圆满初三善业道,以语满中间四,以意满后三,故能修集十善业道。”
  此十善业道,初发心菩萨不修集耶?彼虽亦修,颂曰:
  如是十种善业道 此地增胜最清净
  彼初发心菩萨未能如是。颂曰:
  彼如秋月恒清洁 寂静光饰极端严
  寂静谓防护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