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前期哲学思想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莱布尼茨的另一巨大贡献,是他关于“普遍符号语言”的设想与尝试。 

  他的“普遍符号语言”,不但应用于微积分,而且应用于逻辑学。因此他又 

  是现代数理逻辑的伟大前驱者。 

       同时应该说明的是,他对传统逻辑学也是十分重视的。而这在西方近代 

  哲学家中十分罕见。大约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凡新兴的思想家、哲学家对 

  传统逻辑学不是持轻蔑态度,就是持否定态度。激进一点的如培根,对亚里 

  士多德代表的逻辑学全面否定,另起炉灶,亚氏有《工具论》,他就写《新 

  工具》,敢与前贤“叫板”,必欲反其道而行之则后快。平和一点的如笛卡 

  尔,对传统逻辑学同样厌烦,所以他的哲学术语,凡能与旧式逻辑学避开的, 

  都要另选新词。这些大哲学家中,唯有莱布尼茨是个例外,他非但对传统逻 

  辑学不轻视不排斥,而且十分喜欢,认真研究,并且能从中发现新的价值。 

  他说:“三段论形式的发明是人类心灵最美好、甚至也是最值得重视的东西 

                                                                        ① 

  之一。这是一种普遍的数学,它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看起来, 

  对人类历史上的文明与科学,简单地否定不是正确的方法,即使这种否定在 

  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确确实实出于必要,而从历史的宏观发展考虑,没有全面 

  的继承,必定影响后来者的充分发展。 

       莱布尼茨重视传统逻辑学,使他成为西方近代史上独具特色与贡献的一 



② 同上书,第52 页。 

① 《人类理解新论》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 年版,第573 页。 


… Page 133…

  大家。他重视传统,并非没有创造。他的最重要的创造是他的充足理由律。 

  这一点,稍后再讲。而他更为后人所称 道的,则是他对数理逻辑的创造性 

  设想。对此,罗素评论说:“莱布尼茨坚信逻辑不仅在它本门范围内重要, 

  当作形而上学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他对数理逻辑有研究,研究成绩他当初假 

  使发表了,会重要之至;那么,他就会成为数理逻辑的始祖,而这门科学也 

  就比实际上提早一个半世纪问世。”① 

       在物理学方面,莱布尼茨也是一位重量级人物,他与牛顿的激烈争论, 

  不仅有关微积分的发明权而已。他在他的《新物理学假说》和《力学范本》 

  中,都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例如他关于运动必定产生于力,而不是 

  力产生于运动的分析;他关于假说的作用的认识,都有其独到的科学价值与 

  理论价值。特别是他澄清了力学中的某些关键性概念,更使他在物理学家的 

  桂冠下有名至实归之感。 

       此外,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专家,他对科学技术的关注范围几乎到了无 

  边无际的程度。他的传记作者说,“莱布尼茨从未放弃任何机会去鼓吹别的 

                  ② 

  心爱的计划”,有一时,他认为“通过引进丝织品的生产,德国的经济就有 

  可能振兴。他亲自在院子里进行实验,用的是从意大利进口的树种长成的桑 

       ③ 

  树” 。“他还为柏林提出一些别的建议,比如建立一个公共卫生系统,一个 

  火警服务系统,一个地面排水计划,以及蒸汽喷泉;他还被邀请指导一个新 

  的宫殿和花园的设计;他提出在维也纳修建路灯,修建一个国家银行及一个 

  瘟疫患者的隔离病房等等。”① 

       如此之多之杂之乱之专的内容不要说去做,就是去想——在一般只有专 

  业知识的人——也非把脑袋弄胀不可。而莱布尼茨先生不仅想了,而且制定 

  了计划,对有些内容还亲自实验。莱布尼茨涉猎的科技领域如此之多,精通 

  的程度又如此之深,难怪当时他的德国同胞要说他“本人就是一所科学院” 

  了。 

       莱布尼茨对科学事业的贡献,不仅在于他能够身先士卒,自己先做将起 

  来,而且做得比别人更好些——他实在是在不止一个专业领域处于顶尖人物 

  的地位。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事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他作图书馆 

  馆长,就是一位称职的馆长,而且很快成为目录学专家;他作科学院院长, 

  又是一位出色的院长,把他任职的科学院办成全欧洲亦即全世界最有影响的 

  科研场所。他从1695年起,就为在柏林建立这样一所科学院而四处游说,锲 

  而不舍直到1700年他才得到权势者的有力支持。 

       17世纪乃是西方科学社团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或者说是第一个黄金时 

  期。在这个时期,很有几家著名的社团对人类科技发展产生过巨大作用,这 

  其中包括1657年在佛罗伦萨建立的西芒托学院,1645年开始每周活动的英 

  国皇家学会,1666年成立的法兰西科学院。那么,第四个就是莱布尼茨创立 

  的柏林科学院了,而且它被科学史家认为是“唯一能与皇家学会或法兰西科 

                                       ② 

  学院并驾齐驱的德国科学社团” 。 



① 《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19 页。 

② 《莱布尼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34 页。 

③ 同上书,第34—35 页。 

① 《莱布尼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年版,第34—35 页。 

②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81 页。 


… Page 134…

       莱布尼茨不仅要办一个科学院,而且要把柏林科学院办成真正富于创造 

  与科研实力的科研单位。“他强调指出,适当讲授数学、物理学、生物学、 

  地理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具有重要意义。他亟望应当用德文取代拉丁文作为教 

  育的媒介语。如果采取了这一步骤,那么知识就会传遍全国,语言与陈腐思 

  想的结合也就会在德国被冲破,像它们已在英国和法国被培根和笛卡尔的国 

                                  ① 

  语著作的影响所冲破一样。”他认为“这个社团应由人数有限的学者组成, 

  他们的职责是记载实验,同其他学者和外国科学社团通信和合作,建立一个 

  大型图书馆,就有关商业和技术的问题提供咨询。这个社团应有权在德国只 

  批准出版那些达到他们标准的书籍。”② 

       这些计划和设想多么富于时代感与国际感,作为一位中国学人,至今读 

  之,犹生感慨。 

       可惜,他的柏林科学院最终未能如他所愿,但他办科学院的热情却越来 

  越高。他一心要使科学社团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他先后向波兰、俄罗 

  斯、奥地利和中国提出建立科学院的建议,而且不管这些国家的当权者们态 

  度如何,他总是满怀热忱,为之奔忙不已。 

       尤其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大哲学家、大科学家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 

  政治战略家与外交家,而且他对于他承担的这两个角色同样十分投入。他生 

  活的时代,德国内部四分五裂,矛盾重重。而它的西邻法国在路易十四的统 

  治下,却是国势强盛,对中欧国家威胁日重。于是他或者还有一些别的什么 

  人,共同提出一个叫做“力量均衡”的战略。这个战略的直接目的是说动路 

  易十四去攻打北非,从而减轻中欧国家的压力,它的深层含义,则另有它说。 

  莱布尼茨既有此论,出使法国的使命也就落在他的头上。“力量均衡”在他 

  们提出它的时候,或许只是一种谋略,而看此后300多年世界历史的风云变 

  幻,“力量均衡”却成为一种对人类政治历史进程具有重大发展意义的战略, 

  这是不能不令那些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们所感叹的。虽然当时的路易十四没 

  有接受他们的具体方案,但当拿破仑重新发现这个方案时,这位大军事家依 

  然懊恼不已——这个宏伟的梦想竟然出现在他的行动之前。 

       如此等等,难怪莱布尼茨的研究者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可以说莱布尼 

  茨不止活了一生,而是活了好几世。他作为一个外交官、历史学家、哲学家 

  和数学家,在每一个领域都完成了足够一个普通人干一辈子的事情。”① 

       那么,何以至此?且先看看莱布尼茨的简要生平。 

       莱布尼茨1646年7月1日出生于德国的莱比锡。他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 

  道德哲学教授,他母亲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幼年不幸,当他6岁时他父亲 

  就去世了。他虽生在大学教授之家,早期教育却没有得到父亲的直接帮助。 

  好在他父亲藏书极多,而他又生性早慧,这些藏书便成为他的启蒙之友。他 

  成年后,也曾称自己为“自学者”。以他的博学而言,确实如此;以他的早 

  期教育而言,也大致不差。他18时,他母亲也去世了。但那时候,他已经显 

  露出过人的才华。 

       莱布尼茨8岁入学,12岁时已完全掌握拉丁文,后来又靠自己的努力掌 

  握了希腊文。他14时便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兴趣广泛,精力过 



①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82 页。 

② 同上。 

① 《数学精英》,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138 页。 


… Page 135…

人,所学知识,岂止法律而已。况他一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